花钱不是大爷,花了钱也要守规矩

2015年01月22日10:28  新闻专栏  作者:曹林  
昆明航班延误,乘客强行打开逃生门 昆明航班延误,乘客强行打开逃生门

  前段时间中国有很多乘客打开滑行中飞机的应急出口门,丢人已经丢到了外国媒体,成为外媒热议的焦点。比如一家美国媒体就评论说,中国乘客太任性了,在美国,试图打开应急出口的乘客常常会面临损坏飞机、干扰机组人员的联邦指控,最高可被处以20年监禁。此类案件常以缓刑和高达6万美元的罚款解决。

  不仅是开应急出口门,还有用开水泼空姐、打地勤人员、打砸机场柜台等等――也不仅仅是飞机乘客,从街头到医院,从景点到餐厅,常能见到这种在“维权”名义下肆意、任性、撒泼的人。为什么这么任性?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缺乏文明素养,也不只是眼中没有规则,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身上弥漫着这样一种戾气:我是花了钱的,在花钱者面前服务者就应该花钱人的脸色,花了钱就是爷,就可以不守规矩。

  花了钱就是爷,是一些刚刚富起来的中国人的认识误区。一个很常识性的道理这些人还很陌生,就是花了钱也要守规矩,不管花多少钱,你也不是爷,都得尊重服务者,都得礼貌地说一声谢谢。

  无论是开应急出口门,还是用开水泼空姐,这些人常常理直气壮地说:我是花了钱的,花钱不能买气受――这话听起来挺有理,但张扬着一种“花钱者”的自负和蛮霸。花钱怎么了?花钱只是购买服务,并没有购买别人的尊严,并没有购买到为所欲为可以把规矩踩在脚下。就拿乘飞机来说,花钱购票之后双方是有合同的,并不意味着天气恶劣或航空管制下也必须准点将你送到目的地。花钱消费与服务者之间是平等的,并没有尊卑之分。服务者须提供服务,而花钱者必须遵守“服务协议”这个规矩和规则,在享受权利之外履行自己作为一个花钱者的义务。

  这些任性者习惯把“权利”挂在嘴上,一边喊维权,一边侵犯别人的权利,说到底是还是没懂什么叫权利,缺乏健康的权利观念。过去中国很多人隐忍怕事,缺乏维权观念,遇事喜欢躲,不懂得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还有人写文章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权利被侵犯也不敢生气。现在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中国人似乎太会生气了,有权欲没规矩,权利意识过度张扬过度膨胀:有自己的权利没别人的权利,有权利意识没义务观念,没学会在维权时尊重别人的权利,没学会尊重服务者,没学会做一个安静的维权者。

  这种“花钱就可以不守规矩”的土豪观很是流行,甚至在“消费者权益”的正义旗号下不断膨胀。医患矛盾为何如此激化?当然有医院的问题,但也与患者的过度维权密切相关,觉得治病花钱了,医生就得把病治好,花了那么多钱怎么最后人还死了――然后就闹,这种闹就是不守规矩。高铁因为天气原因晚点了,就闹,花钱买这么贵的票怎么还晚点?餐馆吃饭,菜有点咸了就闹,花了钱就觉得忍受不了半点“气”。花了钱就凌驾于规矩之上的观念,在生活中制造着无数的戾气。

  这种观念下,也滋长了一种贬低服务者的风气,好像服务者就得低三下四,就得“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消费者就是服务者的爷――没有我们消费者花钱,你们服务者就得喝西北风――低劣的市场营销学兜售的这种封建化的尊卑服务观,也助长着“花钱就是爷”的自负,没有理解双方关系的平等和尊重的相互性。

  追根溯源,民间盛行的这种文化,与政经层面畸形的市场化是同构的。我们在各领域引入了市场化,由市场配置资源,我们崇信“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可如果市场缺乏法治的约束,有市场无规矩,有市场无法治,市场和金钱就会成为一种掠夺性的暴力,“能用钱摆平的事都不算事”就会成为弱肉强食信仰者的座右铭。这就是“花钱就可以不守规矩”的体制之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权利 规矩 观念 维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