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承熙:重构家族记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12:02 新民周刊
徐承熙说,先祖徐光启对家族后人有深远影响,他顾全大局,不计得失,但在社会上容易吃亏。 撰稿/陈统奎(记者) 11月1日下午,秋风瑟瑟,在上海浦东世纪公园边的一栋现代化的写字楼里,记者如约前来采访徐光启第13代后人徐承熙。这位57岁的企业中层管理者看来温文尔雅,他徐徐道出徐氏家族的今昔。 “有人说我不是徐光启的第13代孙,理由是,同是徐光启后代的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都是第15代了。”徐承熙回忆说,几年前参加徐光启学术研讨会时,有一位专家提醒他,他应该是徐光启的第16代孙才对。为此,徐承熙一度很苦恼,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 为了揭开谜底,不久前徐承熙来到上海市博物馆,在6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打开了8大本徐氏家谱,这是徐承熙第一次看到家谱,他足足查了2个多小时。“我的父亲名字都不在上面,我们三房就查到我祖父的名字,他是第11代孙。”徐承熙终于确认了自己的确是徐光启的第13代孙。 徐承熙很想用数码相机把徐氏家谱拍下来,以便把家谱续编下去,不过徐氏家谱太珍贵了,馆方说需要请示。确实,跨越数百年的徐氏家谱蕴涵着太多兴衰荣辱的记忆。 家谱幸免于难 “第一次听说徐光启这个名字时,你有光荣感吗?”记者问。 徐承熙淡淡而答:“没有特别的感觉,就是知道了先祖是这样一位名人。” 徐光启共有一子(徐骥)五孙(尔觉、尔爵、尔斗、尔默、尔路),徐承熙一家是第三房这条线,至于其他各房的后代,因为很少往来,徐承熙所知甚少。如今他是三房的代言人。 徐光启在临终前自称“盖棺之日,囊无余资”。尽管身居相位,位极人臣,然而“室庐仅丈,一榻无帷”,院落仅能供一马转身而已,“冬不炉,夏不扇”,生活极为简朴。崇祯帝很是器重他的品行和贡献,卒后赠少保,谥文定,加赠太保,并赠大片土地于其子孙。徐承熙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教他以“阁老太公”或“文定公”称呼先祖,“当时族亲或朋友来家一叙,无不恭称徐光启为‘徐阁老’或‘徐文定公’。” 1962年徐承熙11岁,逢徐光启4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当时的徐家代言人、他的父亲徐海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世代传承的8大本徐氏家谱捐给了国家。这是具有很高历史及文献价值的文物,当时,此举得到了上海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徐承熙说,如果没有捐献,“文革”期间家谱很可能遭灭顶之灾。如今,这8大本家谱静静地躺在上海市博物馆里,面貌崭新。捐献时残破的痕迹也已被修复,并全部装裱。 包括这8本厚厚的家谱,徐光启留下的大部分财产都交由三房管理,包括徐光启墓地和现在光启公园的这片土地,以及60多张徐光启及家人的画像,还有不少字画和文房四宝等。“好些祖宗的留存,到父亲这一辈还保存完好。”徐承熙回忆道。 在捐献家谱之前,1955年,徐承熙的父亲就决定把徐光启墓捐献给国家,为此家族开会讨论,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徐光启墓和家谱可都是我们徐家的宝贵财产!”但徐承熙的父亲说,这不仅是家族财富,更是属于国家的珍贵文物。他最终说服了族人。 徐承熙的先祖辈一直住在老城厢小南门的桑园街,那里曾是徐光启做农业实验的地方。祖父徐际云在当地是有名的医生,以治疗白喉、伤寒见长,祖母沈秀莲长于家务,持家有道。当时,徐际云在整个家族中辈分最高,并曾赎回他房子孙卖出的部分先祖遗产,所以,包括徐光启墓地、祠堂等族中公产一直是三房为主管理的。 清末民初战祸不断,社会动荡,维持祖业谈何容易。上世纪30年代,徐际云夫妇筹款在桑园街建造的两条全新的石库门里弄——康瞿东里和康瞿西里在日军袭击中毁于一旦,此后遭遇火灾,财产损失巨大。火海中,徐际云等人尽力抢救,甚至将两岁的孙女忘在屋内,这才保住了徐氏家谱和先祖画像等。徐际云不久病故,徐海林成为一家之主。 尽力保管祖业是徐海林恪守的祖训,曾有人不止一次打过康瞿东里和康瞿西里的主意,尽管此时家道中落,徐海林夫妇依然毫不动心。 1955-1956年间,经过徐海林夫妇和其他亲属的协商,徐光启墓及周围土地、祠堂等祖传公产、文物古迹变为国家财产,另一些土地则作了公私合营。徐海林的考虑是:一来自己保护这些遗产比较困难,因为按照当时人民政府的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祖传的地产必须按章交税,徐海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家境并不宽裕,只能靠变卖家产来筹集税款。此外,作为教师,徐海林一直希望为国家做贡献,他认为将这些家产交给国家托管,不仅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对后人有个交代,而且可以给大家参观,了解历史。 延续家族记忆 “文革”中,徐氏家族留下的“一大箱子地契”,全都被烧。徐承熙指着身旁一个1米多长,约60厘米宽,近1米高的大箱子说:“有这么大,不得了。” 被毁的还不止这一箱地契。家中63幅由明朝宫廷画家所绘的画像,均被“砸毁”、“付之一炬”、“悉数抄走”。徐氏祠堂作为“四旧”,祖先牌位烧了几天几夜,彻底被毁;徐光启墓地遭到严重破坏,成了露天仓库。 徐承熙至今还记得那个存放着63幅画像的房间,其中有徐光启各个年龄段的画像,身着不同样式的官袍,神采飞扬。 动乱结束后,国家出资修缮徐光启墓地,建造了“南丹公园”。1983年,上海市政府、政协、统战部等隆重举行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活动,将“南丹公园”改名为“光启公园”。当时的市领导汪道涵、李国豪及苏步青、叶淑华等在纪念大会上讲话,高度评价了徐光启的学术思想和科学贡献。 如今,徐承熙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均事业有成。当初的四房、五房由于多人信教,相当一部分后裔去了国外或台湾、香港等地。徐氏后裔当教师和医生的比较多。 教育后代时,徐承熙延续了家族传统。他常常不经意地讲述一些家族历史,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志向。今年8月,徐承熙的女儿从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被美国6所高校相中,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她刚越过大洋,开始硕博连读的求学历程。 徐承熙说,先祖徐光启对家族后人有深远影响,他顾全大局,不计得失,但在社会上容易吃亏。徐承熙说,今天我们发现和重视徐光启的价值,最应弘扬的是他的人格力量,“不唯利是图,为官清廉,同时放眼世界,克服狭隘偏见,为国为民不懈求索”。-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