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没有资格造汽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17:50 新世纪周刊 | |||||||||
“本田没有资格造汽车”,这话听起来像个玩笑。但却是以明智著称的日本通产省得出的结论 通产省是日本一个很著名的政府部门,大致相当于中国发改委、经贸委和商业部的结合体。通产省之所以很著名,是 因为它制定的日本产业政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许多人认为,日本经济的腾飞正是因为通产省制定了正确的产业政策。
面对通产省的成功,那些主张自由市场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不免有些尴尬和困惑。或许,政府对市场的干 预并不总是那么低效笨拙。只要政府官员足够能干,制定的政策足够明智,政府就会优于分散的市场。 确实,二战以后,通产省制定了产业政策,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成功地推动了日本的钢铁、造船等基础工 业的快速发展,而这些基础工业的大发展又推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 不过,仅仅看到这些事实可不等于看到了事物的全貌。也许,与其他国家的政府相比,通产省已经可以说是少有的能 干政府了,但是,在对这个能干的政府部门进行全面评价以前,最好也看看它失败的那些记录。 “政府工作人员本来应该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可是现在变成了人们开拓新事业的障碍物。” “你们想要像控制自动机器那样控制我的企业,那就请你们当我的股东。对我这个公司有发言权的人,那只有本公司 的股东,等到你们入股以后,我们再听你们的话不好吗?” “通产省不能造车,却能制服我们。” 这个严厉指责通产省的人,是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通产省的官员认为他这家制造摩托车的公司没有制造汽 车的资格。 二战以后,在考虑哪些产业需要扶持时,通产省没有想到汽车工业。这种想法其实很自然。日本地域狭小、人口密集 ,并不适用美国式的私人汽车交通体系。而且,二战以前,日本并没有起码规模的汽车工业,也没有制造汽车的历史传统,相 反,美国欧洲的汽车工业历史长久、实力强大。看起来,日本根本没有与之进行竞争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产业当然很 难被产业政策重视。现在人们知道通产省的这种选择是完全错误的,但在当时,又有谁能有那种先见之明,预先知道日本汽车 工业以后的辉煌呢? 不过,日本毕竟不是彻底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通产省不重视,但日本的汽车工业还是有机会自主发展的。经过日本 汽车企业的艰苦努力,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汽车产业已具有了相当规模。 面对汽车业快速发展的局面,通产省不得不承认了汽车工业的地位,将其列为 “有必要加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是,通产省对当时汽车工业发展的状况不满意,认为有加以干预的必要。干预 的手段,当然还是通过产业政策进行。 通产省认为,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当时的日本产业,普遍存在着两大特征-- “规模过小性”和“竞争不当性”。因为企业的规模小于欧美各国,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往往使用包括 降低价格、赠送礼品、互相模仿产品等竞争手段。为了排除不当竞争,通产省要建立“有效竞争”的产业秩序。这种有效性“ 由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更高见地作为判断标准”。 1961年,通产省对汽车工业提出了“集团化设想”,并开始拟定相关的法案,准备将当时的8家汽车制造厂分别 组建成大批量生产、小型车生产、特种车三个生产集团,而且,同时禁止其他企业再进入汽车行业。 这个“集团化”设想遭到了汽车企业的强烈反对。本田宗一郎就是在这时对通产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面对面的争吵 。当时,制造摩托车的本田正在准备进入汽车产业。虽然本田在摩托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通产省的官员并不相信本田 有生产汽车的能力。在他们设计的产业政策中,有资格生产汽车的公司并不包括本田。对本田宗一郎的批评,通产省的官员十 分生气,认为他“精神不正常”。官员们坚持认为本田没有资格制造汽车。 为了能够抢在产业政策通过之前进入汽车产业,本田宗一郎加快了原有的步伐,于1963年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款微 型汽车,并从此在汽车市场中站稳了脚。现在,本田已成为日本第三大汽车公司,产品行销全世界。而由于受到企业的普遍反 对和抵制,通产省后来不得不宣布放弃“集团化设想”。 虽然本田成功地进入了汽车产业,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在抵制通产省的过程中,本田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 以想象,对于一个尚不具备超级实力的企业来说,与政府官员的意志对抗是一件多么困难、需要付出多少额外成本的事情。本 田宗一郎曾经说过:“假如没有通产省的阻碍,我们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实际上,通产省犯下的错误并不仅仅是阻止本田公司进入汽车产业这一件,在后来的半导体领域,在计算机技术发展 时期,在数字技术代替模拟技术时期,在移动通讯领域等等,通产省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更明显的是,进入20世纪80年 代以后,日本的经济陷入停滞和衰退,这时,以往呼风唤雨、似乎无所不能的通产省却束手无策,不能再一次通过制定成功的 产业政策来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通产省的神话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一起破灭了。 那些当初面对通产省的神话感到困惑的经济学家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对市场能力的相信并没有错。日本政府官员 的能力和其他国家政府的官员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一位经济学家为此感慨地写道: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怎么解释通产省的 官员的能干了。那就是因为偶然! 也就是说,通产省的产业政策并不是造就,而是巧遇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没有这个产业政策,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也 会实现腾飞,很可能飞得更好。同样,对于后来日本的经济衰退,通产省也无法依靠产业政策提供什么帮助。也许,日本通产 省的官员比那些贪污腐败横行的国家的政府官员要好一些,但在调节分配资源方面,仍然是市场更加有效和快捷。想要拿通产 省作为例子证明政府有可能代替市场提供更高的效率,只能是徒劳的。 有了这几十年的经历,日本人现在已经不大相信什么政府的产业政策了。他们更依靠开放市场和实行经济自由化来推 动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把经济发展的更多希望寄托在企业家而不是政府官员身上。可是,在中国这边,相信政府的产 业政策、并极力促进的人倒是大有人在。各种各样的产业政策、国家标准正方兴未艾。企业经常被折腾得团团转。可叹的是, 其中的种种说法与几十年前的日本惊人的相似,什么制止恶性竞争啊、企业要做大做强啊、集团化啊、国家竞争力啊、促进自 主研发啊,甚至当代的本田正在我们眼前出现。目睹这种重复的愚蠢实在令人沮丧。 中国也规划了几个汽车集团,不允许除此以外的企业自由进入汽车产业。造摩托车起家的力帆集团,2002年决定 造汽车。从前期准备到设计,所有的一切在2004年11月全部完成,12月底样品下线,但政府部门设置了种种障碍,阻 止力帆集团进入汽车产业。不管力帆能否最终突破障碍,它看来注定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通产省的官员认为本田没有资格造汽车,但全世界千百万的消费者用钞票说本田有这个资格。同样的故事肯定还会一 演再演。但愿更多的人能意识到:这个世界更需要的是本田,而不是到处插手的官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