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将在京召开
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将在京召开

2015年11月3日到4日,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详情]

新浪智库|2015年09月08日  15:25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预测,在2010-2025年间,世界的前600个大型城市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5%。[详情]

新浪智库|2015年09月08日  14:33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需落地有效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需落地有效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大家知道智慧城市也说了很多年了,各个地方都在做。但是表面热闹之下问题也不少。我们要强调的这个落地有效至少有四个层面:第一,后台数据的共享;第二,职能部门的相通;第三,公共信息的公开;第四,服务窗口的互动。[详情]

新浪智库|2015年09月08日  14:44

最新新闻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6:12
PPP模式助推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新浪潮
新闻晨报 | 2015年09月08日 16:10
罗文: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6:03
郭慧鹏: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郭慧鹏: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特点与建设程度,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发展与应用程度等,智慧城市建设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提升阶段、完善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启动阶段,主要指在部分领域的零星建设,难以构成体系;在展开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开始得以体系化推进,但建设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在发展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呈体系化,但各领域之间的建设程度极不平衡;提升阶段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与体系已经比较全面,相关产业和应用都得到规模化的提升;而完善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极大飞跃,信息化应用创新活跃,应用程度全面深入,达到了信息化手段支撑下的城市繁荣。 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五大发展阶段得分标准分别为0-20分、20-40分、40-60分、60-80分和80-100分五个档次,对应智慧城市评价综合得分,最终得出各城市各领域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结果。 各市智慧城市发展整体水平 评价结果显示,目前13个参评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进程均处于发展或提升阶段。其中,北京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位居13个参评城市的首位,处于智慧城市发展提升阶段的后期;东莞和扬州的智慧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所有的参评城市中也位于领先地位,处于智慧城市发展提升阶段的前期。昆明、长春、郑州、绵阳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虽然与北京等领先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但正在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由发展阶段向提升阶段的跨越;与北京、东莞、扬州等参评城市相比,鄂尔多斯、吉林、贵阳、济宁、舟山、包头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相对偏低,但智慧城市各方面的建设也已陆续展开,各市在全面借鉴其它先进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结合自身城市特色,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文: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郭慧鹏)[详情]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6:00
交通领域IT投资规模加大 “智慧交通”前景可期
交通领域IT投资规模加大 “智慧交通”前景可期

  1、智慧交通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4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支持太原、石家庄、青岛、武汉、株洲、贵阳、苏州、乌鲁木齐、杭州、保定、银川、兰州、昆明、宁波、合肥等26个城市开展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并对符合建设规范的试点给予资助,进而开展全国公共交通数据库建设。这标志着智慧交通从公共交通环节切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进而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此前,《“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号)提出将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作为重点任务;而3月18日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应急处理的智能化,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2、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投资重点逐步由基建转向信息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大发展后,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进步。在当前国内运输需求日益旺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除了要解决大城市局部的交通拥堵外,更要应对全国综合运输面临的多式联运技术支撑,网络化协作、运输安全保障、运输资源合理分配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逐步规范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管理控制、运输服务和发展模式,在交通设施衔接的基础上,将交通信息化系统与公共交通数据库衔接,进而过渡到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 随着传感、定位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国内智能交通领域信息化应用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智能交通领域IT投资将大规模增长。预计未来2-3年内,我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达到700亿元规模。 图1:2014-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图1:2014-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文: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谢立宏)[详情]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5:57
大数据应用乘风智慧城市
大数据应用乘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等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海量信息形成的大数据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生产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改造并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发展。 一、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智慧应用已经触手可及,并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大数据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在城市的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应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交通、医疗、平安城市已经成为大数据应用重点领域。 (1)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管理呈现条块分割现象,由于数据信息只存在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中,造成交通管理的碎片化,如交通信息分散、信息内容单一等问题。而大数据具有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有利于数据的同步采集和分析处理。随着智慧交通传感器数据的引入,数据规模从过去的TB级爆发性增长到PB级,由此带来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同时,交通领域对海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也提出很高要求,这就要求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永久存储、实时检索、随时扩容。同时,要求能对海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准确提炼,构建合适的交通预测模型,有效模拟交通未来运行状态,给出合理应对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医院积累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医疗数据、音频、视频、图片等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已成为医院宝贵的财富。根据估算,中国一个中等城市50年所积累的医疗数据量就达到10PB级,而随着健康医疗的不断发展,非结构化数据增速将持续加快。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能辅助临床医生做出更科学和准确的诊断和决策,帮助医院根据患者潜在需求开发个性化服务,甚至有助于研究机构突破医疗方法和药物革新,支持医疗资源及服务优化与配置。随着新医改不断深入,未来医院信息数据将更加复杂化、规模化,可以想象,利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已经难以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与管理,所以迫切需要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支持。 (3)平安城市对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平安城市建设目标是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同时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这种从“事后查看”到“事前预警”的需求变化,要求做到对海量视频数据的精准分析,这也是平安城市以视频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所在。 视频数据特殊性对计算处理要求。平安城市数据有其行业特殊性要求。一是流量巨大,二是对高清有很高要求。一个高清视频的流量一般是8MB/S,数据则来自成千上万的摄像头,又是24小时不间断传送。如果采用全集中的计算框架,不仅数据传输容易出现瓶颈,还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损失。而全分布式的计算框架则导致管理、运维复杂化。因此,区域性的、综合性的集中和概念上的分散,可以使网络更有效地支撑其应用。 大数据处理任务对于开放架构平台需求。平安城市大数据飞速增长,要求IT基础架构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数据交换传输能力必须与这种成长速度相匹配,才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实现。而实现这些能力的关键在于IT基础架构的可扩展性,特别是横向扩展的能力。能让其先天就具备强大、横向的可扩展性,并在实现这种扩展时拥有成本和性价比优势的,一定是基于开放架构的平台。 二、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拉动的设备投资规模将达1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必然带来智慧城市建设对大数据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 表 1 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十二五”投资预估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政策驱动: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应用示范,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如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应用示范创新等相关政策措施,具体参见下表。 表 2 国家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国务院与各部委等相关政策文件 应用需求驱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对数据分析功能的需求更加旺盛,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和速度都有更高要求,驱动对数据的快速、实时分析、智能决策等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特定需求也带来对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增加。如各级公安机关要求围绕视频监控进行深度应用,未来需求将从传统以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智能应用为主,以解决视频调阅慢、分析难的问题,以缩短办案时间,降低办案人员的工作强度。 2、挑战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深水区”,信息孤岛、信息安全等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亟待解决。 (1)信息孤岛将成为智慧城市应用的桎梏 由于我国城市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分散建设的系统,由于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数据格式、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标准,导致系统无法信息共享和集成的根本原因。而且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信息孤岛在我国是一个普遍问题。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孤岛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桎梏,若不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则智慧城市建设将变成一个个“行业示范应用”,无法真正全面推广。 (2)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应用推广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化成为趋势,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和客户资料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而且很多智慧城市应用涉及公民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数据价值更高,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首要难题。当前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安全意识也开始增强,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该决定将政府、企业、个人信息数据上升到极其重要的法律保护位置,同时对惩处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客观来看,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相对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未来国家的扶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发展机遇。 (3)智慧城市项目复杂度大,牵涉部门众多,协调非常困难 智慧城市项目的复杂程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众多,如公安、行政、城管、卫生、路政等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这给数据共享带来很大难度,未来视频数据在交通部、公安部、城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共享,需要不同政府部门形成统一,如何让企业将数据贡献出来也需要相关政策来支持。另一方面是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众多领域的成果,智慧城市系统需要把多个子系统进行集成,需要系统集成商有相关的平台及产品和工程资质。 (文:赛迪顾问 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 刘新 韩耀强 陈靓)[详情]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5:54
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5:50
信息消费浪潮渐起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信息消费浪潮渐起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在当前投资拉动作用减弱、出口低迷的形势下提出的举措,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赛迪顾问最新研究数据表明,近两年由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构成的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保持了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3年达到1.93万亿元。 随着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来,已有福建、上海、江苏、河北、北京、山东、青海等10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纷纷响应国发〔2013〕32号文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的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工信部在2013年12月启动了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区、县)工作,选出68个试点市(县、区),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为主体,重点围绕建设宽带和TD-LTE等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智能信息产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整合政府公共服务云平台、拓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信息消费体验等开展试点示范。 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区、县、镇),未来三年将联合国家开发银行投资800亿规模资金支持试点建设。 自2013年开始,先行的国家宽带战略已使大多数居民感受到了小区光纤入户后带来的高速上网畅快体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和2013年底4G牌照的发放带来的手机上网提速降价则有效激发了移动互联接入的潜在需求。相信随着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层面对信息消费共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将兴起信息消费热潮,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和为信息消费提供有效增值的有效途径,将加速、深入展开。 图:落实《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省市配套政策概览 (文: 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谢立宏)[详情]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5:47
智慧城市已呈快速蔓延之势
智慧城市已呈快速蔓延之势

  各地正在通过“两化融合”、“应用示范”、“宽带城市”等战略部署,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且建设重心正逐步由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向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转移。目前,中国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已超过60%,且继续呈现快速蔓延之势。 1、东中西部城市抢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建设特色各不相同。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目前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正处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战略阶段,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突出,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各城市纷纷抓住机会,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抢占城市竞争的有利位置。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慧城市研究数据库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研发、制造、示范基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广泛而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支持。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受到了政策的刺激与支持得到快速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示范项目,为当地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实际的经验和基础,拉动了该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 珠三角地区人均GDP位居所有城市群之首,是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好,水平高,RFID及M2M应用广泛。广东省统筹安排,出台了智慧广东的发展规划,依托原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抓住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机遇,启动建设一批智慧城市,大力促进物联网应用。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慧城市研究数据库 中西部地区在建的智慧城市包括重庆、郑州、武汉、西安等一共24个城市。国家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等,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昆明、贵阳、西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借助政策扶持,发展相关产业,建立产业基地及园区,聚集相关企业及人才,以此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慧城市研究数据库 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以信息技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品牌。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宣传推广作用,力争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投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增强招商引资资本。 2、智慧城市的区域实践将向上、向下延伸 智慧城市的区域实践将在未来将向上和向下延伸。向上延伸主要是指从城市级的实践范围逐步向全省扩展,从全省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全省统筹的力度推动辖区内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江苏、广东、山东、湖北等多个省已经提出来智慧城市群的设想,宁夏自治区也已经开展了自治区级信息化统筹的研究规划工作。这既可有效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又能结合各城市特色与基础,合理设定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与目标,避免盲目跟风,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理性务实。向下延伸主要是指智慧城市的研究方向将更加细致,应用实践更加精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省级、市级统筹规划、统筹推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有基础、有需求、可操作性强、示范性强的项目入手,以一个有限区域的先行先试为后续全面推行积累重要的实际经验。在此理念下,智慧城市建设不再局限于城市建成区,区县级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被纳入到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范围之内,并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在用信息化手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 (文: 赛迪顾问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张雪蛟)[详情]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5:44
智慧城市建设要从顶层设计着手
新浪智库 | 2015年09月08日 15:40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自“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实践和应用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住建部2012年12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2012年11月科技部也组织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智慧城市”建设有基础、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之前的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工信部分别批复扬州、常州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分析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发现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是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分析 (一)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越式的提高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创新地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智慧城市”概念问世后,迅速风靡全球,部分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敏锐地把握了“智慧城市”战略的超前性与重要性,相继提出“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被视为城市运行效率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对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沈阳、重庆等众多城市迅速开展,并表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高速扩展趋势。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中明确提出和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经超过180个,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地区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根据目前的趋势,“十二五”期间,还会有更多的城市乃至区县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行列,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繁荣期。 (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与完善。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刚刚兴起,建设标准尚未统一,各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都处于探索中,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部分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当成解决所有城市发展难题的“万能药”;智慧城市项目未经统筹规划及可行性论证,即盲目上马,导致成效低下、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和个别领域,难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化、集成化发展。此外,部分智慧城市发展中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足、产业支撑薄弱、分工不清晰、资源紧张等问题。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智慧城市建设方向不清晰、建设目标不明确。 在此背景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智慧城市试点,各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识,加强统筹规划,调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应用、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融合创新,促进城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中国智慧城市试点推动作用分析 (一)引领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强化建设意识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面临着更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城市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先进的理念来统筹规划和建设实施,需要兼顾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和智慧产业等多个方面。智慧城市试点有助于城市清晰认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实际,指导城市发展规划,更高效地落实智慧城市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识与重点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战略方向,取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理念的先进性;二是技术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能力不同,如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时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点是硬件采购与单机应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始向网络基础建设、信息互通扩展;在存储、虚拟化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以后,数据中心建设与数据大集中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点。能够准确把握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具备超前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城市,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能力更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融合多种新技术应用的先进城市建设理念,需要一个逐渐被各城市认识、理解、落实的过程。通过智慧城市试点可以加速这一过程,从而促进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良机,提升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性,促进融合创新 智慧城市试点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智慧城市试点可以提升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积极性,推动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创新、集成应用创新、投融资和运营模式等多方面的融合创新。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的应用,并且,智慧城市建设特别强调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整合和业务协同,因此需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复杂工程,需要更好的引导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资金的参与,推动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 此外,智慧城市试点可以作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服务外包,公司化运作等方式,探索新的建设、运行、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先导性,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开拓新兴市场,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三)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提升建设效率 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深入推广,北京、上海、广州、宁波、东莞、昆明、扬州等众多城市纷纷从各自城市特色出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制定出台了相关战略举措,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试点的推进过程中,可以发掘丰富的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广泛传播优秀经验。通过智慧城市试点的示范作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发掘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特色和亮点,以供其它城市学习参考,提升先进建设经验的社会带动效应。 (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和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相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构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市产业发展格局,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相衔接,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而通过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不但能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更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城市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涉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知识密集、市场需求巨大、拉动作用突出、应用广泛等特点。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示范、关键技术突破,对促进完整产业体系的形成,对多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及试点建议 为更好的完成智慧城市的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我们对城市的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完善顶层设计,准确把握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在组织实施上加强谋划,提高参与度,积极争取各政府部门的支持,真正发挥城市各部门的协同优势。 第三,注重模式创新,树立新思维、新理念,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中体现先进性、时代性和先导性。 第四,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转变发展观念,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 第五,要彰显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总之,相信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城市通过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以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巩固和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能力,探索更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 (文: 赛迪顾问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郭慧鹏)[详情]

PPP模式助推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新浪潮
PPP模式助推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新浪潮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全球追捧的热点,我国近年来也兴起了以智慧城市理念为核心的新一代城市信息化建设高潮。 2012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开始在国内大力推广智慧城市试点。此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李克强总理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智慧城市,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智慧城市”,凸显出国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前在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采用了PPP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所谓的PPP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PPP模式的常见合作方式,是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运营,通过特许经营权期间内的项目运营来产生回报。[详情]

罗文: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罗文: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快速发展,各种信息网络已达到无处不在的状态,智能终端基本实现全民普及,信息平台用户规模急剧膨胀,各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综合协同,信息化呈现出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的新特点,引起了全社会、全领域的重大变革。信息化深入发展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率、跨时空、多功能的网络空间,人类在网络空间的活动大量展开,网络空间的活动正在替代现实空间的活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网络空间是否有国家主权?网络空间的各类主体有怎样的权力和责任?网络空间的行为应当怎样规范?我国要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积极利用和充分拓展网络空间,制定网络空间的制度规范,加强网络空间的安全保障,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权。 信息化发展新形势 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格局业已形成。近两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长,有线和无线宽带普及率大幅提高,物联网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卫星通信网应用快速增长,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全球人口和业务单位的全覆盖。据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信息与通信技术》报告,到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30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0%。全球移动宽带普及率将达到32%。在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信息网络更是实现了全民普及。据美国尼尔森调查数据,美国12岁以上孩子使用平板电脑的比例达到70%,77%的孩子会在平板上玩游戏、下载APP。英国未来咨询公司调查显示,英国3至12岁孩子中有44%拥有平板电脑,3至4岁的孩子中有30%拥有平板电脑,11岁后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高达46%。从国内看,到2014年5月份,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2.56亿户,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0亿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57亿户,4M以上固定宽带用户数达到2亿。这些数据均说明,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城乡人口的全覆盖,除了婴幼儿、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几乎所有人口、所有家庭和所有业务单位都在利用信息网络,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格局业已形成。 信息化呈现出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新特征。当前信息化发展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和接入设施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用户数增长速度极快,互联网内容呈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在产业、金融、商业、社会服务和个人生活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以及各类信息系统之间,都在互联互通,一切都在互联网化。二是互联网移动化。移动宽带、卫星通信的普及,使得人和物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状态下接入互联网,进一步突破网络服务的时空界限,移动社交、手机导航、手机打车APP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成为潮流,移动医疗、移动支付、手机购物等应用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物娱乐和享受优质公共服务。三是智慧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信息交互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实现广泛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使得信息系统具有了智慧运作的能力。例如,特斯拉通过内置无线互联网沟通车内车外的各种信息系统,将汽车打造成为智能的移动终端。城市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了智慧城市。工业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了智能工业。远程办公、互联网金融、远程医疗、网上学校等各种智慧的新型服务蓬勃兴起。 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仍在快速深化。当前信息技术创新仍处于活跃期,创新成果的应用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并向深层次发展。人工智能使得信息系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运行和自我学习能力。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采集量成千上万倍地提升。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大量、繁杂、多变的数据进行挖掘和系统分析处理。卫星互联网打破地形、地域等界限,将信息传播覆盖到地球每一个角落。云计算使得信息系统朝大型化和微型化方面发展。一方面,拥有超高速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和强大集成功能的云计算中心成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超级系统;另一方面,云计算按需定制的服务模式满足企业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现实需求,企业只需根据需要购买相应部分模块和服务。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产生了诸如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实现了对个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管理等智能服务。 信息化成为全球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变革力量。信息化引起所有领域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创新、大变革时代。传统媒体、中介组织、中间管理层失去原有优势,社会结构越来越扁平和简捷。信息化引起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一条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却几乎不增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信息网络引起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创新变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多元化表现方式,使得教育、科技、文化的展示能力更加强悍,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展示内容更加精彩。此外,信息化还在生活方式、生态环保、城市发展等其他领域引发重大变革。 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空间中国家、组织与个人的权责如何界定。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实空间中的责权利并不能完全应用到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国家、组织与个人有哪些基本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清楚地界定网络空间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因此对网络空间的行为管理缺乏法理基础,出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例如,网络空间里哪些行为应该实名、哪些行为可以匿名?网络空间的各种行为是否有效以及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对垃圾邮件和骚扰信息应该怎样界定和治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明确界定网络空间行为主体责权利的基础上来处理。 二是网络空间行为的有效性如何确认。网络空间中组织与个人的很多活动能够替代现实空间的行动,比如电子商务、电子银行、远程服务、视频会议等等。这些行为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法律和制度的认可。如果法律制度明确认定网络空间行为的有效性,无疑破除了很多信息化应用的障碍,客观上鼓励了信息化发展。正如电子签名法确定了电子签名、电子文档的有效性,鼓励了电子合同、电子公文的普及应用。当前,信息化正在向深层次发展,网络空间的很多新行为亟待法律和制度的认可。例如,网上办公、网络会议、电子发票、网上投票、互联网金融等等,都亟待通过制度和法律的认可。只有法律和制度认可了,人们才愿意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转移到网络空间中来,网络空间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减少现实世界的拥挤和浪费。 三是网络监管与治理如何制度化规范化。网络空间需要监管,网上行为应该规范,这无疑是准确的。但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和监管本身,也需要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需要有法可依。目前,我国网络治理的法制化进程总体上落后于网络空间的发展。某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完善,网络空间管理的灰色地带较多,出现了不少法律无规定、法律规定模糊、法律规定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网络空间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来逐步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是信息安全的挑战怎样应对。信息安全既包括信息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也包括数据安全、个人数据保护和意识形态内容安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大肆渗透、侵入别国信息空间,窃取外国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由于全球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服务采取云计算模式,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更加困难。这是一个全球性难题,需要从法律、管理和技术等多个层面上协作才能破解。 对策与建议 当前,牢牢把握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权,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考虑制定网络空间国家战略。为主动掌握和积极利用网络空间,我国可考虑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理念的网络空间国家战略,将网络空间的建设、应用和防护提升为国家战略。要以先进理念认识网络空间,研究总结网络空间的运行规律,制定鼓励信息空间拓展应用的政策措施,将现实空间中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有序地转移到网络空间,降低现实空间的物耗能耗,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完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针对网络空间法制化滞后的情况,可考虑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制定针对网络空间行为的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网上行为。尤其要注重通过立法建立起鼓励网络空间合法行为的社会制度,在实施可信身份管理的基础上,提倡网上办公、网络会议、远程服务,在各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推广电子发票、电子单据等等,形成便捷高效、务实创新、可信可用的网络空间环境。 三是规范网络监管。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应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加大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执法和技术手段来监管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网络行为。要在信息空间弘扬正气正义,让信息空间的合法行为受到保护,不法行为受到打击和制裁。对不法网络行为的打击,要规范精准、有理有节。 四是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法律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对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信息产品及服务提供者进行信息安全审查,保护我国关键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对于目前不能够实现技术自主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加大对国家基础数据的保护,研究制定保护国家大数据的措施。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制度,保护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和隐私权,规范信息服务商对个人信息的存储和使用。在技术方面,组织我国技术实力较强的信息安全企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开展防火墙技术、反病毒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创新,壮大信息安全服务产业,为网络信息的合理监控和安全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五是突破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瓶颈。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集成电路、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推进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平台级软件和移动浏览器、应用服务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形成我国自主可靠的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体系。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形成产业应用良性循环,加快安全可靠国产关键软硬件的推广应用。 (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院长 罗文)[详情]

郭慧鹏: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郭慧鹏: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特点与建设程度,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发展与应用程度等,智慧城市建设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启动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提升阶段、完善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启动阶段,主要指在部分领域的零星建设,难以构成体系;在展开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开始得以体系化推进,但建设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在发展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呈体系化,但各领域之间的建设程度极不平衡;提升阶段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与体系已经比较全面,相关产业和应用都得到规模化的提升;而完善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极大飞跃,信息化应用创新活跃,应用程度全面深入,达到了信息化手段支撑下的城市繁荣。 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五大发展阶段得分标准分别为0-20分、20-40分、40-60分、60-80分和80-100分五个档次,对应智慧城市评价综合得分,最终得出各城市各领域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估结果。 各市智慧城市发展整体水平 评价结果显示,目前13个参评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进程均处于发展或提升阶段。其中,北京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位居13个参评城市的首位,处于智慧城市发展提升阶段的后期;东莞和扬州的智慧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所有的参评城市中也位于领先地位,处于智慧城市发展提升阶段的前期。昆明、长春、郑州、绵阳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虽然与北京等领先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但正在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由发展阶段向提升阶段的跨越;与北京、东莞、扬州等参评城市相比,鄂尔多斯、吉林、贵阳、济宁、舟山、包头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相对偏低,但智慧城市各方面的建设也已陆续展开,各市在全面借鉴其它先进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结合自身城市特色,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文: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郭慧鹏)[详情]

交通领域IT投资规模加大 “智慧交通”前景可期
交通领域IT投资规模加大 “智慧交通”前景可期

  1、智慧交通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4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支持太原、石家庄、青岛、武汉、株洲、贵阳、苏州、乌鲁木齐、杭州、保定、银川、兰州、昆明、宁波、合肥等26个城市开展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并对符合建设规范的试点给予资助,进而开展全国公共交通数据库建设。这标志着智慧交通从公共交通环节切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进而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此前,《“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国发〔2012〕18号)提出将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作为重点任务;而3月18日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应急处理的智能化,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2、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投资重点逐步由基建转向信息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大发展后,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巨大进步。在当前国内运输需求日益旺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除了要解决大城市局部的交通拥堵外,更要应对全国综合运输面临的多式联运技术支撑,网络化协作、运输安全保障、运输资源合理分配以及市场监管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逐步规范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管理控制、运输服务和发展模式,在交通设施衔接的基础上,将交通信息化系统与公共交通数据库衔接,进而过渡到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 随着传感、定位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国内智能交通领域信息化应用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智能交通领域IT投资将大规模增长。预计未来2-3年内,我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达到700亿元规模。 图1:2014-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图1:2014-2016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 (文: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谢立宏)[详情]

大数据应用乘风智慧城市
大数据应用乘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等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海量信息形成的大数据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生产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改造并提升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发展。 一、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智慧应用已经触手可及,并实实在在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大数据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在城市的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应用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交通、医疗、平安城市已经成为大数据应用重点领域。 (1)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管理呈现条块分割现象,由于数据信息只存在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中,造成交通管理的碎片化,如交通信息分散、信息内容单一等问题。而大数据具有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有利于数据的同步采集和分析处理。随着智慧交通传感器数据的引入,数据规模从过去的TB级爆发性增长到PB级,由此带来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同时,交通领域对海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也提出很高要求,这就要求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永久存储、实时检索、随时扩容。同时,要求能对海量的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准确提炼,构建合适的交通预测模型,有效模拟交通未来运行状态,给出合理应对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医院积累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医疗数据、音频、视频、图片等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已成为医院宝贵的财富。根据估算,中国一个中等城市50年所积累的医疗数据量就达到10PB级,而随着健康医疗的不断发展,非结构化数据增速将持续加快。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能辅助临床医生做出更科学和准确的诊断和决策,帮助医院根据患者潜在需求开发个性化服务,甚至有助于研究机构突破医疗方法和药物革新,支持医疗资源及服务优化与配置。随着新医改不断深入,未来医院信息数据将更加复杂化、规模化,可以想象,利用常规的软件工具已经难以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与管理,所以迫切需要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支持。 (3)平安城市对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平安城市建设目标是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同时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这种从“事后查看”到“事前预警”的需求变化,要求做到对海量视频数据的精准分析,这也是平安城市以视频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所在。 视频数据特殊性对计算处理要求。平安城市数据有其行业特殊性要求。一是流量巨大,二是对高清有很高要求。一个高清视频的流量一般是8MB/S,数据则来自成千上万的摄像头,又是24小时不间断传送。如果采用全集中的计算框架,不仅数据传输容易出现瓶颈,还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损失。而全分布式的计算框架则导致管理、运维复杂化。因此,区域性的、综合性的集中和概念上的分散,可以使网络更有效地支撑其应用。 大数据处理任务对于开放架构平台需求。平安城市大数据飞速增长,要求IT基础架构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数据交换传输能力必须与这种成长速度相匹配,才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实现。而实现这些能力的关键在于IT基础架构的可扩展性,特别是横向扩展的能力。能让其先天就具备强大、横向的可扩展性,并在实现这种扩展时拥有成本和性价比优势的,一定是基于开放架构的平台。 二、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机遇与挑战 1、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拉动的设备投资规模将达1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必然带来智慧城市建设对大数据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 表 1 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十二五”投资预估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政策驱动:为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应用示范,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如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应用示范创新等相关政策措施,具体参见下表。 表 2 国家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国务院与各部委等相关政策文件 应用需求驱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对数据分析功能的需求更加旺盛,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和速度都有更高要求,驱动对数据的快速、实时分析、智能决策等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中特定需求也带来对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增加。如各级公安机关要求围绕视频监控进行深度应用,未来需求将从传统以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智能应用为主,以解决视频调阅慢、分析难的问题,以缩短办案时间,降低办案人员的工作强度。 2、挑战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深水区”,信息孤岛、信息安全等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亟待解决。 (1)信息孤岛将成为智慧城市应用的桎梏 由于我国城市信息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分散建设的系统,由于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数据格式、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标准,导致系统无法信息共享和集成的根本原因。而且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信息孤岛在我国是一个普遍问题。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孤岛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桎梏,若不能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则智慧城市建设将变成一个个“行业示范应用”,无法真正全面推广。 (2)信息安全将成为智慧城市应用推广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化成为趋势,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和客户资料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而且很多智慧城市应用涉及公民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数据价值更高,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首要难题。当前政府、企业、个人的数据安全意识也开始增强,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该决定将政府、企业、个人信息数据上升到极其重要的法律保护位置,同时对惩处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客观来看,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相对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未来国家的扶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发展机遇。 (3)智慧城市项目复杂度大,牵涉部门众多,协调非常困难 智慧城市项目的复杂程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涉及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众多,如公安、行政、城管、卫生、路政等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这给数据共享带来很大难度,未来视频数据在交通部、公安部、城管部门等多个部门共享,需要不同政府部门形成统一,如何让企业将数据贡献出来也需要相关政策来支持。另一方面是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众多领域的成果,智慧城市系统需要把多个子系统进行集成,需要系统集成商有相关的平台及产品和工程资质。 (文:赛迪顾问 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 刘新 韩耀强 陈靓)[详情]

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队伍中,加上国家鼓励信息消费、住建部和工信部等部委实施试点等政策推动,进一步鼓舞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情。我们从目前各地出台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类似的实施意见中发现,许多蓝图中不乏“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产业升级”等主要任务,包含建设数据中心(或云计算中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重点工程,也给出了成立专门机构和类BOT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然而,大多主管部门依然困惑:需要海量资源投入的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步该从何处着手?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开展建设 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是源于应用技术发展的视角——三个“i”(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包括当前IBM自身力推的“智慧运营中心”,依然离不开技术主导的思路。然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城市信息化推进等各级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IT厂商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智慧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要搞信息化建设,不是为具体的目标(例如通信基础设施)而建,而是要以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出发点,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融入区域发展布局,强调环境资源保护,重视文化传承,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地展开。 政府应逐步开放自身数据,主导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作为切入点 首先,智慧城市强调资源整合,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其次,整合、开放政府部门的数据,是首当其冲。十多年来我国的“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电子政府建设,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是社会领域信息化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人口、地理、交通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数据,越来越成为社会对信息公开的诉求。再者,只有政府主管部门,才可能有权、有选择、逐步地开放数据,才能主导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以及信息安全机制的建立。 政府应鼓励第三方参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鼓励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公益信息服务开发 一方面,受资源采集渠道等因素限制,政府信息资源库需要与第三方市场化应用交换作为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于保证数据资源本身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将数据平台的技术实施、以及基于基础数据的应用开发交给第三方专业机构。近期的“百度迁徙”项目,通过与LBS平台结合,动态直观展现出了今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的迁徙,类似的应用开发将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资源合理调配,更有利于激发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说易行难,目前建成和发挥效益的还不多,需要政府领导狠下决心,切实抓好平台的建设,其示范带动作用将有利于智慧城市整体的良性发展。 (文 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谢立宏 原文题目《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发展智慧城市》)[详情]

信息消费浪潮渐起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信息消费浪潮渐起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在当前投资拉动作用减弱、出口低迷的形势下提出的举措,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赛迪顾问最新研究数据表明,近两年由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主构成的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保持了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3年达到1.93万亿元。 随着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来,已有福建、上海、江苏、河北、北京、山东、青海等10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纷纷响应国发〔2013〕32号文在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的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工信部在2013年12月启动了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区、县)工作,选出68个试点市(县、区),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为主体,重点围绕建设宽带和TD-LTE等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智能信息产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整合政府公共服务云平台、拓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信息消费体验等开展试点示范。 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区、县、镇),未来三年将联合国家开发银行投资800亿规模资金支持试点建设。 自2013年开始,先行的国家宽带战略已使大多数居民感受到了小区光纤入户后带来的高速上网畅快体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和2013年底4G牌照的发放带来的手机上网提速降价则有效激发了移动互联接入的潜在需求。相信随着政府、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各层面对信息消费共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将兴起信息消费热潮,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和为信息消费提供有效增值的有效途径,将加速、深入展开。 图:落实《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省市配套政策概览 (文: 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谢立宏)[详情]

智慧城市已呈快速蔓延之势
智慧城市已呈快速蔓延之势

  各地正在通过“两化融合”、“应用示范”、“宽带城市”等战略部署,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且建设重心正逐步由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向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转移。目前,中国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已超过60%,且继续呈现快速蔓延之势。 1、东中西部城市抢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建设特色各不相同。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目前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正处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战略阶段,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突出,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各城市纷纷抓住机会,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抢占城市竞争的有利位置。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慧城市研究数据库 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些研发、制造、示范基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广泛而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支持。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受到了政策的刺激与支持得到快速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示范项目,为当地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实际的经验和基础,拉动了该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 珠三角地区人均GDP位居所有城市群之首,是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好,水平高,RFID及M2M应用广泛。广东省统筹安排,出台了智慧广东的发展规划,依托原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抓住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机遇,启动建设一批智慧城市,大力促进物联网应用。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慧城市研究数据库 中西部地区在建的智慧城市包括重庆、郑州、武汉、西安等一共24个城市。国家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等,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昆明、贵阳、西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借助政策扶持,发展相关产业,建立产业基地及园区,聚集相关企业及人才,以此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智慧城市研究数据库 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以信息技术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塑造城市品牌。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的宣传推广作用,力争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投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增强招商引资资本。 2、智慧城市的区域实践将向上、向下延伸 智慧城市的区域实践将在未来将向上和向下延伸。向上延伸主要是指从城市级的实践范围逐步向全省扩展,从全省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全省统筹的力度推动辖区内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江苏、广东、山东、湖北等多个省已经提出来智慧城市群的设想,宁夏自治区也已经开展了自治区级信息化统筹的研究规划工作。这既可有效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又能结合各城市特色与基础,合理设定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与目标,避免盲目跟风,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理性务实。向下延伸主要是指智慧城市的研究方向将更加细致,应用实践更加精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省级、市级统筹规划、统筹推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有基础、有需求、可操作性强、示范性强的项目入手,以一个有限区域的先行先试为后续全面推行积累重要的实际经验。在此理念下,智慧城市建设不再局限于城市建成区,区县级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被纳入到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范围之内,并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在用信息化手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 (文: 赛迪顾问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张雪蛟)[详情]

智慧城市建设要从顶层设计着手
智慧城市建设要从顶层设计着手

  截至2013年3月,中国345个地级市/州/盟及直辖市中,已经有199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比例超过了50%。赛迪顾问数据表明,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377亿元,各地建设投资增幅有所增加,2012年投资增长率为15.2%,比2011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智慧城市迎来建设热潮。 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之下存隐忧 在智慧城市火热建设的表象之下,一些问题已初露端倪,赛迪顾问认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隐忧: 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对建设方向把控能力不高。城市管理者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切实改善未来本地的发展环境。但客观上,国家层面宏观指导工具、政策规划和法律规范等的缺失,主观上,一些城市管理者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对城市发展基础和现状认识不足,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或停留在技术层面,或一哄而上,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盲目建设带来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为智慧城市建设埋下隐患。 建设存在“政出多门”现象,统筹能力偏弱。由于缺乏统一指导,一些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然而是事实是,许多城市的智慧城市主管部门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担当,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其他部门之间的管控和协调缺乏权利,各部门之间仍然缺乏沟通,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孤岛问题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依然严重,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也使建设成果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建设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考虑不足,缺乏运营的长效机制。由于缺乏全局认识,一些地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再加上缺乏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法制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推进。 二、顶层设计是解决建设问题的必要工具 要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赛迪顾问认为必须协助城市决策者认清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和内涵,并采用顶层设计的工具方法,协助决策者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方向与关键环节的决策,同时通过设计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克服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降低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顶层设计”一词最早用于工程技术行业,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电子政务总体规划的具体化,主旨在于运用系统论方法改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分兵把口导致的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困顿局面,解决总体规划的实施问题。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根植于对城市本身的解构和系统性、模型化的重新组合之上,是针对某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 三、实施顶层设计需遵循三大原则 将业务改进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业务线应打破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业务,以适应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变化。以适应城市发展趋势,以全面支撑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职能履行为目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先行对部门业务功能进行规划和设计。 将信息资源作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资源基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在执行层面应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资源目录体系为指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复用。信息系统支撑下的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业务运作状况是通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反映出来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能够指导以下工作:信息分类;与业务架构相结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转换、发布和传输;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 将绩效考核作为智慧城市顶层实际的检验标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以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效能提升为目标和标准。建设服务型的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围绕以公众、企业等服务对象为中心,关注用户收益、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的及时性、响应性和可访问性等的绩效改进。绩效考核是一套绩效评估的标准框架,能够帮助政务部门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文:赛迪顾问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郭英)[详情]

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多大的安防蛋糕
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多大的安防蛋糕

  当今世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交通拥挤程度不断升级,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要求都不断提高,对城市实行智能化管理已成为管理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快速、便捷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有利于营造出和谐、安全、健康的城市生活、就业环境。因此,在管理需求提升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安全问题事关城市居民的人身、财产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城市的形象,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可以说,安防行业是伴随着国家和民众对安全需求的升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安防行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那么,智慧城市的建设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安防市场增量? 地级市智慧城市建设投资预计总计达到4120亿元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基本包括信息化基础、产业与经济、人文与人力资源、公共管理与服务、环保与能源这五大子系统。其中有安防需求的领域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等,这些领域均是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模块中的重点内容。假设在2015年前,中国国内共有146个地级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按城市人口规模估算不同的投入比例,则预计这些地级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总计将达到4120亿元。 智慧城市的五大子系统 2011年中国地级市数量及智慧城市建设规模预测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安防行业应用和技术升级 智慧城市建设究竟是如何进一步带动安防行业规模的?这要从安防产品的应用领域拓展和技术升级两个领域来看。 从应用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安防产品的融合。原有的安防系统建设方式通常是条状的,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之内,通常也只用于满足安全防护的需要。随着“平安城市”建设开始融入整个智慧城市系统,安防企业在智慧城市五大子系统中可参与的范围也从传统的“城市安全”模块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能楼宇”和环境监测等应用模块拓展,行业应用向大型化和综合化演进。例如,以往视频监控系统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满足重点路口的安全监控需要,而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开始向道路的流量监测和电子警察等功能拓展,交通监控摄像机的设置密度极大增加,一些前端摄像机甚至已经开始具备智能识别的功能,并与报警系统联动。再如,以往安防产品在社区中的典型应用包括社区内的安防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安防企业的专业化特点比较突出,而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门禁企业的业务开始向社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以及智能家居方向拓展。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应用领域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则为安防企业基于自身技术优势扩展业务链条奠定了基础。 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安防技术的升级,从而带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在智慧的要求下,以视频监控为代表的安防领域的技术升级不断加快,高清、智能、联网趋势已经确立。尤其是安防产品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前端摄像头的智能识别和智能分析功能不断完善,未来可以在智能交通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应用到一些非安全相关类的应用当中,如零售业和服务业。因此,除了新建项目应用智能化的比例不断提高之外,未来系统改造升级过程中应用智能化产品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些技术升级因素都将推动安防市场规模的扩大。 2013-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带动规模预测:超过100亿 那么,智慧城市建设所推动的安防行业规模到底有多大?通过对智慧城市各个模块的投资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可以发现,目前社会生活信息化、智能交通和平安城市等领域仍是项目推动的主要方向。这些投资拉动型领域与政府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相关,既可以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也可以提升政府执政管理的成效,是安防市场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按智能交通、智慧社区和智慧楼宇领域投资占智慧城市投资的比例分别为10%、1%和0.5%计算,未来三年,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100.9亿元。由于实际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很可能超出我们预测的146个,因此安防市场的实际需求很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智慧城市应用模块的安防需求预测 竞争模式变化关键词:产业链整合、资金链竞争 通过推动安防技术和应用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安防市场需求,同时也推动安防行业的竞争模式发生显著的变化。 首先,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竞争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在横向方面,除了前几年就已表现非常明显的安防行业与IT企业不断融合的趋势之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将原先属于安防行业的解决方案竞争上升到涉及整个城市层面的解决方案竞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例如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将其发展定位为“智慧低碳城市综合运营商”。可以预见,未来智慧城市领域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们向安防业务拓展的力度也将增强。纵向整合同样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尽管当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大部分投入依然集中在硬件领域,但根据发达国家服务的经验,硬件投入高峰过后,运营与服务的比例将逐步提升。因此,硬件设备生产商也在抓紧布局下游运营与服务环节,以便抓住行业发展机遇。 其次,大项目大应用推动企业资金链管理的重要性提升,企业业务运作模式转变。智慧城市领域的大项目趋势非常明显。以智能交通领域为例,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智慧”要求不断提升以及国家重视交通运输领域基础建设投资的多重因素刺激下,2012年,千万元以上金额的大单数量和总金额均大幅增长。根据中国交通技术网数据,2012年金额在千万以上的订单235个,同比增长26%,千万级大单金额68.1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年项目总额的41.7%,上升5.7个百分点。上亿大单7个,其中5个采用BT等融资模式。因此,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对企业综合实力构成极大考验。由于项目规模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政府回款资金有一定的周期,一般的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因此强强联合以及BT、租赁等形式也开始普遍。这些竞争的新趋势促使行业龙头企业改变其业务方式,产业金融的地位提升,强者恒强的格局或将显现。 赛迪建议:重视跨平台开发和新兴技术应用 可以肯定,随着中国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旋律。安防行业的发展已跨越原有的节奏而走向另一个飞跃期。为抓住智慧城市带来的市场机遇,我们建议安防企业应着力重视以下两点: 一、重视跨领域的平台融合。在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安防领域内各细分行业的技术之间的融合性要求更强。智慧城市的建设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各领域之间实现协同与兼容。在住建部对试点智慧城市的要求中有一点,即“整合信息资源,在不同部门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的实现一方面是共享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共享接口实现兼容。因此,设备厂商应重视布局系统集成和平台开发实例,并注重与智慧城市整体架构的协同和兼容,通过技术的提升,摸索更多的跨行业应用。 二、抓住安防技术的“智慧”特征布局未来的新产品研发。“智慧”是未来安防技术发展的方向,“智慧城市”是智慧化安防技术应用的载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注定安防技术将更具“智慧”特征。因此,能否把握智慧方向,开发顺应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与应用,将成为决定安防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尚不成熟的今天,在技术应用方面进行前瞻布局的企业,也将掌握未来的话语权。 (文:赛迪方略 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王月雅)[详情]

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将在京召开
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将在京召开

  2015年11月3日到4日,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大会组委会主席唐凯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这届大会将认真贯彻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应发挥的重大作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统筹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主办机构如下: (一)主办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二)支持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中心 住房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四)承办单位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建设分会[详情]

4G+的智慧城市升级攻略
4G+的智慧城市升级攻略

  日前,在沈召开的“互联网+辽宁移动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全面推出涵盖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公安、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能楼宇、智慧工业、智慧家居等领域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各行各业量身打造的信息化产品不乏“小而美”,但却体现了简单、好用、合理的个性化订制需求。 智慧医疗 健康多保障 公众医疗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今,以4G为基础的移动信息技术为急救医疗注入新的活力。基于电子病历、病人生命体征采集和监护、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系统、心电网络系统、PACS系统等的医院信息化平台,通过4G将医院急救指挥中心的专家与现场的医护人员联系起来。“远程医疗监护急救一体车在偏远地区如遇危急重症患者,车内的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传输和处理现场的各类手术、监护、检查图像和文字信息,使医院指挥中心专家能随时了解急救患者最新动态,做到边抢救边指挥。”如遇到特殊疑难问题,还可随时通过急救车上的互联网申请北京、上海等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让病患和伤者能够及时得到最专业的医疗救治。 此外,为了解决就诊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交费、检查等候时间长,诊疗时间短,辽宁移动搭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平台借助于辽宁移动优质的传输网络,通过点对点数据专线将省、市、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接入该系统,实现居民健康卡、全民健康档案和新农合保险等功能。 透明厨房 一目就了然 食品安全同样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之一,经过辽宁移动与食品市场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一种利用4G网络及相关技术实现的食品安全远程在线监管系统——“透明厨房”应运而生。 据悉,“透明厨房”系统采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基数,以云平台为基础,通过一个平台贯穿整个食品卫生监管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视频监控、温湿度和油烟监测、紫外线遥控等功能,可将现场加工、经营和冷藏等情况通过移动网络可视化传送到监控平台,并可在移动执法终端、餐饮企业监控屏和信息服务网站上同步显示,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辽宁移动“透明厨房”不仅解决了传统餐饮企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取证难、追溯难问题,还让大众共同参与到监管中,让企业更自律。而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也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完善监管体系发挥着积极作用。 智慧交通 出行不挠头 日前,辽宁移动与省交通部门通力合作一种利用4G网络及相关技术实现的交通远程在线查询系统——“车等我”应运而生。登录“车等我”,点击“到站查询”,瞬间检索到附近10多条公交线路的到站时间,一目了然。截至目前,“车等我”在短时间内便积累了近13万用户群,并以每天千名新用户的速度激增。 记者了解到,这款“车等我”软件是一款基于IOS、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软件,可以提供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公交换乘信息,目前共设6大功能,包括线路规划、摇一摇到站查询、实时公交、地图定位、实时到站提醒、线路站点查询记录收藏,可满足市民方便使用公交车出行的需求。据悉,在未来版本中,还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加实时路况、车辆拥挤提示等更多人性化功能。目前“车等我”可同时处理2500条公交线路,接收20000辆公交车辆位置信息。 此外,面对“停车难”的问题,作为辽宁移动“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停车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停车场综合管理和静态停车服务。停车场综合管理,实现静态停车管理的审批业务、停车资源等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实时动态泊位信息以及图像信息的采集,最终通过停车优化、决策支持满足政府管理部门对停车、行车大数据的关联应用等。静态停车服务主要包括停车场库备案申报网上办理、停车场基础信息的报备和变更、嫌疑车辆场警联动、收费监管以及对公众出行的静态停车信息服务。 华商晨报 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 杨阳[详情]

“地理信息+”助建智慧城市 催生湖南新增长极
“地理信息+”助建智慧城市 催生湖南新增长极

  当前,“互联网+”成为许多行业寻求新经济动力的突破口,而“地理信息+”也在深度影响着众多行业。特别是在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服务民众生活等方面,“地理信息+”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上月底,湖南首家地理信息产业园在长沙正式授牌,湖南地理信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记者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获悉,预计到2020年,湖南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成为该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理信息+”让城市更“智慧” 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的大数据特点,与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等IT技术相结合,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为智慧城市提供支撑平台,为智慧政务提供保障。 抢修供水管线,却“误伤”煤气管线;修路建房,却损毁排水管道,导致城区内涝。在湖南株洲,以往城市施工中经常遇到的类似问题,曾令当地的城市管理部门颇为头疼。 “过去我们掌握的管线数据因为缺乏地理信息作支撑,没有实用价值。而城市每天都在动土,如果对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家底’不明,就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地下管线科科长马力说。 而今,一张“小地图”终于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记者在共享了国土部门地理信息资源的株洲市地下管线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看到,无论主次干道还是背街小巷,各种不同管线所处的具体位置、埋深、布置等相关参数都被完整呈现。依据这些信息,施工人员只需打印出管线的平面布置图和纵剖面图,就可有针对性的施工,最大限度保护地下管线不被损毁。 一组数据体现出“地理信息+”给株洲城市管理带来的显著变化。据马力介绍,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摸清管线“家底”后,株洲市地下管线损毁较大事故由2010年的11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减少到2014年的不足10起,损失不过百万元。 在推动城市管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变的同时,“地理信息+”也让社会管理更“智慧”。长沙市开福区政府基于地理信息打造的人口网格化管理系统,能以三维地图形式直观呈现辖区内的交通状况、建筑分布等情况,快速搜索到辖区居民的相关信息。“以前相关信息和数据分散到各个部门,给我们的管理带来极大不便。现在通过该系统我们不仅可直观了解辖区内的全局信息,而且可对遍布各地的民情员进行精准定位和及时调度,将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下派到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开福区电子政务中心主任肖道刚说,此举实现了社情民意“早知道、早化解、早回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能。 强基础搭平台构想千亿产业 借助交通疏导系统,车主可避开堵点,选择最佳行车路线;装上高德、百度等导航软件,“路盲”可精准抵达目的地……地理信息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亦无处不在。这一切均得益于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介绍,湖南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简称HNCORS)目前已组建完成,共已累计建成122个基准站,北斗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覆盖湖南全境。HNCORS已为全省天气预报、城市规划、电力等20多个行业1200多个用户提供高精度、实时的三维空间位置测绘基准服务。 世界上80%的事物都具有空间属性,地理信息产业是当今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地理信息产业可谓能融入各行各业,提升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方先知认为,湖南在地理信息产业方面拥有不少领先技术,如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技术、北斗卫星的核心控制和设备制造技术,以及民用3D打印技术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湖南地理信息产业产值规模以每年25%以上的增幅增长。2014年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年总产值近120亿元,全省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近1000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 据介绍,规划占地面积约300亩的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包括大数据中心、地理信息云服务中心、军地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等12个功能分区,目前已聚集10多家从事地理信息生产、加工、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未来还将有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大数据公司、研发机构等陆续入驻。今后产业园将重点扶持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地理信息龙头企业,形成以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软件研发等领域为主导的成熟地理信息产业链,力争2025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 为促进产业发展,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专门印发了《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湖南地理信息及相关产业年总产值要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 (作者:傅煜 原标题:“地理信息+”助建智慧城市 催生湖南新增长极)[详情]

徐宪平: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实际效果
徐宪平:智慧城市建设要注重实际效果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几千年来,城市不断发展演进,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需求的多元,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智慧时代,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既带来新的冲击,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创新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增进居民福祉,是城市领导者、管理者都将面对的重要使命。 一、认清智慧城市发展大势 上个世纪末,有人提出数字城市的概念,试图以计算机技术支撑城市发展,但由于技术方案与现实需求难以结合,难以落地,大多停留在思路层面。时至今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赋予了城市新的能量、新的生命。一些国家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例如: 欧盟提出了“智慧城市与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旨在实现“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 日本出台了“i-Japan战略2015”,旨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改善工作与生活,增强城市活力; 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旨在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这些战略举措都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支撑,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增强城市集聚经济人口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这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如大江东去,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回复A01收听),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推进,深度融合;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方向。近些年来,有关部门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许多地方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积极实践。统计表明,全国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有的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已在探索之中。但也要看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发展理念和路径不清晰,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盲目建设现象突出。 今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回复A26收听)。这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系统性文件,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宣传解读、贯彻落实好这份重要文件,正是这次重要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 今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门已经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制度及2014-2015年工作方案》。 二、把握智慧城市发展内涵 智慧城市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系统。作为一个正在发展演化的新生事物,尽管人们认识不尽相同,但对其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应当有一个基本把握。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实现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更高级城市形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内涵,重点把握好四个“新”。 第一、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美欧国家是在经历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后,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的。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之中,城市建设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有互联网思维,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最具活力的元素,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推动构建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完善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普惠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精细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宜居化的生态环境体系。这是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路径所在。 第二、智慧城市是城市运行的新模式 要广泛应用物联网,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时空信息平台、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处理中心,及其重要数据信息统筹融合、分析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指挥调度。智慧城市建设,要形成一个全面感知、交叉互联、智能判断、及时响应、融合应用的城市运行新模式,实现物理分散与虚拟集中的有机结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降低资源消耗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要促进生产方式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逐步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制造生态系统。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方式 信息社会下,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方式难以适应。要加大信息数据共享力度,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普适性、可及性和针对性。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新机制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交汇。信息化带来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变,已然倒逼城市建设机制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案问题、项目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涉及系列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政府规划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开准入、放开市场,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局面。 三、破解智慧城市发展难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 1、要破解设计局限化的难题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谋一域,也不能贪大求全、照搬照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不同,路径也不尽相同,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亟需解决的问题上,必须把老百姓的感受切实放到第一位。从城市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可以聚焦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开展工作。此前,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体系和标准、地理信息资源平台和智慧旅游应用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这些工作都很好,各地方既要结合自身需要有选择的开展相关工作,也要善于统筹做好顶层设计。 2、要破解信息碎片化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也关乎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但从现实情况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制度保障。中央层面将加强统筹协调,目前我们正在会同11个部门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动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近期我们还将会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提出我国大数据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意见。同时,地方日益改革、大胆突破条条框框信息孤岛,打通行业、条块的信息共享通道,自上而下,以下促上,实现联动。要加快政府信息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信息服务。 3、要破解建设空心化的难题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高大上”的工程建设,只看重技术的“高精尖”,不注重实际效果。以往城市信息化工程大多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有的并没有起到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也缺乏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作支撑,最终导致智慧城市成为“标签”式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坚持需求牵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应用实效,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集成应用;要注重发挥创新性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注重培育政务信息化外包、公共云计算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4、要破解安全脆弱化的难题,切实强化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智慧城市高度依赖于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比互联网的安全更为复杂,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明确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表面看谁都在管,但实际效果不佳。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的法治政府,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维护、信息保护、建设应用标准规划等多个纬度形成系列的保障措施,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和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信息安全”成为热点行业?必须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制,切实解决有机构、缺统筹,有发展、缺战略,有规模、缺安全的问题; 必须从管理制度、设备审查、系统防护、信息保护、建设运维、标准规范等多个维度系统建立保障措施; 必须实现全过程网络安全管理,重要系统与网络安全设施,要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管理; 必须采用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系统,确保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四、创新智慧城市发展机制 建好智慧城市,关键还是要落到行动上,落到效果上,落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上。各地方政府是建设智慧城市的责任主体,既是建设的决策者,也是建设的执行者。中央各部门负责指导各领域、各行业发展,定位主要是从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发,统筹好区域化的智慧城市建设与若干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发展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就在于,要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组织机制,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责任机制,公开透明、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我们各个部门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总体上,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组织机制,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责任机制,公开透明、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 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门已经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制度及2014-2015年工作方案》。工作组将紧密配合,系统研究制定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综合性试点示范;将加强与地方的协作,对各地区智慧城市提供指导和帮助;将建立重大事项与中央网信办的沟通协商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好落实。 近期,各部门将按照“评价指标指导建设,以评价工作规范管理,以评价结果促进落实”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时发现和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工业化加速推动了城市发展,信息化将深刻改变城市形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历史性的机遇,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探索,寻求解决之道,实践中创造的一些经验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提炼,推动以点带面。 我希望通过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座充满创新,充满创造,充满创业活力的智慧城市将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篇篇改写历史,改变城市,改善生活的智慧城市建设成就史将展示在我们面前。 (本文为2014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整理)[详情]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需落地有效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需落地有效 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原文配图 大家知道静安在社会治理这一块基础不错。去年的上海市委1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静安是重点之一。最后形成的课题成果“1+6”文件中,也有静安的经验。所以关于社会治理的基础部分,这里不多谈。既然是说到“十三五”的规划方向,我想说几个是我们认为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第一个建议,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的创新创业相结合。大家知道今年全国上下都在说创新创业,零点也在多个城市实际参与创业扶持。比如我们几年前就在嘉定参与创建运营3131创业园区,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设了创业空间,最近入驻了深圳湾创业广场,刚刚在闸北区的2.5万平方米创业综合体5iCenter也正式开幕。但是我们有一个感觉,目前谈创业这一块,更多的是经济这一块很火热,但和社会治理相关的领域,感觉还是比较弱。所以在社会治理这一块,可以借这个东风,把这个事做得更好。在国内其实并不缺少像公益微创业、孵化器这一类的形态,但是相关的一些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欠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很多想法是很好,一开始的做法也不错,但可能像一阵风一样就过去了,真正能够持续生存下去、发展壮大、给社区或社会提供比较多社会服务的,还是不多的;创业的行业层次比较低,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化运作程度不是很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系统,等等。我们静安在文化创意这一块,是有一些底子的。在经济创业这一块,也开设有创业空间。那么在公益方面的创业,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更有力的推动?借创新创业的东风,把社会服务的创业更好地做起来。包括物理空间上面,以及政策空间上面都要给予支持。培育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服务创业生态。 第二点建议,推动建立社区级的公益基金会。现在公益基金会挺多,但是在社区基金会这一块是比较缺的。国外这一块的发展会好很多。社区公益基金会往往不是很大规模,是一种本地化的,在社区内孵化、培育和成长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成员也可以是社区居民的这么一种基金会。如果做得好的话,它可以使很多的问题在社区层面,以慈善、公益互助等形式就得到解决。某种意义上对解决社会矛盾也有帮助。它可以作为新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会发现,目前居委会在面向社区的一些管理、服务功能的发挥上还是存在问题,很多还是以完成自上而下的任务为主,甚至是在应付上面派下来的各种任务,较少自主地去发现本社区的议题,并展开有效的行动,让居民感知到,让居民受益到。去年上海的创新社会治理“一号课题”开展之后,在居委会这个层面,一方面在减负,另一方面在赋能。这是一个好的迹象。但还是要意识到,社区内的很多事情,不能只靠居委会,或者因为它自身的角色定位,有些功能它是发挥不了的,这个时候,社区基金会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国内有一些做得较好的例子,比如深圳桃源居,还有上海浦东的洋泾。2014年的一个统计数字说,上海有社会组织1万多家,其中基金会100多家,但真正的社区基金会还很少。对这类原生性的社会组织还存在较大的需求满足缺口。 第三,以服务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优化和创新公共服务。服务设计这两年慢慢在热起来,传统上商业领域用得比较多。比如现在一些新兴电子产品的服务,不管是线下门店服务,还是线上的服务,都会特别看重整个流程的设计。包括现在很火的打车软件,为什么会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颠覆效应,除了价格上的因素,更多的其实是他们通过新的服务设计,给消费者带来了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体验。其实对我们公共服务也是一样的,也需要这种服务设计的理念,国内目前也在这方面有一些尝试。其中的关键包括,关注服务对象的体验,关注服务触点,关注线上线下的交互等等。特别是我们的各类行政审批大厅,各类公共服务窗口,很需要服务设计的新理念。比如,现在需要企业报批的很多事项,如果能用服务设计的理念进行优化,可以大大缩短流程,提高效率;医院的看病流程,如果能够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有一个好的服务设计,也有助于缩短排队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抱怨和纠纷。 第四,大力鼓励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这里说的公众参与,可以涉及社会治理的很多环节,包括政策制定、预算制定、规划设计、过程改进、效果评估等等。目前,政府对于后期的效果评估当中公众参与的运用已经比较多,比如让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相关的民意调查,但是对于前期的公众参与、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做得不够。比如在老旧城区的规划、改造过程中,传统上几乎都是以主管部门意见和规划技术意见为主导,较少考虑公众意见,现在会发现这样可能会有隐患、偏误,在城市更新的过程和结果上都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过程上,由于缺乏参与,可能会存在很大的推进阻力,甚至出现社会矛盾的激化;结果上,由于缺少参与,本地化的功能配套可能缺乏考虑,城市文脉、社区融合、居民归属可能会受到伤害。在社会治理当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参与,非常重要。 第五,以落地有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为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为什么要加个落地有效呢?因为大家知道智慧城市也说了很多年了,各个地方都在做。但是表面热闹之下问题也不少。我们要强调的这个落地有效至少有四个层面:第一,后台数据的共享;第二,职能部门的相通;第三,公共信息的公开;第四,服务窗口的互动。这四个方面越前面的越基础性,越后面的越表现性。大家会发现,现在是越是表现的东西越容易做,越基础的反而越难实现。比如第一块,后台基础数据的共享。我们在某个地方做过关于行政审批制度的调研,企业对于审批程序冗长、效率低下有抱怨。我们去问管审批的部门,他们也一肚子苦水,说他们只能管住本地政府可以要求他们提高效率,但有些事项审批,需要去上级部门调取数据,等候审批,这个他们就管不了也没办法要求了;职能部门之间,很多沟通方式也还没实现互联网化,不能说目标是建智慧城市,但连智慧部门都还没实现;在公众基础信息公开这一块,也还做得远远不够,关键信息公布不够,及时信息公布不够;服务窗口的互动,除了要关注线下实体窗口,还要关注线上服务窗口,网站、微博、微信、APP等不同平台、渠道的服务窗口,很多部门都已建立或者要建立,互动的快捷性、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静安在很多方面都有好的底子,也有改革创新意识。希望未来静安的社会治理还能继续成为排头兵。谢谢! (作者:袁岳 本文根据作者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静安区“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原文题目《袁岳:“十三五”社会治理创新新思路 》)[详情]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IBM发布的《智慧城市红皮书》,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预测,在2010-2025年间,世界的前600个大型城市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5%。因此,世界各大城市在交通、教育、环境监控和医疗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方面不断融入信息通讯产业技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智能城市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一)智慧城市涉及的主要技术及方法 1、物联网技术 2003年,全世界有63亿人口,而全球有5亿个物体和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根据思科互联网业务解决方案集团对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全球并未真正进入物联网时代。今天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在2003年刚刚投入使用,而苹果手机则是在2007年才进入消费者市场。 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爆炸式增长,推动了更多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这一数字在2010年达到125亿,而2010年的全球人口为68亿,从而使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设备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全球人口的数量,两者的比例达到1.84:1,全球正式进入到物联网时代。 日本的物联网应用,自2011年3月的日本东部地震发生后,日本国内越发重视物联网在震后救援和恢复中的作用。日本利用通信卫星确保其应用终端的通讯畅通,同时,物联网可以通过应用终端确定受害者的地理外置,从而方便震后救援的进行。日本政府还将物联网大量应用到动物保护、旅游观光和商品质量监控等方面。 澳大利亚的物联网应用。第一、海洋方面,澳大利亚整合了海洋综合观测系统(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IMOS)与大堡礁海洋观测系统(The Great Barrier Reef Ocean Observing System , GBROOS),从而为理解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实时的科学数据。第二、在水资源领域,澳大利亚政府利用物联网对水资源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监测。例如,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和东南昆州水公司(Seqwater)建立了无线智能探测综合网络对威文霍湖(Lake Wivenhoe)及其相关流域的水质进行监测。 英国的物联网应用。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投入50万英镑用于物联网领域应用在初始阶段的科技研发;接下来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将针对物联网的推广和商业应用投入400万英镑。其主要集中在医疗、物流、股票交易、家居生活等领域。 美国的物联网应用。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基本上没有政府的推动,而更多是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了其国内的物联网发展。例如,思科、IBM、惠普、Google、智能设备互联网协议(IPSO)联盟和公用事业智能网络接入端口组织(Utility Smart Network Access Port Alliance)等共同推动了物联网在美国和全球的大力发展。 中国的物联网应用。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一、在智能交通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22个省建立了2500条不停车收费ETC通道,覆盖了我国80%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用户达220万。 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全国以武汉、广州、重庆、上海为代表的车联网产业在未来5年内的人才需求将达20万。 第二、在食品安全方面,2011年,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投入40亿元建设覆盖36个城市的食品跟踪系统,致力于打造中央、省和市等三级政府联动的食品跟踪和管理平台。 2、Fab Lab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 CBA)发起的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 Fab Lab)则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Fab Lab发展现状。第一个Fab Lab于2001年在波士顿建立。第一间Fab Lab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拨款建造,旨在提供完成低成本制造实验的所需环境。在Fab Lab中,创造自己想象中的事务的渴望激发着用户。这种用户也被称之为“领导者用户(Lead user)”。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30家遵循类似理念和原则的实验室。第一家国际Fab Lab建立在哥斯达黎加。目前挪威、印度、加纳、南非、肯尼亚、冰岛、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也在从事着Fab Lab的相关尝试。 截止到2012年5月,世界各地有建立了120个Fab Lab,这些分布在包括南非、挪威、美国和印度在内的34个国家的Fab Lab通过宽带网络连接起来,其成员通过视频、邮件、社交工具等方式分享各自的技术经验。并且可以使教学条件差的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可在本地的Fab Lab接受世界一流的技能培训。 Fab Lab 的特点。Fab Lab是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它由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切割器、标记切割器、精密(微米分辨率)铣床、大型数控铣床、3D打印机、聚乙烯切割机和可编程控制工具等构成。 Fab Lab 注重个人创造,通过提供各种计算机控制的设备来创造生产各种适合当地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例如,低价格、低能耗的简易电脑、无线数据网络、农业和环保领域使用的劳动工具以及住房改造。 而每个Fab Lab的开发过程、创新成果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在整个Fab Lab网络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会议)进行共享。Fab Lab正是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Fab Lab新进展--3-D装配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尔。格申斐德(Neil Gershenfeld)在他所在的Fab lab中致力于开发3-D 装配器(3-D assemblers)。这一技术可以通过利用与核蛋白体复制相类似的方式进行部件间的组合。目前,该Fab Lab开发的一种型号的3-D装配器可以用10纳米级的原材料建造事先设计的构件。这些原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磁性,所以可以利用这些纳米级的原材料制造3-D的集成电路。另外,该Fab Lab的另一型号的3-D装配器可以加工毫米级和厘米级的组合构件,将来制造大型集成电路甚至是飞机的零部件。 3-D 装配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把具有完整功能的构件通过一道工序完成,它可以将固定部件、活动部件、传感器、执行器以及其他电子设备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构件,从而使利用3-D 装配技术制造的构件具有许多实用功能。同时,该技术的另一特点是环保性,废弃的构件可以通过分解,可以重新组合制造出全新的机器。 3、 欧盟Living Lab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宽带互联网、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和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也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的专利。现代的科技创新更多是通过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加大用户在科研创新的参与度。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同时会更深入进入用户的真实生活,从而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 Living Labs的特征。欧盟于2006年11月20日发起了Living Labs网络,它是通往欧盟创新系统关键一步。其核心价值是改善和增加研发转移的洞察力和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动力。Living Lab让用户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参与共同创新。 Living Lab是一种技术成型于真实生活,终端用户也作为共同的产品生产者的实验环境。其产品开发过程中,用户既是使用者同时也是观察者,产品的设计理念是从“为客户设计”到“与客户共同设计”再到“由客户自己设计”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也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过程。 Living Lab网络已成为欧盟在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条件下重塑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Living Lab立足于本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建立以政府、广泛的企业网络以及各种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创新社会(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Living Lab为发明、产品原型设计和新移动应用技术的市场推广提供了相应的平台。随着市场步伐的加快和产品周期的缩短,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必须从创新之初就能很好地适应用户的需求,其要求用户在早期构思、发明、设计和原型制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共同设计参与者。 (二)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世界各国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信息通讯产业技术,大大推动智能城市在世界各地建设的进程。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也同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城市的宜居性,推动了更多高学历人才选择智能城市安家落户,从而对智慧城市发展所需的新型产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从而形成了智慧城市和创意人才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下面通过对,介绍世界的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世界三大智慧城市横向对比   为了让城市居民享有更好地网络资源,智慧城市大量公开他们的数据平台,让城市居民实时共享其数据平台。例如,圣弗朗西斯科有104个公开数据平台,首尔有211个公开数据平台,阿姆斯特丹有80个公开数据平台。 首尔智能网络应用领域 圣弗朗西斯科智能网络应用领域 阿姆斯特丹智能网络应用领域 智慧城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运输、安全、环境监控等领域,它已经扩展到公共安全、国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在这些应用领域,智慧城市通过对物联网的大量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消费习惯、服务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许多更具人性化的服务项目。例如,在公共医疗领域,通过传感器测量体温、血压、心率和其他身体指标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传递到医院,医生通过这些信息传输来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诊断。 (三)智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发展智慧城市,近60%的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或“智能城市”发展战略。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参与。因此,我国高校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打破原来的学校独立培养人才的模式,实践新型的高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对符合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智慧城市的发展所带动的智能电网、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产业的兴起。这些产业的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国内劳动力市场对熟悉电子科学、计算机、测控、信息与通信工程、自动化和管理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同时,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物流信息服务、金融创新服务、艺术与信息产品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高端外包服务、产品软件服务、行业信息化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开发、市场营销和专业管理等相关服务领域的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 智能电网领域。美国思科公司的报告显示,未来的智能电网的规模会比互联网大1000倍。随着数字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分散式发电能源不断增加及节点入网,未来5-10年,我国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电力产业的人才需求将达到100多万人。 3-D打印领域。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 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性、先导性非常强的新兴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工艺改造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具有颠覆性的作用。中国3D打印市场在今后三年内从现在的1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00亿元。 因此,3-D打印产业需要大量新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其熟悉计算机、材料学、加工工艺、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其需求缺口约为800万人。而我国高校的3D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3D技术、企业应用需求有着相当的差距,我国高校的3D人才培养应该加大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同时加大推进我国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智能工业领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由于缺乏必要的师资,我国的智能工业专业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我国每年培养的相关人才不到5000人,而智能工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则高达50万。[详情]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乡村奇迹到城市能量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乡村奇迹到城市能量

  经济学家黄亚生先生在专著《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中把过去四十年中的“中国奇迹”分成两种:前者是自1980年到1990年间的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奇迹,它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分田到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经济崛起为代表性图景;后者是1990年之后的自上而下式的“改革奇迹”,在超稳定的政治结构环境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两种奇迹中,前者是由乡村发动,城市落于其后,后者由城市启动,乡村归于衰退。在这种模式框架中,真正起到经济主导作用的却是: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年在乡村、乡镇一级实现的经济动员,而后面的三十年则是那宏大而动魄的最初十年之强大惯性在城市的自生活力的维持下产生的经济动力。 改革开放是自乡村、乡镇地区启动,进而其能量在城市地区被保(yì)存(huà)而在农村地区被耗尽的过程。 人口-经济危机 改革开放产生了强大的初始经济力,其第一原因就是结构性原因(人口)。从人口总量上来看,一九八五年时中国人口按年龄分布百分比上,最高比重人群为15岁-20岁人群(1965-1970年出生),占总人口约12.5%,2000年时最高比重人群为30岁-35岁人群。 即上述人群的时间轴演变结果,占总人口约9.5%(该比例的减少大部分情况下意味着总人口的增加)。根据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速的同期判断,在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1980-2000年,该部分人口始终处于青壮年龄段。 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自1965-1970年出生的一代在1980-1990年间创造了劳动密集型经济起步的“中国奇迹”,而自1970-1975年出生的一代又维护这1990年至今的经济增长,但我很怀疑,若产业结构依旧,这一代人还如何在2015年(该劳动力人群为50-40)以后维持“中国奇迹”?这时中国经济所依靠的是25-30岁之间的1985-1990出生人群则占主要劳动力人口比重(约8%),或许维系中国经济稳定的关键在这一批人口。 随着我所描述的人口模型的建立,有几个可能的疑惑要评述。 1965-1975所出生的人口(1980-1990,24.5%)在八十年代经济增长期所承担的角色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在1980年时最大的15岁,而1990年时最小的也是15岁。1980年到1990年之间,起改革开放核心作用的是49年后第一批婴儿潮人口,即1950-1960出生者,该批人口此时占总人口比重约12%。此时1985-1990第三次婴儿潮人口尚未出生。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半期少壮劳动人口是占多数的,而到2015年时少壮劳动人口则少于老龄(或非)劳动人口,社会劳动力分布呈现少壮劳动人口-老龄和非劳动人口的倒金字塔型不稳定结构。整个社会的经济边际收益减少甚至逆增长,经济目标将不再是创造增长奇迹而是维持运行稳定。 由上面的论述,则第二个问题是,为何我要以少壮劳动人口多余老龄(或非)劳动人口的劳动力分布结构为良好经济模型呢,为何知识型、经验型劳动者无法创造同等价值?这是以我国经济模式所限。 我国经济结构自1980年代开始一直为粗放型经济,直到2004年,每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为1.036千克,同期美国为0.503,香港则低至0.185。 2000年,韩国首尔的人均专利数量是北京-天津区域的5倍多。本土的事实意味着这不是知识型、经验型劳动者所能产生的土壤(市场)。 事实上,城市建筑工地的劳动力年龄分布呈青-中-老递增的倒金字塔型分布早已是有目共睹。一国经济结构中的岗位所对应的年龄在不同的经济模式下呈现不同的分布方式,但即使是最具有创新和知识特性的美国经济,其知识型和创新型(含经验型)岗位也并不多于纯体力劳动岗位(少壮型劳动力适用)。 无论愿景如何,那个多数人都不再从事体力劳动的理想社会经济仍然是一个梦想。过去数百年的科技发展史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创新能力和经济能量的增值器(事实上在当前的经济结构现状中,大多数工种是经验局限型工作,不可能出现倒置的金字塔型岗位结构来容纳老龄化劳动力)。 虽然欧洲的高福利社会模式和移民、以及多元化政策的失败正显露出那种美梦破灭后的恶果,但在欧美,由于发生了1960年代以来的创新型产业革命(全方位的包括人文-工业-创新),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并未带来经济大衰退而代之以经济稳定。 但中国的经济情况不同,我们在人口红利出现的同时开始的不是创新型社会的塑造(这时创新型经济建立的必要充分前提),而是计划生育、以及劳动密集型经济的温床中的停滞和麻醉。 与此相比,我们更要持的不是近代欧洲的那种乐观,而是古代罗马的那种焦虑(古罗马晚期,由于农业减产、以及铅中毒等众多原因所导致的人口下降,摧毁了单一生产模式的罗马经济,而高福利社会和军事扩张边际收益的下降也促成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马尔萨斯困境的唯一出口 这场人口-经济危机根本上是城市危机。晚期清朝在没有遇到小冰川和大规模蛮族入侵的情况下走向崩溃,验证了费正清所描述的农业帝国无法应对的人口危机,而清朝政府对城市的系统化压制、和它对科学创新的全面控杀则注定了它的结局。 城市无法通过自生的创新活力创造新生产方式和工作种类以容纳大量的剩余人口,而中华民族的生存扩张已经走入自然地理环境上的极限(最后一块核心领土所邻接的未开发的土地“辽(关)东”,在清晚期开发完毕),旧有的体系就在一个量变无法达成质变的沙箱中走向马尔萨斯困境。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时,中国的广义劳动人口(15-55岁人群)将要减少五分之一,老龄化退休人口将要增加四分之一。每个劳动人口所养活的退休人口从0.27人增加至0.95人。并且0-15岁人口的持续减少(计划生育政策解除后,其社会性心理后果依然存在)意味着未来的人口增长乏力。 既然需要用更少的劳动者养活更多的退休者,创新型的经济转型-发展是唯一的路径,而这种任务只能、且必须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社会才可以完成。(原标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从乡村奇迹到城市能量;作者:孙宁卿 方塘城市评论专栏作者))[详情]

物联网+3D打印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物联网+3D打印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款小巧的桌面型3D打印机,参观者可现场打印自己的3D头像。 【深圳商报讯】(记者 王海荣 文/图)“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和日益成熟的3D打印结合后,可以形成威力巨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打通从设计师到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并有可能干掉工厂。”8月13日下午,3D打印与中国智造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D打印专业委员会主任宗贵升认为,3D打印技术可以为创客所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为2015中国(深圳)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的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由深圳市侨商智库研究院主办。 宗贵升认为,3D打印可以将复杂的3D设计变现,目前在航空、医疗、电子、汽车、军工、食品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D打印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不论其技术多强大,仍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此外,其居高不下的打印原料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民用推广进程。 对于3D打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宗贵升认为3D打印是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将3D打印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智能材料等其他先进技术结合,将构成一个智能产业生态系统。设计师将各种富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放到数据库平台上,用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产品,然后在家里打印出来,从而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打印。”[详情]

3D打印 开启“私人订制”时代
3D打印 开启“私人订制”时代

  3D打印方兴未艾,市场应用前景可期 最近几年,3D打印的曝光度越来越高,3D打印房屋、3D打印汽车等3D打印产品的横空出现,不仅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更是使得3D打印成为投资资金的新宠,银邦股份、中航重机、华中数控等3D打印概念股表现大好。实际上,3D打印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从事3D打印设备、材料、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制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3D打印已在工业造型、机械制造、军事、建筑、影视、家电轻工、医学、考古、文化艺术、雕刻、首饰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并得到初步应用。虽然目前全球3D打印市场份额只占整个制造业的0.02%,但是随着3D打印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必将不断拓展,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2012年,全球3D打印设备市场规模为2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8.6%,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50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108亿美元。 工业4.0背景下3D打印必受政策热捧 3D打印技术完美地契合了工业4.0制造智能化、资源效率化和产品人性化的理念,因此成为广大国家发展的重点。2012年,奥巴马针对美国制造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方案,将3D打印列为11项重要技术之一,并联合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制造商,建立了国家3D打印研究所。3D打印是一场制造技术的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研发3D打印技术,目前,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已经在3D打印设备和材料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2012年10月,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成立,2013年,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南京、潍坊、珠海)相继成立。2013年,3D打印入选国家“863”计划,国家将提供4000万人民币作为研究基金来支持3D打印核心技术的发展,北京将投入15亿人民币支持3D打印技术。2015年2月,工信部下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对3D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计划,未来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在预料之中。 3D打印应用领域分布 定制化生产制造是3D打印主要发展方向 基于3D打印低成本定制化的优势,航空工业、生物医学和个人消费是其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3D打印将率先在航空工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2013年1月,“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及技术的国家、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实用的国家,航空部门和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是该类3D打印技术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未来几年其应用将步入快速成长期。 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初步显现,目前正在探索的应用主要有假牙和假肢,当3D打印技术与医学影像建模、仿真技术结合之后,还能够在人工假体、植入体、人工组织器官的制造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打印设备和打印材料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成本的进一步下降,3D打印在个人消费领域(食品、艺术品、个性化物品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3D打印将深刻影响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引领制造业从标准化和精益化生产步入定制化生产。经过“十三五”的夯实发展,到“十四五”期间,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我国有望初步形成以“个体创意+社区共建+云制造”为代表的新的制造业模式。 3D打印产业化发展尚需突破四大瓶颈 从中长期看来,3D打印产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产业距离成熟阶段尚有较大距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短期内对于3D打印的发展不宜过分高估。3D打印欲实现产业化发展,需要突破技术成本、打印材料、产品质量、社会风险等四大瓶颈。技术成本方面,以3D打印机为例,其造价昂贵,大多桌面级3D打印机售价2万元人民币左右,国内的仿制品价格可以低到6000元以下,但质量难以保证。打印材料方面,3D打印材料多采用化学聚合物,选择的局限性较大,成型品的物理特性较差,而且安全方面也存在隐患,另外材料的价格也偏高,亟需丰富材料品种、降低材料价格。产品质量方面,许多3D打印产品精度还不尽人意,打印效率还远不适应产业化需求,而且受工作原理的限制,打印精度与速度之间存在严重冲突。社会风险方面,3D打印的技术优势使得假冒、仿造变得更加容易,不在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前做好应对,3D打印技术的泛滥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风险。[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