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留住民间艺术瑰宝 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37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武晶):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汇的地方。长期的文化交融,在新疆形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受到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新疆的许多非物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今年9月底,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激活了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化,给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

  9月25日至29日,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举办。来自新疆14个地州的300多位民间艺人,进行了精彩的舞台演出。这些涉及各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的精彩表演,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中,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因其表演形式丰富最受关注。《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歌舞组成,是融音乐、文学、舞蹈和民俗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被誉为反映维吾尔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活着的文物”。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演出现场,主持人说到:“麦盖提县(Maigaiti)的民间艺人,他们不唱木卡姆,嗓子就痒,他们一唱木卡姆以后,就把什么都忘记了,全身心的投入,2003年他们到法国、日本、英国都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为宣传维族木卡姆艺术,建立了很多功勋,我想大家看完了他们今天的演出以后,会更加领略到刀郎文化的魅力。”

  麦盖提县是新疆“刀郎木卡姆”的发源地,与新疆其他地方的木卡姆艺术形式相比,“刀郎木卡姆”因其独特的野性风格,被誉为“胸腔的牧歌”。目前麦盖提县健在的刀郎老艺人不足300人,能够完整弹奏九个序曲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前,麦盖提县已给这些民间老艺人建立了档案,同时把一些家庭生活困难、有较高威望的老艺人集中起来,保障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有时间和精力挖掘整理刀郎木卡姆艺术。

  由于木卡姆艺术研习难度大,又难以成为谋生手段,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种艺术。目前,能够完整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年轻艺人仍未出现。在本届艺术节上,民间老艺人完整地演绎了《十二木卡姆》,受到人们热切地关注。

  独具民族特色的顶碗舞,也是新疆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的舞蹈形式。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舞蹈演员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来自喀什的维吾尔族民间老艺人肉孜?阿依甫在表演顶碗舞时,最引人注目,这个白发银须的老人在歌曲唱到一半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由于他顶碗技艺相当精湛,他就用哈密瓜代替了碗,顶着椭圆形的哈密瓜向众人展示他的舞蹈功夫。只见他顶着哈密瓜,半屈着双腿,双臂有力在胸前舞动着,像一阵风似地在女舞伴的臂弯下来回穿梭着,哈密瓜在头上却纹丝不动。老人的表演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我从小就爱跳舞,12岁的时候头顶着碗,学跳舞,后来我练熟了,就尝试着头顶甜瓜跳舞,现在已经跳习惯了,我想尽快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我在农村长大的,喀什也就去过一两次,这是第一次来乌鲁木齐,这里真是太美丽了,我本来想四处走走,又害怕走丢了,只好放弃了。我现在盼着明年再到乌鲁木齐参加这个节日。”

  肉孜·阿依甫是第一次到乌鲁木齐,从未见过的小轿车的他感到好奇极了,用手抚摸着车身,感叹不已。对于人均年收入刚刚过千元的贫困县老百姓来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乌鲁木齐遥远得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使得这些老艺人开始与世人进行艺术交流。他们带有泥土芬芳的原生态表演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来自各方面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也使民间文化艺术重生有了希望。

  新疆罗布泊人的狮子舞,在民间流行了上千年,是纯粹的民间艺术,它表现着体力和智力,是新疆兄弟民族对祖国艺术宝库的贡献。现年86岁的罗布泊老人亚森·赛皮丁,是尉犁县唯一会跳狮子舞的老人。当他一人在台上从容地跳起狮子舞时,浓郁的西域风情令台下的海内外客人不停地鼓掌欢呼。

  亚森?赛皮丁高高的颧骨,瘦削的脸庞,古铜色的皮肤,长长白须,硬朗的身板,精神很饱满。他脸部的肌肉能有节奏地律动,使那些深刻的皱纹里好像也盛满了故事。他戴着假须、船形帽,披着挂满了小葫芦的披风,狮子的各种勇猛神态被他演活了。他从13岁跳舞至今,已跳了70多年狮子舞了。亚森?赛皮丁讲话时不自觉地模仿起狮子威武凶猛的表情,引得旁观的人拍手大笑。

  “狮子舞是几千前罗布人留下来的古代舞蹈,很早以前,有个罗布人看到一个小狮子没奶吃,就把它养大,那时罗布泊唯一能带水的东西就是葫芦,葫芦里面的水冬天不冷,夏天也不热,他先用小葫芦给小狮子喂水,后来用大葫芦给狮子喂水,他模仿狮子的动作,发明了狮子舞蹈,渐渐流传开来。我们舞狮子,表达和平(的心愿)。”

  亚森·赛皮丁作为罗布泊人中最后的“狮子”,生怕这种舞蹈失传,他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小孙子。但已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的小孙子对此并不感兴趣,学得三心二意,令亚森·赛皮丁苦恼不堪。

  各种歌舞表演之外,绚烂多姿的土布加工、古朴华美的土陶、形态各异的雕刻、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维吾尔医药文化等民间艺术精粹,也成为本届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起人们对悠远的民间艺术发展史的回忆和惊叹。

  为保护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采取城乡互动、演艺、展示和学术研讨同时进行的方式展开。9月,新疆各地普遍开展了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同时,有关部门重点创作的项目《木卡姆的春天》也到各地巡回演出,这些活动,引起了各界对新疆民间文化艺术的关注。

  此外,自治区政府还隆重举办了第六届国际木卡姆学术研讨会、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新疆农民画展等一系列活动,使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族民众心中一个“闪亮的符号”。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说到:

  “这次民间艺术盛会对于近一步宏扬新疆优秀民间艺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将架起一座连接历史和现实、融合多样性文化的和谐桥梁。让人们领略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深厚和多姿多彩,让世界了解团结进步的和谐新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