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傩送
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一些地区文化价值较高的明代长城文字砖被偷盗、拆解、贩卖的现象屡见不鲜……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的保存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础部分。万里长城正在变短,变得更残破。在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中,万里长城榜上有名。(《京华时报》6月28日)
长城被破坏的状况有多严重?以宁夏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的时候,宁夏境内长城有1500多公里,800公里左右可见墙体;到了90年代中期,可见墙体只有500多公里;而如今,只剩下300公里左右了。仅仅30余年时间,长城可见墙体们消失一大半。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再有20年,长城露出地表的部分大概就剩下几处城门楼子了。
长城墙体都去哪儿了?新闻中说,这些年“消失”的长城很多都是被沿线村民拆了盖房子了。记者在到河北卢龙县农村看到,一些村民的房子连垒院墙用的都是长城砖;如果是带刻字的长城砖,还会在集市上流通,三五十元一块。怎么搞到这些砖?村民们说:简单!去村后的长城上捡去!
捡长城砖就像捡无主之物,连给自家砌个猪圈都用几百年历史的文物,这事儿让人太不好想了。倒不是因为嫉妒,而是愤怒——长城除了超高的文物价值,还一直被视为民族象征,哪能这样随便拆随便“捡”?这么多长城砖被村民拆了盖房,地方政府及文物保护部门视而不见吗?
不管家里有多穷,拆长城上的砖盖房子肯定是不对的,因为长城及长城上的每一块砖都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然而,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细究起来却有几分尴尬。长城砖是文物不假,可并非所有的长城和长城砖都是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长城沿线几处可以被称为“景点”的关口。
换言之,长城的名头虽然响亮,然而在地方政府眼中“值钱”的、需要重点保护的,就那么几小段。剩下的绝大部分,民间叫“野长城”。既然是“野”的,自然谁都可以上去撒点野,捡几块砖算什么。
有专家说,长城太长,地方既没有财力也没有人力、精力去保护,有的地段损毁严重,也没有必要去保护它;需要保护的,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精华地段。这种看法笔者不能认同。长城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是横跨中国北方十多个省区的“万里长城”,如果只剩下几道关口、几座城楼以及小段城墙,它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也不会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再者说,有利可图的才是值得保护的“精华”,没有利用价值的就是弃之不顾的“敝履”,这哪里能叫文物保护?还不如叫旅游开发来得直接。
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保护,按照一些文物保护专家们的说法,难于上青天,一是缺钱,二是缺人。以长城体量之庞大,不可能修个铁栅栏把它全部圈起来,闲人免进;而文物保护部门人力相当有限——以河北抚宁县为例,县文物部门在编人员只有9人,不可能仅靠这些人完成巡查全县142.5公里长城的任务。
就文保部门那几个人,长城上的几块砖都看不住。长城整体保护必面从全局上进行谋划和部署,首先,建议将长城整体而非某个局部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长城上的每一块砖都受到国家法律的高级别保护;其次,可借鉴森林防火或河流治污的某些做法,长城所经之地,当地政府责无旁贷肩负保护之使命,境内长城就是自己的“责任田”,如有差池不但要追究地方文保部门的责任,还要拿地方长官是问;再次,国家层面可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在地方政府“各管一段”的基础之上成立跨区域的长城保护组织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的资金调拨、目标考核等。
此外,“野长城”政府不惦记,也有别的人惦记。之前有媒体报道说,长城沿线不少农民私自组织“野游”,本就破败的“野长城”在完全缺乏监管的状况下被频繁踩踏,因之遭受到更大破坏。“野长城”未必不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但前提是得到良好的管理和维护,在这个基础上妥善开发和利用,如果运作得好,一方面可为地方打造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还能为长城积累必要的保护资金。
一说起长城,很多人都会想起1981年版8分钱面值的“万里长城”邮票,也是那个年代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邮票。邮票上的长城,巍峨高耸,蜿蜒远去。时隔30余年后,新闻配图显示的一段长城,已经看不见墙体,只剩下荒草丛中隐约可见的残破地基,就像没有一颗牙的牙床,在向人们诉说苦难沧桑。老祖宗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历经无数战火洗礼而屹立不倒,若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丧失殆尽,既有愧先人,也无颜面对子孙后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