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11:24 外滩画报
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世博会中国馆

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世博会中国馆

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世博会中国馆

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

  “参考的意见很多,光是省、部级领导讨论就不下20 次。争议也很多,比如什么是‘中国红’历来都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开始打算用‘故宫红’,后来觉得太黯淡,又考虑了橘红、紫红等等⋯⋯”何镜堂说。

  为中国馆捕捉“中国味”

  “中国器”胜出之后,何镜堂的合作伙伴、华理建筑设计院副总设计师倪阳分析说,这个方案的成功并不代表它是最好的,但它是最切题的;他们选对了出发点:建筑要表达中国文化,包含中国元素,但要“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

  何镜堂领衔的团队最初总共提交了3 份方案。为了体现中国特色,他决定从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分几个方向:一是中国印象,包括山水画、京剧、颜色和文字等;二是已出土文物,包括冠、鼎等;三是传统建筑规划风格,比如九宫格、斗拱等。最后形成了“中国器”、“中国结”和“江南园林”三种方案。提交上去后,何镜堂才发现,不少同行的方案都包括“中国红”和“中国结”等元素。

  历届世博会的中国馆多以传统文化和建筑形象示人,比如2001 年汉诺威世博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2005 年爱知世博的“中国红”和十二生肖等。

  看了爱知世博中国馆之后,领衔上海世博组委会主任的吴仪评价说:“历史太沉重,现实太单薄。”

  作家余秋雨更是嗤之以鼻,说设计者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找不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真正吸引人的象征图形,找出来的都那么枯燥和简陋; 设计者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把各国观众都幻想成“爱国老华侨”。

  何镜堂也觉得,过去的世博会中国馆基本都是“复古”,缺乏时代精神。他认为,世博中国馆最后的方案中,馆群的两个部分,国家馆和地方馆,一个体现了“天”的感觉,一个则表现了“地”,“中国文化注重内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

  此外,中国馆采用了现代的建构方法和较新材料、技术,比如钢结构的悬挑,最短处也有45 米;四根混凝土方形立柱,每根是18.6 米×18.6 米。设计强调开放性和公共性,国家馆的屋顶为138 米×138 米,将来可用作观景台,3 米高的地方馆屋顶有3 万多平方米,布置了许多景观式植物,将来可用作城市花园。

  参与评审的中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郭明卓指出:国家馆如何表现“中国味”是大家最注意的问题,建筑师都会想到这点,难就难在如何在形体或精神上表达出中国文化的韵味。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很推崇“中国器”,认为它让人联想起城市经络路网、传统构件斗拱以及青铜鼎,文化内涵丰富,简洁的造型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设计师回应网上激烈争议

  不过,老一辈建筑师看好的“东方之冠”却未能打动很多年轻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著名建筑论坛ABBS 上一片哗然,出现不少批评声音。

  早在去年7月4 日,上海世博局公布的第一轮8 个入围方案均来 自国内几大建筑设计院,且设计细节均没有进行公示,此事最先引起争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