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李健
李萍
主持:林白
责编:樊璇
主持人:各位听众中午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周日专栏节目《海外来风》,我是林白,在每一期节目中都会带您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享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嘉宾有不同的经历,与我们分享不同的经验,每次我们都希望这不同的故事会是非凡的,或是可能更多的听众包括跟我联系,写信,反映说他们希望更实用一些,对他们未来出国有用的信息,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的节目。在改革开放以后,出国大潮的大军中他们的方向经常是朝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就在最近两年中,另外一片土地似乎格外引起留学生的关注,那就是欧洲,尤其是英国,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大家并不陌生,比如在北京,现在每到周日或者假期,会有很多英国留学教育展,和以前的留学有很大区别的显著不同点就是不单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毕业生成年人开始去留学,而且英国留学教育展吸引了很多小到小学生的中国学生和家长,英国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去英国留学?如果到了那儿,真正的生活会是怎么样?今天我们为你讲一讲关于英国留学方面的事情,按照节目的惯例,首先为您介绍节目的嘉宾,今天的两位嘉宾都姓李,请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
李:听众朋友大家好,我叫李健,我是去年从英国拿到学位,现在在北京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我希望今天能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英国的经历,如果我的经历对大家有帮助我会感到非常高兴的,谢谢。
主持人:你在英国学了多长时间?
李:我在英国学习了一年时间,是从1999年的10月初一直到2000年的9月底,我拿的学位是——
主持人:也就是著名的MBA,坐在我们直播间里的此刻就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MBA学生,他从英国回来,呆会儿我们听他讲讲在英国学生生活的经历,另外一位嘉宾。
李萍:各位听众大家好,我叫李萍,在这儿我想能替大家问一下在坐的主持人嘉宾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希望能把你们想问的和我想问的在这里都能问清楚,谢谢大家。
主持人:之所以李萍小姐来作为我们的嘉宾是因为她也有到英国留学的计划。
李萍:对,不错。
主持人:为什么打算去英国留学呢?
李萍:坦率一点说我也咨询过一些朋友,包括想去的或者已经回来的,我都考虑过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包括经济,包括学习时间的长短,包括气候方面,我觉得和家人商量之后,英国是比较好的选择。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比如美国留学?
李萍:那就再说实际一点儿,因为我的年岁不小了,去美国学习我觉得他们那儿拿学位时间相对长一点。考虑到我自己年龄的问题,我觉得英国学位相对时间要短,如果我好好学在一年之内应该没有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
主持人:此言一出,一定吸引了收音机前很多听众,如果能花比较短的时间,有效的拿到海外的学位肯定对很多人都有吸引力,我能再问你一下,什么原因使你觉得在一个年龄比较大的情况下还要出国留学呢?出于什么考虑?
李萍:人在刚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尤其像我们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肯定面临社会的头一个问题就是挣钱,挣到一定钱,满足一定生活需要的同时,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感到精神上支持上的一部分空虚,我觉得如果这个人想提高自己,学习不是年龄的问题,只要你需要就需要学,不是一个停顿的问题,我觉得我需要就要朝这方面努力。
主持人:能告诉我以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吗?
李萍:我是做电子产品销售的。
主持人:挺有意思的,具体是什么样的电子产品?
李萍:比如系统集成,给一些大的公司做一些自己内部的网络系统,是这样的工作销售。
主持人:明白了,IT领域。
李萍:对对,现在这么说比较热门。
主持人:对,你觉得在这个领域你有多长的工作经验了?
李萍:从接触这一行到现在大概有十年了。
主持人:相当长了。以十年的工作经历,应该在这个行业中相当了解,有经验,也许还挣了不少钱,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是否还有必要去海外获得一个学位?辛辛苦苦到异国他乡上学,还不知道以后自己做什么,你觉得这个意义在哪儿?还是说你们这个行业里面如果去海外读一次书可能有助于将来仍然在这个行业的发展。
李萍:我正相反,可能我跟很多人不一样,我不是想再去学我现在从事的行业,可能这一点我没有事先跟您交待得很清楚。
主持人:不用交待,我们的节目从来都是现场的言谈。
李萍:可能这一点大家也没有想到,我现在从事的行业跟我以后想从事的行业是完全两回事,我现在从事的是电子、电脑方面的东西。可我想学的是出于我自己的理想,一个是我想学文学。
主持人:你学文学啊?
李萍:没想到吧?我想学的是文学,英国比较文学,第二个我想学教育,这可能不太可思议。
主持人:多少有那么点,你以前是学理工的吧?
李萍:可以这么说吧。
主持人:其实出国留学对许多年轻人说的确是改变他生活道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的契机,很多人正是从此开始离开了自己工作多年,经营多年但并不热爱的领域,或许这样的世界并非是金光灿烂,美好无比,但是却是他的兴趣所在。
李萍:对,可能在某些人心灵深处可能永远都有一块你想触及的东西,你总是想伸手去摸,有可能通过你的努力有一天你能碰着能摸着能比较真实的感受到,我觉得这挺重要的。
主持人:李健心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块土地呢?
李:我觉得我的情况和李萍出国留学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是我很理解她自我完善的期望值,当时我也有这种动机,但是另外的动机就是很现实,很功利的,因为我学的是商科,很希望自己从自己职业的角度有一个转变,从物质回报上得到一些,我本身在国内一家德国公司做过几年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怀着这样的目的我去的英国。
(音板:一位英国留学归来的MBA毕业生李健先生正在为您讲述留学英国的实用信息和他留学期间的宝贵经验,这里是《午间一小时》周日专版《海外来风》。)
主持人:让我们回到你没去英国之前,你说当时是在一家德国公司工作,为什么要选择去英国读书呢?
李:因为我当时所在的那家德国公司规模比较大,很多事情已经定型了,我在里面做在那个位置也做到头了,只能按部就班,再按着下一部,再过三五年有一个新的提升机会或者怎么样,而且我当时所处的环境,我觉得自己国际化的经验还很差,还并不了解外面人是怎么想的,在和我的一些外国同事交流的时候,由于文化上、背景上有很多区域是我不能完全理解的,这是其中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我觉得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应该有这样的转型,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去引进一些新的经验,出于这两点,第三点也是非常现实的,如果读完这个学位,如果我还是在这种跨国公司工作,经济上待遇上会比现在有一定提高,所以我是比较现实的来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希望到英国受到教育,经济上的花费大概是怎样的水平?如果比较多我们要叫怎样一个规模?
李:我觉得这要看学校,看专业,我具体而言主要是以商科的情况为例,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很多自费留学是去这个领域,这个最好的学校比如伦敦商学院,我说的是99年,当时它的学费,读MBA一年是一万八英磅。
主持人:一万八英磅大概相当于——
李:现在的汇率大概是十一到十二之间,相当于20万人民币。
主持人:一年的学费?
李:我是特指它的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其它像读财会专业,在那边相差也会比较大,比如伯明翰大学,差不多是7500英磅,这是2000年的数字,通常的情况是6000——11000或者12000,一般是从6000、7000英磅到10000英磅。
主持人:对不起,谁告诉我一英磅现在相当多少人民币?
李:差不多十一到十二。
主持人:行,这样大家就可以去感受一下。
李:初算一下乘以十就可以。
主持人:六七万到二十几万,一年的学费就有这样的差别。
李:对,是这样。
主持人:如果自费留学除了准备学费恐怕还有生活上的费用。
李:生活费相差比较大,在伦敦还有伯明翰还有利物浦这些大城市生活会贵一些,像伦敦一般住房要在三区以外,它分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都很贵,因为是金融区或者商业区,一般都是三区四区或者五区,一个月至少要六百磅,其它城市就会低一点,但像伯明翰一个月差不多两百磅就可以过得来了。
主持人:我认识一个朋友到那边给我写信来,他到了好像海边一个学校,我忘了叫什么名儿了,那里寂静得成天就只能见着羊,见羊比见人的机会多,他说那个地方就便宜得要命,但是也很闷。
李:对,我所读的学校叫兰卡斯特大学,虽然它学校的排名非常好,它在MBA在全英当时是排前三名,在1999年的时候,在我去之前这个项目在全球的排名是排42名,它当时的生活费,房租,有一种有自己独立的洗澡间和独立的厕所在一起的,一个书记,书房和卧室都是在一起的,五六人共用一个厨房当时是240英镑一个月,它有一种标准间,大概是5、6个人合用两个浴室,差不多是一个月180英镑,这是小城市的数字。
主持人:差不多在北京一个比较好的地段一套两居室的价格。
李:差不多。
主持人:我想问你,一旦你决定想去那儿读,像著名的兰卡斯特,还要读它的MBA,你要经过怎样的申请程序?它对你有怎样的考核标准呢?
李:首先兰卡斯特读这个专业的人都知道,但是在中国还不是很了解,我回来以后经常说的时候大家还是比较熟悉大城市,比如利物普,伯明翰,对小城市都不是很了解,当时我的程序第一是要准备GMAT。
主持人:要考GMAT?
李:对,因为这个学校是在MBA协会里面的。
主持人:GMAT是比较痛苦,比较难考的。
李:我想很多中国人进新东方,很多人会经历这种痛苦。
主持人:你当时考了多少?
李:我当时考得还可以,接近七百分。
主持人:这么高?好厉害。
李:GMAT必须要考,再一个就是托福或者雅思,当时两个我都考了,这两个一般是属于必备的情况,但现在其它很多英国学校它们并不要求这些,英语成绩不好到那边上三个月的学前班,但是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在那个学前班,你想三个月,语言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使用的过程,三个月的积累和三年的积累毕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然那边环境好,会有专职老师教,但是我觉得效果也未必很好,尤其你读商科,读人文科学的,不像理工科,可以用数字、公式表达,它完全要用语言,如果你的语言不好,好比我们中文的语言不好,我们怎么可能去做诗呢?
主持人:有道理。
(音板:想听听一位MBA英国留学生的切身体验吗?想知道更多留学英国的实用信息吗?想了解有关英国社会的情况吗?那么,请继续收听《海外来风》,一位归国的学子和一位想去英国留学的朋友,正在交谈。)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真想问一句李健先生,你的GMAT成绩考这么高,而我所知很多托福,GRE,GMAT考试高分的学生他们实际最后去了美国的研究生院,当初是什么原因使你这么高的分数还是想去英国完成学位?
李: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现实,首先因为英国的MBA通常都是一年,除了伦敦商学院是一年半,美国通常都是一年半或者两年,也有一年的学校,但前20的学校基本都是两年,从花费来讲,在99年的时候兰卡斯特的学费是一万两千五英磅,但是当时汇率比较高,差不多是13,2000年数字是一万五千英磅,即使是一万五千英磅我们初算一下大概是20万左右的情况,花一年的时间,如果去美国商学院,我当时想去耶鲁,虽然耶鲁的法学是最好的,但是我当时还是很崇拜这所学校,它两年差不多学费就要四万美元左右。就要四十几万,再加上两年的生活费,很多东西都翻了一翻,时间和金钱。
主持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李:另外从很现实的角度,当时我所看到这所英国学校的宣传它是把自己放在英国前三所商学院之一,一所是伦敦商学院,还有一所就是它。实际伦敦商学院和哈佛实际是有一拼的,和其它法国英塞德都是属于世界一流的,那么像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像麦肯锡或者一些大的公司,或者一些全球非常大的跨国公司,都是会到伦敦商学院或者哈佛去要人,这个前景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真正的情况肯定会有一定出入了,它学术的成就很好,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它海外的学生就会有机会很好,但当时并没有了解到这些,这些是到了英国以后才发现具体的现象,所以从时间、金钱还有课程当时给我所期望的副加值,我当时选择了英国而没选择去美国。
主持人:你当时考了GMAT这样语言测试水平的成绩,它还要你提供其它方面的资料吗?
李:因为我是读工商管理的,它要求雇主推荐信。
主持人:你的德国老板得肯写这样的信。
李:对,必须要写,因为它很看重你的工作经验,而且还要求写我本科学校老师所写的推荐信,所以当时我准备了三封推荐信,一信是我学校的,两封是以前我雇主的,当时还要要求银行的财产证明,基本这样我就拿到,当时还要经过一个电话的面试,当时我打给他,我记得那是99年春节的时候2月份,正好我出差回来,当时我打越洋电话面试差不多一个小时,当时他们面试我的是一个系里面的教授,他是讲组织行为学的,在英国还是比较有名的,当时我很紧张,觉得这个学校还是卡得比较严,基本就是这样,其它学校会松很多,尤其到2000年以后,英国的海外学生教育定位于教育经济的时候,从签证的角度,从入学这些都放宽了很多,大家可以算一算,2000年去了一万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人至少直接消费就是一万英磅,这样就是一个亿英磅,你想想海外中国学生给它带来一个亿英磅,一年一亿以上,还有间接经济的发展,这个我想肯定对它的政府也会放宽很多要求,去吸引很多学生,另外海外学生和欧共体的学生和英国本土学校所交纳的学费是不一样的。英国学生很少,大概一两千英磅,EC大概会贵一点,但是差不多三四千磅,中国学生可能就是七八千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比例。
主持人:这样的区别?
李:所以它非常乐意吸收海外学生。
主持人:当然,谁不喜欢送财童子啊?
李:是这样的。
主持人:这是关于去英国留学之前,包括申请、联系等等方面,我们想李萍也许你有你的问题想问他,关于这个问题。
李萍:对,我想刚才主持人已经问了很多关于怎么申请,需要怎么样的推荐,在这里您已经问得很清楚了,我想问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比如中国人去那边会不会很快融入到英国文化氛围里,或者会不会觉得很不习惯,很难适应,不知道李健先生能适应吗?
主持人:这就直接涉及到下一部分了:到了英国以后。
李:我想大家如果抱着一种客居他乡的想法,在那边就是做客人还是可以融入它的文化,但是是短期的,如果你想在那边长期呆着,比如我后来在那边长期呆过一段时间,我感觉你融入它的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非常难,至少对我来说我很难做到这一点。
主持人:为什么很难融入它所谓的主流文化,它的主流社会是怎么样的?怎么来判断?
李:比如大家在去英国以前,大家的概念总觉得英国向来都是以绅士自居,都觉得英国人很优雅,包括早上吃鸡蛋都要放在蛋托里打烂再吃,所以说这些都是形象化的东西,实际到了那边以后,首先它老年人的素质都非常礼貌,但是我对它20岁左右的年轻人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在大城市,在小城市还是很好的,比如我刚去兰卡特斯的时候搭火车问路,一些20几岁的人也会帮助我,告诉我,也会很客气,但是在伦敦、伯明翰这样的城市就非常不好,他们会非常不礼貌。
主持人:为什么?
李:你想想看,现在全球的经济都很不好,英国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很好,人均收入也不是很高,他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好,我觉得我在中国的生活状况比在英国好,在中国一个普通白领的生活比英国老百姓相对情况要好很多,我自己是这种感受,当然那边汽车洋房比咱们这边容易,但是生活状态并不一定,你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英国人突然看到有这么多黄皮肤的人涌入你的国家里面,似乎很有钱,付的学费比当地人高好几倍,在这里读书,很多人心理上觉得不太平衡。
主持人:这就对很多还没出去或者正在留学的其他中国学生提出了一个信息,其实有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希望,既然去英国读书这么容易,英国政府既然这么欢迎我们给他们送钱,好,我去,我在那儿呆着不回来了,争取成为在那里生活居住的人,恐怕也不容易。
李:我觉得大家还是要考虑清楚,每个人能力不一样,我肯定不能替别人做决定,就我的例子而言我在国内的工作背景,这样的教育背景,我觉得这样的情况我很难融入它的社会,在那边找到工作,据我所知我们14个中国人,我们班上总共73个学生,大概有33个国籍,中国人14个,占第二大,英国人第一,这14个中国人到目前为止在英国工作的只有一个,还是中国公司派他到英国伦敦机构,我想这个数据可能会给大家一个参考,不排队有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学的专业也非常好,而且也比较适应那样的生活,确实融入那样的生活,也有,我在那边也见过,做了十几年,在大学做得很好,都有。我也碰到一个读博士后留在那里的中国人,在空中课车公司的英国分部负责轮胎的项目,应该说收入、社会地位都比较好,但是大家还是要考虑清楚自己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我并没有认为它的就业前景和其它前景是多么好,因为它毕竟是一个岛国,是一个非移民国家,我觉得大家在那边就业完全凭自己的能力或者凭着公平竞争,这样不论男女,可能女孩子找工作相对容易一点,这只是一个经验之谈,没有绝对的数字来支持我的话,有一部分学财会或者比较好的专业在那边找工作可能在面试上占一些优势,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很客观,很科学的东西。
主持人:男生就准备打道回府,早一点回来有比较好的位置。
李:我觉得我碰到一个中国学生就很有意思,他在国内做到一个很大的公司,城市酒店的财务经理了,后来到英国他先读了一个本科,因为他原来是学理工的,到英国读完本科又读过一个master,财会方面的硕士,他后来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今年的收入是1300英磅一个月,他很希望通过这份临时的工作再换成正式的工作,拿到工作许可证,再把自己的身份换掉,再回到中国来,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但我想如果是我,我不太可能这样做,首先在国内已经是这样的职位,到那边去做,拿1300磅的话,人家实际做的工作水平比较低,英国人从节省成本来考虑,当然不排除他非常优秀,他是搞很尖端技术的,另外从经济角度来说,1300磅乘一下大概一万多块钱,在那边我个人的经验是那边的生活消费大概是我们这边的价格乘以五,你过很一般的生活大概是这样,而且还要等那么多年,在一个非移民的国家才能把身份换掉,我觉得我个人不会做这种选择。
主持人:我想的确,同样的事情在很多国家的中国留学生身上发生过,就是为了一张卡,就像在美国为了一张绿卡可以等多少多少年,熬到两鬓斑白,在国内可能是教授或者领导的料子可能在那儿要给人家端盘子或者忍气吞声很多年就为这么一个绿卡,他的理想是拿到这个之后我就可以扬眉吐气,然而这之后还有新的麻烦接踵而至,所以说说到底人的求学,包括任何事情,求索的过程中是为自己争取更光明的前途,前景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人们愿意为此而忍受一些不便或者说痛苦或者说艰苦,这都可以理解,但把这个过程本身无限的拉长,生活的意义可能也就失去了。
李萍:对。
(音板)
李萍:我能不能多问你几个问题?
李:当然可以了。
李萍:比如咱们说得具体一点,实际一点,你能不能讲一下你在英国上学的时候,比如你吃什么?你住什么样的环境?你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你住在哪里?比如学校或者学校以外,你是怎么考虑的?也给我们一个建议。
李:我觉得你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问得很现实,我当时吃的东西是从超级市场买菜买肉自己回来做。
主持人:你自己做?
李:我自己做,在出国以前我顶多下厨房洗个碗,到后来临走之前我一个人做13个人的饭,大家还吃得很高兴。
主持人:没有学校的食堂吗?
李:有,但基本就是三明治,英国的食堂大家都知道,包括英国人自己也承认是全欧洲最差的,我觉得如果在外面吃第一很贵,第二肯定吃不好。
李萍: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贵到什么程度?
李:英国的农业不是很发达,比如我很喜欢吃白菜,那边青菜很少,白菜基本都是从西班牙和德国来。
李萍:进口白菜?
李:是的,英国有四大超级市场,大的杂货铺,它基本垄断了吃的食品的价格,在那边一棵白菜的价格大概一磅,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们十块钱吃一棵白菜,豆腐一小块豆腐,如果用数字来说也许就是十厘米乘以五厘米再乘以五厘米,这样大概也需要一磅,大家可以想像,这是我们很喜欢吃的东西,英国人宰杀肉都是不放血的,除了穆斯林有些商店会卖放血的鸡肉以外,别的都不放血,所以我们吃起来都有一股血腥味,葱味在里面,所以过去了建议大家多买葱、姜、蒜,这也是很贵的,一头葱差不多是20匹,这一小头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三块钱买一头蒜,反正就是这种情况。
主持人:这些问题真是挺重要的。
李:所以如果大家有些人如果像我一样非常贪吃的话,我提议去之前先看看中国的菜谱,自己实在想尝点什么能自己解决我觉得比较好,你看它闹疯牛病和口蹄疫的时候,当时我从国内往那边走,带国内的肉松,腊肠这些带得比较多,但是那边的中国城也有卖,但是价格也不会很便宜。这是从吃的角度,从住的角度来讲要根据学校和城市,我当时就非常愿意住学校里面,我们那所学校非常为学生考虑,一万多学生很大一部分就是海外学生,比如我们班73个人里面30几个国籍,20多个是英国人,其它50几个都是海外的,在这个环境里对学生非常友好,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这样,我当时住学校里,住240磅的房子考虑非常简单,第一个是安全,它24小时有警卫巡逻,我有时候从机房干到夜里三点钟回去,走回去都能看到它巡逻的车,所以你不用担心什么,很安全,另外一个它房子很整齐,很新,第三就是它的通讯设备都非常好,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对上网要求比较高,我房间里有一根专线,上网速度很快,一年只需要60磅,一个月5磅,如果你在外面用BT的线差不多一个月是15磅,还只能晚上上网,从这些考虑我当时选择了住学校里面,所以大家去之前要好好了解一下,而且可能是大城市现象吧,有些大城市知道你是海外学生对你会有些手段在里面,我碰到一个例子,我们住学校外面的房子,要交押金,交了押金他知道你要走了,他知道你的签证要到期了,或者你有其他事不在这边呆了他就不退你的押金,我们边上的中国人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说那去法院告吧,去法律算了一下打官司的钱还不够这笔数目,而且你所花的时间和精力——
李萍:他算得很精了。
李:对,而且手段弄得你很麻烦,用我们中国话来讲就是吃苍蝇,大家去选出去找房子找中介机构一定要小心,当然这种事情在中国也会发生,我就提醒大家一声,这是中国人在那边大家都知道的情况。
主持人:李萍,怎么样?听上去也是凶险重重啊。
李:我今天说的这些,是让大家做最坏的打算,不见得就能遇到这种情况。
主持人:李先生我觉得你今天说得非常好,因为你要是有机会看一看英国留学演示会,你会看到吹得跟花似的,各个都像鲜花在那儿灿烂开放,好得像天堂一般。
李:我觉得那些照片基本是一年中就能照出来一次,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英国基本每天都下雨。
主持人:估计你到了那边还要拿着照片放在床边平衡一下心理,其实英国也是多雨多雾的国家,我想最好是这样,不单是希望拉学生,希望拉学费的代理公司在这里使劲的吆喝,我们也能听听真正在那里呆过的留学生的实际经历,对大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像我我就会像李先生一样选择一个稍微安静一点但是可爱一些的中小城市,免得去受冤枉气。
李萍:我们总不能说英国各方面都不太好,它总有可爱的一面吧?
李:它也有可爱的地方,看你怎么去理解了,但它的语言环境还是不错,毕竟是讲英语的嘛,但是我觉得整体它的经济环境不太好,伦敦比北京我觉得北京有很多方面实际比伦敦还好,如果大家去亚运村那儿转一转,我觉得亚运村那一带的面积就比伯明翰那一块儿地方最好的面积还大,而且建筑的水平差不多,另外欧洲的生活节奏比较慢,而且可能大家会觉得比较孤独,比如国内很多女孩子,我不知道李萍是不是经常逛商店,国内商店也许晚上十点钟关门。
李萍:对。
李:在那边下午五点钟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礼拜天是不开门的,礼拜六只有一少部分开门,如果日用品的东西你看看基本都是made in china或者made in马来西亚或者made in波兰,一个女孩子在那儿去可能很多漂亮衣服你都没办法穿。
李萍:没事,我去是学习。
主持人:不过听听具体的事情还挺有意思的,能不能再花一点时间给我们讲讲英国人?普通的英国人,除了骂脏话的英国女孩儿,有没有接触到比较可爱的英国女孩儿?
李:不是英国女孩儿,是英国老太太,我觉得有些事情,我碰到过非常感人的事情,我到那边刚开始是买了一辆二手的轿车,因为那边二手车很便宜,卖给我车的就是一位英国老太太,我买了她的车,最后大家成为朋友,我还经常去她家吃饭,包括现在我去英国,我还要去看她,还会去她那儿借宿,她非常有教养,虽然她学历也不高,按咱们的话来说就是高中毕业,一直做护士方面的工作,她的母亲很大了,我见过她母亲,有90多岁,她母亲原来有很大的农庄,曾经收养过97个孤儿。
主持人:是吗?
李:你可以想像一下,她90多岁经历过二战,在那时候农庄的条件,这位老太太还有她妹妹,还有她妹妹的一家,我们是非常好,非常真挚的朋友,这样的英国人还是很多,所以我觉得我运气很好,在英国碰到这种朋友来帮我,而且我班上有一个同学叫angle,他是英国人,他也非常开放,他的太太是中国人,当时我们刚去头两个月的时候班上其他同学讲angle不是英国人像美国人,因为大家普遍有种偏见,英国人比较封闭,但并不是所有的英国人都很封闭,也有非常好的,我觉得这大家也要看缘份,我想也有很多人碰到这样的好人。
主持人:英国应该说是很特别的国家,以它这样小的岛国它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中发挥的作用应该说相当大,英国文化的影响也许现在已经通过其它国家来表现,也就是美国或者澳大利亚,但是它在全球范围内还在席卷,包括英语越来越热等等,以李健先生在英国生活学习的经验,比如你觉得英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什么地方最值得我们中国借鉴?有没有?
李:我觉得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也考虑过一段时间,比如英国经济现在还是在全球排第四位,它主要是由于有几个传统产业支撑着,如果大家看《安娜与国王》那部片子有一句台词“英国的方式就是世界的方式”,那是它历史上很辉煌的时候,我觉得它有它保守的一面,有时候很准时,很履约,我觉得这是促进了它当时的发展,但是我发现新的这代英国人能做到这点的越来越少,而且它的商业文化,这种比较优秀的东西也比较少,它的商业化如果你看,它给你打折或者怎么它都有很多附加的条件,所以我觉得这种宝贵的东西他们自己也在一点点丢失。
主持人:可惜。
李:但如果我们中国人能够把这方面,比如履约这种手法,这种环境,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我举个例子,我当时在那种商店,上面有册子,你可以看着册子订你需要的东西,它是仓储式的,当时我一个朋友过生日,我想提前一个礼拜给他订件衣服,当时我看册子上写得很清楚,我们48小时供货,当时我想提前一个礼拜订就可以了,我提前一个礼拜订的时候他说要提前四个礼拜,我说上面不是写着48小时吗?他说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我用的词是PREJUDICE,我说你为什么区别或者歧视我们这些?他说没有,我说那你为什么给这个承诺,他说我没给啊,我说你的册子上印得很清楚啊,我就拿那个册子给他看,他看了冲我那样会心的微笑,他说你看看这个地方,他说48小时,旁边划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星星,下面的解释是:WE AIM。就是说,我们计划我们希望,我们争取48小时供货,当时我站在那儿很尴尬。
主持人:听上去很像国内有些地方有这样的事情。
李:当时我只好说你们为什么不写我们尽量在48秒钟内供货呢?反正也做不到。另外就是我个人的经验,当时如果你在银行存够5000镑,它会给你一个礼物,比如一个免费的手机或者什么,但是如果你不要他会不给你,可能商业文化背景不太一样吧。
主持人:听到这里我倒由衷的为我们国内,比如在北京许多企业的进步,商家的进步感到高兴,他们现在倒真是说什么能兑现什么,也能做到要求挺严的,我们真能够从这些基本的事情超过英国的话,那在其它方面也有希望了。
李:我觉得这些都是点点滴滴,很小的片断。
主持人:是能说明事情的,我觉得今天的节目很特别,好像没有涉及特别多深入的思考等等,可是把具体的事情讲得特别清晰,特别精细,精细到了多少个英镑,吃什么,住在哪儿,好像更清晰的就像你生活的那些场面、环境,活灵活现的在我面前,不知道李萍有没有这种感觉?
李萍:有。
(音板)
主持人:现在你还算比较早的出去,而且已经回来了,你刚才讲到大量的中国学生已经涌去,而且素质可能参差不齐,既然英国想把它作为经济教育产业来赚钱的想法,可能质量上的要求出会现问题,而且人数增多的情况下,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如果出现了一些不太合格的从英国回来的人,会不会影响英国归来的留学生的声誉?
李: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包括我担心我自己,我举个例子吧,在那边网站上曾经登过一件事,一个当地
很有名的学校,当时有一个中国学生,他大学文凭是假造的,但是在那边居然拿到博士学位,最后这件事情被发现是因为他护照上有一年出入境的次数是52岁,如果大家真想去读书是件比较好的事情,中国的文化一直把读书作为一种投资来看,请大家慎选学校,慎选一些中介机构。
主持人:另外也千万不要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一年就可以双倍他的工资,还是要真才实学,尤其是现在大批的涌去大批的回来,那问题就更突出了。
李:我觉得中国越来越开放,那么大家实际把留学当成人生中的阶段来实现我的一种完善,你的想法从基本的物质生活到自我实现,每个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家现在越来越清楚外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所以一些表面的东西大家过一段时间非常清楚,不是要我这一个人这样讲,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要:大浪淘沙,任何想靠一种捷径或者简单的方式能够获取更多的梦想可能都不太现实,另外我们相信在中国留学生中的大多数,就像李萍一样还怀着自己的梦想和努力在里面,会收获她辛勤的成果。
主持人:最后首先还是问一下李萍,在今天做了这期节目,和英国留学归来的李健先生做了这番沟通,不知道现在对你去英国留学的想法有没有改变或者增添新的内容呢?
李萍:有,我以前可能想得稍微和李健先生谈的有点偏离,但是我觉得他这么说也挺好的,我能比较深入的去了解,而且能更充分的做好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已经不是很重要了,精神准备更重要。
主持人:还有胃口的准备。李健先生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因为收听咱们节目的有很多年轻人,其中有很多是希望将来能够出国留学深造的,而且有不少可能就会选择去英国留学,对他们有什么忠告或者建设吗?
李:我希望他们能找到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你所受益,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主持人:好,在节目最后我要感谢今天的嘉宾李健还有李萍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英国留学之旅,非常有意思,而对于我们听众来讲,我们的节目《海外来风》是坚决的鼓励更多年轻人走出去开阔你们的眼界,用真实的经验来充实你们的人生,相信你们在这过程中能发现自己梦想的归宿,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节目,主持人林白代表责任编辑樊璇,制作人卫东,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