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熊丙奇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学历认证服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针对这些质疑之声,教育部于4月24日晚间回应,表示部分学历认证机构收取加急服务费的情况属实,主管部门也已经责成其立即整改,并将采取措施规范和改进认证服务质量。教育部还透露了一个数字:在开展学历网上查询和认证之前,2002年我国虚假学历的比例曾高达28%,如今,这一数字已经降至了3%。
此间的舆论并不否认学历认证的作用,但是认可学历认证的作用与有关机构借学历认证牟利其实是两回事。教育部承认问题并表示要进行整改,这是值得肯定的,而至于如何整改,则大有文章可做。在笔者看来,整改不能是简单地取消加急服务费,而应该调低纸质认证收费,以及缩短认证周期,坚持学历认证的非营利公益属性。
据媒体报道,学历信息在学信网上几分钟就可查到,且只需2元钱,可不少认证中心表示,还需要纸质认证,而纸质认证至少要等上15个工作日,并需要额外支付至少95元。
为何还要纸质认证?纸质认证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还要收取这么高的费用?这是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网上可查询学历信息后,还要纸质证明,对于这样的要求,人们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如中高考成绩在网上可以查到,但还要给学生邮寄纸质的成绩单一样,这是对信息的进一步权威确认。而且,在有关部门使用学历证明时,纸质证明也更加一目了然。但这一事件的关键在于,认证机构用多长时间出具纸质证明,以及出具纸质证明该不该收费、收多少费?
从全世界范围看,所有学历认证机构,包括社会专业力量提供的认证,都是非营利的。当然,非营利并不意味着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收费应该按成本或准成本收费,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这一原则,由我国政府部门(或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提供的学历认证,就更不应该高收费,以及故意制造“差别服务”来提高收费。
认证机构建立学历数据库,这当然有成本。由政府教育部门建立的认证机构,其成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加以解决:一是由财政出资,建立基本学历数据库,在面向个体服务时,只收取一定的工本费;二是所有成本均由申请认证者承担,但要核算成本进行合理定价。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学信网的学历认证并没有坚持非营利原则——其在网上提供查询部分可以视为非营利,每次查询的费用为两元,但出具纸质证明则属于牟利行为,具体表现在:故意拖延办证时间,由此可向急于获得认证者收取加急费或者VIP费用,否则很难解释为何在网上一两分钟就可以查到,拿到纸质证明却要等15天,这是什么效率?再者,网上查询仅两元,出具一张纸质证明却要95元,究竟用的是什么纸、什么人工,要这么贵?
毫无疑问,正是15个工作日的办理周期,以及高昂的办证费用,才导致学历认证乱象纷呈,也给了代理、中介出面办理认证加急的空间。如果办理周期短,从申请到拿到纸质认证,只需要两三天时间;同时收取费用合理,例如仅在网上查询费基础上,再收取一定材料费和人工成本,那么学历认证将会规范有序,而非目前的乱象丛生。对于目前认证中存在的乱象,须追究认证中心的责任。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介入,调查认证机构的人员是否与中介机构有利益输送,并根据调查结果追查责任。在要求认证进行整顿时,必须明确整改的方向,即坚持公益属性,大幅缩短认证周期、降低认证费用。
另外,根据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管办评分离改革精神,未来我国将大力发展专业评价、认证。目前我国的学历认证虽然与国际上的学历认证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但这却是学历认证的雏形,要让社会评价、专业认证健康发展,必须针对学历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治理。对此,笔者有两点建议。
首先,必须让学历认证与行政部门脱钩,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专业机构。行政力量主导的学历认证,除垄断认证业务、抬高收费之外,也容易滋生权钱交易。例如,此前曾有媒体曝光有人专门做套号认证——输入学历号码,在网上查到的信息是真的。这种套号认证,如果没有内部配合,很难实现。
其次,政府部门对认证、评价应出台相应的规范,明确认证、评价机构的非营利属性,对认证机构的非法牟利行为,加以治理。当然,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认证、评价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促进认证机构注重认证的公信力,改善认证服务质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