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卢氏县委在土坯房里办公50年引热议(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8:16 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卢氏县委在土坯房里办公50年引热议(图)
卢氏县委大院的土坯房

河南卢氏县委在土坯房里办公50年引热议(图)
美丽的卢氏县城靖华大道

河南卢氏县委在土坯房里办公50年引热议(图)
住进移民新村的72岁的魏来法老人说:“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新村!”

  阅读提示 在革命老区卢氏县,县委机关干部们至今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起的土坯房中办公,这些低矮的房屋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与日新月异的山区新农村和快速发展的山区经济相比,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县委为何不盖新的办公楼呢?是县里没钱吗?2005年,该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今年前5个月,卢氏县财政收入同比又增长了30%。该县县委领导说,有了钱还是先“尽”着老百姓,房子修修还能用。

  □记者甲蕤通讯员董彦礼文图

  走进卢氏县委大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土坯房。这些土坯房是上世纪50年代末建起的,虽然做过多次修缮,但在山区农村也已明显落伍于时代。

  县委大院像农家

  据县委办介绍,县委机关院内共有10多个县直单位,除了档案局的一座三层小楼外,主要由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座两层半砖楼和10多排土坯房组成,从屋顶青色的瓦片之间长出的杂草和不时会掉落泥渣的土坯墙,依然在向人们述说着它的沧桑。县委常委都在土坯房中办公,每人两小间,20多平方米,寝办合一。

  县委办的同志说,它是老旧、过时了,但在土坯房里办公,感觉心里舒坦。

  横涧乡淤泥河村是卢氏县和三门峡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该村党支部书记田宝琏是县、市

人大代表。他说,县委的土坯房与县城的座座高楼相比,与旧貌换新颜的县城相比,与乡村的新貌比,已明显落伍。就说淤泥河村,5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了新房,道路宽阔、新村漂亮,村中有花坛草坪、运动场、多种健身器材,校舍鲜亮美观,环境宜人,而县委干部至今还在土坯房里办公,钱都花在造福老百姓的事上了,这怎能不触动老百姓的心?他说:“房屋不高,门槛也不高,每次到县委,一推门就进到领导屋,坐下来就能说说心里话。”

  “县委大院就像农家小院,这样的县委大院,老百姓喜欢。”全国人大代表、东明镇黑马渠村的刘世铭说。

  “县委大院很朴实,给人以亲近感,老百姓走进去,没有压抑感。”在县委门前步行街开商店的李卢杰说。

  有钱“尽”着百姓花

  县委为何不盖新的办公楼呢?是县里没钱吗?

  2002年至今,卢氏县工业产值增加了5倍多,达8亿多元;烟叶产值连续4年超亿元。2005年,该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名列全省第66位,人均财政收入名列全省第35位。卢氏县综合经济实力全省排序由2001年的全省末位升至2005年的第74位,4年前移了35个位次;全国排序近两年前移了238位,在全国2012个县(市、旗)中升至第1319位。今年前5个月,卢氏县财政收入同比又增长了30%。

  “就卢氏县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花上千万元盖新的办公大楼不成问题。但是全县急需用钱的地方太多,单是解决深山独居户的搬迁问题就要花很大一笔钱。尽快改善山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要比盖县委办公大楼迫切得多、紧要得多。50年来,一任又一任县委领导、一代又一代机关干部为卢氏的发展竭尽心力,他们甘愿坐在土坯房里办公,想想他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继续在土坯房里办公呢?”县委书记王振伟说到这里,有些激动,“有了钱还是先‘尽’着老百姓,房子修修还能用。”

  卢氏县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区县。在大山里,散居着2312家、人口上万的“独居户”。他们“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看电视难、通电话难、找对象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独居户的生存问题,该县县委最终确定的办法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所有独居户迁出深山。

  从2005年开始落实搬迁,到去年年底已投入3500多万元,把1996户从“白云生处”迁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沼气“六通”的新居。“到明年,所有独居户就可搬迁完了。”王振伟说。

  改善民生大手笔

  最近5年来,卢氏县山区公路建设投入超过15亿元,全县352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到过卢氏的人都有一个切身感受,这里不仅山好水好空气好,而且村容镇貌好,基础设施好,比如学校、敬老院、小集镇、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在三门峡地区都是一流的。在农村发展的同时,最近几年间,卢氏县城区建设面积也比过去扩大近一倍。

  作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卢氏已累计向农民发放医疗补助款2700多万元;包括城镇户口孩子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均纳入“两免一补”范围,仅去年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069万元;每年发放种粮直补和农机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款2000多万元……

  县委还把困难群体救助工作纳入

和谐社会建设之中,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为支撑,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用于救助困难群体。目前,全县享受各类救助的困难群众已有23000多人(次)。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