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水满则溢
霍营地铁新通道,官员懒政纪念
“新通道”的建立,更像是一座耻辱纪念馆,让居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个别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到底有没有真的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当回事……每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用5分钟的时间在这里回顾历史,学习“什么是懒政”,这对于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干部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吧。
在“五一”劳动节之前,霍营地铁站新地下通道终于修好了,其南部旗胜家园、建材城西二里、枫丹丽舍、SOCO公社等小区等几个小区数万人坐地铁(城铁)难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也是政府部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政绩。但是,如果回溯一下“旗胜家园”等小区居民坐地铁难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新通道”的建立,更像是一座耻辱纪念馆,让居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个别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没有真的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当回事。
新通道就在旗胜家园外,一墙之隔的地方霍营地铁站距离其南部的旗胜家园,北京第一个两限房小区,隔铁路相望。但是由于没有通道,旗胜家园及其周边的居民不得不绕远坐40分钟公交才能到地铁站。2009年的时候,居民便向相关部门进行反映,到2010年,市规划委员会曾表示,通道将于2012年底同8号线同步完成。为了出行的方便,旗胜家园小区的居民自费在之间的铁道桥下的斜坡上修建了一个水泥羊肠小道,被称为“桥下桥”。这座桥下桥距离地面五六米,大约一人来宽,本质上是一个违法建设。2010年左右桥修好后,虽然存在安全隐患,但居民从小区到地铁站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那一年,居民冒雪排队过桥的场景曾经在媒体上引起了轰动。到了2013年,有人在穿行到霍营地铁站的过程中被抢劫,居民不得不自己组建护卫队。这也曾为媒体所报道。在从2009年到霍营地铁站通道修好这个过程中,居民们出行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相关的“进展”全部都是“风声”和“小道消息”。似乎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遥遥无期的那个所谓的8号线规划中来。
居民捐钱修的桥下桥事实上,对于居民们来说,霍营地铁站有没有新通道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在面对始终无法成为现实的规划时,我们的政府部门有没有后续方案,或者应急措施,来暂时的缓解出行难,至少也要保证这些居民在走自建桥时的安全性,而不是什么都要靠居民自己解决——从桥下桥到“护卫队”。其实,想改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增强老百姓对自己的信任,当地政府用不着做多大多宏伟的事情:政府可不可以掏钱增固桥下桥,而不是由居民掏钱;政府可不可以在通往地铁站的小道上多安装些明亮的灯,而不是由居民自己建“护卫队”;政府可不可以少扯皮少推诿,加快修通道的时间,把规划尽早落地,而不是由居民一催再催……也许在这6年的时间里,相关政府部门做的最靠谱的一件事,就是没有以非法建设的名义把居民所自费建的“桥下桥”给拆毁吧。
北京青年报在4月30日的报道里,是这样写的:“北京市路政局轨道养护管理处处长孙先生介绍,之所以通道直到2013年才开工,主要是因为前期在规划、用地、建设资金和手续等方面需要协调,通道得以建设也是以8号线的建设开通为契机。北青报记者从地铁方面工作人员处了解得知,原本G4口附近是铁路料场,在规划用地方面有一定困难。孙先生表示,1月建成后之所以到5月才开通,也是因为前期土建部分完成后,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调试、验收,‘因为居民呼声高,通道现在也是提前开通了。’”从这位孙先生的口中,我们不难想象面对老百姓的生活难题,相关部门是如何泰然若素的与建设单位“协调”的,在这些部门眼里是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没有老百姓的利益的,当然更谈不上国家和社会,因为老百姓正是通过他们来看政府、看政党、看国家、看社会的。由此,我又想到了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不满一些部委和地方办事拖沓而“发火”的事情。现在在中国,中央领导有改善老百姓生活的决心和意志,老百姓有改变自己生活的要求和想法,但是一切就都卡在了中间的小官小吏上,因为这些人自己的生活是“小富即安”,位子是稳的,票子虽然不多但生活不会太坏,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就是中央的政令难行,老百姓的生活难变——从这个角度说,李克强总理和老百姓真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李克强总理说,对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通道修好后,附近居民到霍营地铁站只用5分钟,而这5分钟居民们等了6年。一位住在旗胜家园的业主对我说:“通道修好了,我也用不上了,因为我买了一辆车。”而为了买这辆车,一位两限房的居民这些年又是如何打拼的呢?其间苦涩自有人能够体会。把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全部押在了曾经的规划上,以一种“一劳永逸”的方式去对待让居民火烧眉毛的急事,其间不进行细节层面的改善和推动,根本上说这就是懒政。而刚刚能够通行的霍营地铁站新通道,就是“懒政”纪念馆。每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用5分钟的时间在这里回顾历史,学习“什么是懒政”,这对于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干部来说,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吧。
本文最先刊登于北京青年报社会版组公号“很北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