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一图观政
对于年轻人来说,超过一半的人更愿意拿钱创业,或者去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买房。——这是中国社科院《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最新调查成果。
这项调查访问了全国12所高校的4110名大学生,发现有七成“90后”大学毕业生在与他人合住,哪怕在毕业1年之后,也有大约三成的居住面积仍然在20平方米以下。可是与这种“居住困窘”相对的,是“90后”大学生并不强烈的买房意愿。
为什么他们不再热衷于买房?仅仅是经济因素或者观念差异在起作用吗?@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发现:“90后”的这一选择看似“任性”,但是其中也不乏理性考量。
生活质量——比房子更重要
“选择”往往意味着放弃,而取舍之间面临的就是排序题。“90后”群体表现出更强烈的个性化趋向,他们更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生活质量的高低往往是他们更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许多“90后”大学毕业生仍然认可传统的购房观点,认为拥有自己的住房是“刚需”。据《纽约时报》报道,目前中国9/10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大约2/3——房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庭稳定的象征。
可尽管如此,只有三分之一的“90后”大学毕业生同意“为了买房,我愿意降低生活质量”,却有过半的“90后”大学毕业生认为“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我宁愿不买房”。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在“90后”眼中,住房条件不再是“生活质量好”的唯一、重要标准。生活质量可能包括吃饭、玩乐、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等等综合维度,而这一切都会增加开支。在收入有限、开支此消彼长的选择中,高价住房将过大地挤占年轻人的生活支出,而房子给年轻人带来的生活满足感又或许已经不如以往。
没有房子难道就不幸福吗?@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发现,在住房自有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90后”大学毕业生对住房的满意率其实相对较高。按照10分制计算,超过六成的“90后”对住房的满意度超过了5分。这表明,面对所谓的住房压力,“90后”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乐观的心态。
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李是“毕业不买房”的强烈支持者,他对@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表示:“在北京,我看到太多为了买房而拼命工作的人们。我深深见识过,如果你要买一套房,要给自己多大的约束。”小李说,自己还年轻,想要过自由自在的日子,不想过早的被束缚起来,“尤其不想被房子这样的‘死物’束缚起来”。
生活尚不稳定——不必考虑买房
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90后”来说,真正的生活才刚刚起步,好多事情还没有安顿好,买房也确实不急。
“现在我们刚刚踏进社会,不定因素还有很多,特别是工作还不稳定。”小李补充道。“工作还没定下来,将来还有可能跳槽、换工作,如果这个时候就买房,将来一定很麻烦。”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查阅的《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很多人在入职一家公司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要开始做辞职跳槽的准备,另有约88%的人表示有机会的情况下会考虑换个工作。
有关人士指出,对于追求生活质量和工作乐趣的“90后”来说,这一现象会更加明显,也进一步加剧了“90后”不稳定的生活状况,买房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后话了。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刚毕业一年的曹先生目前住上海徐汇区,和三个人一起合租了一间小公寓。他向@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表达的看法是:“我觉得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工作是否稳定倒也没多大关系,关键是作为外地人,户口这种政策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有钱也买不了房。”
房贷——压在肩上的大山
随着许多城市纷纷放开限购,比购房政策更重要的,还是“手中钱”的问题。
尽管有一部分“90后”认为房子已经不再是结婚的必须品,但是仍有超过60%的“90后”大学毕业生同意“有自己的房子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另有接近85%的“90后”认为“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觉”。可见,“90后”并非不想买房,而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暂时还买不起房。
吴同学今年毕业,在福州找到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结婚的时候,我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对于我来说,买房最大的困难就是还房贷。”她给@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算了一笔账:“要是2个人一个月还2000元,要还20年;一个月还3000元,可能只要还十几年——但是一个月还3000块房贷,我还怎么生活?”不过小吴说,只要自己攒够了首付,就会马上买一套房子。
结语
@一图观政(微信号P100017)综合分析后认为,自有住房在“90后”大学毕业生心中实际上仍有较重的分量,只是在目前房价过高、房子带来的满足感下降的情况下,考虑到“投入产出比”,暂未安定下来的“90后”年轻人暂未把“刚需”释放出来。
当然,新的观念也越来越醒目:人生选择如此多样,生活如此多彩,将未来单单绑死在房子上,值吗?毕竟——
最大的安稳在于自己内心的轻松宁静,而最好的投资应投给个人能力的发展。
文 / 助理观察员 李唯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