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李银河
看到一篇写电影《五十度灰》观后感的文章,谈到了人们还比较陌生的虐恋,其中充满了对虐恋的偏见,全是道听途说,想当然尔。由于对虐恋这一社会现象做过深入的社会学研究,并出版过研究专著《虐恋亚文化》(应当是我国社会学研究专著中销量最多的几部之一),我感到了一种挑战,如果不出来辩解几句,难免以讹传讹,混淆视听。
首先,文章认为虐恋是“爱无能”的表现,这是完全错误的。文章依据电影情节,得出这样的结论:“虐恋带给女主角的是无尽的痛苦”,“爱而无法拥有,无法正常做爱,这完全不是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够接受的”,“虐恋把他们彻底分离,让他重陷无爱的世界,令她的初恋深受创伤,也许从此她的人生也将像他一样陷入五十道阴影,无法正常地去爱一个人,去享受两个人的美好世界。这也许是虐恋给她带来的最大的伤害。”也许电影男主角的确有爱无能这个问题,但是并不能由此做出“虐恋就是爱无能的表现”这一结论。虐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性倾向、性方式,精确地说,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方式。而性和爱是两个不同论域。常规的性活动可以包含有爱的和无爱的两种,虐恋的性活动也包含有爱的和无爱的两种。在常规性活动中,有的对子是有爱的,如恩爱的夫妻、情人;有的对子是无爱的,如性交易双方、无爱的夫妻。在虐恋类性活动中亦如此,有的对子是有爱的,如恩爱的夫妻、情人;有的对子是无爱的,如性交易中的主奴关系、无爱的夫妻。有些喜欢虐恋的夫妻、情人,爱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怎能以偏概全地说虐恋就是“爱无能”的表现呢?
其次,文章重弹虐恋是“性变态”的老调,说什么“虐恋就像同性恋、人畜恋、双性恋一样,是一种社会畸形的产物,是某些人心理变态的疾病,或者是精神受创伤的后遗症”。把同性恋、虐恋一类小众的性倾向归结为心理变态,到精神创伤中去找成因,这是19世纪性学刚出现时的观点,是一种将正常人性“病理化”的做法,这种观点统治了人们的心灵很长时间,正是已被福柯批判得体无完肤的社会规训和压抑性性话语。福柯对虐恋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不认为这一性实践运动是泄露或暴露出深藏于我们无意识中的虐恋倾向什么的。我认为虐恋远远超过了这个;它是对快感的新的可能性的真正创造,这种快感的可能性是人们以前从未体验到的。”福柯一直在纠正人们对性的一个看法,那就是从19世纪性学出现以来,所有的人在谈到性的时候都把它仅仅看做人类的无意识的生理欲望,而且把这些欲望细分为正常的和反常的,常态的和变态的。虐恋当然早就上了心理分析学中反常和变态的名单。福柯对这一性学理论的颠覆性思考在于:他把欲望换成了快乐(快感)。他不认为虐恋是性欲的一种偏离了正常轨道的变态,而仅仅把它视为人们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一种风格,一种对身体快感和人际关系的创造。如果我们按照福柯的想法来看待虐恋,将会是多么轻松和释怀啊。
最后,文章还莫名其妙地扯到了中西文化的区别:“还是那句话,拿来主义不等于什么都拿来,不要在取其西方国家精髓的同时,连其糟粕也一起拿来。中国没有公开的虐恋,不等于暗地里没有,也不等于将来没有。目前大力提倡与效仿,于社会于家庭都不是一件好事,值得三思。”
其一,谁说虐恋仅仅属于西方?虐恋在中国当然早就有,一直有,去网上看看,小说视频俯拾皆是多如牛毛;去情趣用品店看看,鞭子手铐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据业内销量分析,全国成千上万情趣用品店中,虐恋类性玩具销量所占份额超过一半,反映出喜爱虐恋人群的规模有多大。
其二,谁说虐恋是西方文化糟粕?这观点跟说同性恋是西方文化糟粕一样蛮横,无理,无知,可憎,这种老掉牙的老生常谈完全不值一驳。
其三,谁说虐恋需要提倡和效仿?它只不过是全世界人民全都喜欢的一种成年人的性游戏而已,为什么要提倡和效仿?为什么要反对和不效仿?谁效仿谁?虐恋为什么会伤害社会和家庭?能不能拿出虐恋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的证据再下结论?
总而言之,《五十度灰》小说的大卖(全世界销售超过一亿册)和电影的火爆只不过提供了人们对虐恋这一特殊性方式的好奇和喜爱的一个证据而已,不要那么危言耸听好不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