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昨天上午,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147户农户组成的“北京百合兴盛土地专业合作社”从平谷工商分局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成为北京第一家土地专业合作社,尝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社农民以土地收益权入股,自愿将总共承包的120亩土地交给合作社集中使用,农民则成为股东享受保底分红。
决策须半数以上社员同意
昨天,平谷区农委主任吴连江将这种土地合作社形象地称为“土地银行”:农民自愿把土地共同存储到合作社里,合作社负责经营这些土地,农民获取相应的收益分红,土地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
该合作社由社长、5个理事、3个监事共同组成理事会,理事会负责对外洽谈生意,但决策权归全体社员,实行民主决策。任何事务的决定,都要有半数以上社员通过。
监事负责监督合作社理事会的活动,合作社的各种经费开支、租金收益情况等账目情况都会定期公布。
每年每亩地550元保底
合作社由147户农户组成,吸收农民成员465人,出资总额为4.65万元,法人是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学永。
王学永告诉记者,在组成合作社之初,共有153户,本着自愿的原则,最后147户农民入社,合作社每年按每亩土地550元标准发放保底金,收益好时农户再按股份多少来分红。
●背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链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据北京市工商局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136家。
■ 说法
农委:合作社解决土地规模问题
平谷区农委主任吴连江表示,以往的一些土地流转多是小而散的形式,土地没有达到规模长期有效利用,农民的民主决策也没有体现,收益也不高,而土地合作社形式,解决了土地规模的问题,土地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同时农民也可以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当家做主,这块地究竟种什么好,要租给谁,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农民单个办不了的事情,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就能办起来。”
北京市农委同时表示,政府鼓励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合作社的出现。
工商:考虑全市推广土地合作社
北京市工商局指出,一般合作社是以货币或实物出资,而这个合作社主要出资方式是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但土地所有制关系、土地用途都不会因此改变,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这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这种以土地收益权作为出资方式的土地合作社模式将考虑在全市推广,工商局正在起草相关意见文件,明年1月左右有望出台。
专家:警惕被钻空子搞非农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檀学文博士表示,通过土地合作社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在其他地区也有过先例,作为一种土地流转的探索应给予肯定。但外地曾出现一些农村经济组织打着发展农业产业的旗号,钻空子打擦边球,在农民土地上干起了非农产业,建房子搞休闲产业,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因此发展土地合作社也要提防这种现象,在吸引外来企业的时候,一个必须坚守的原则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建立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
■ 追访 贫瘠土地上 搭起63个大棚
合作社的120亩土地位于洙水村村西头,王学永说,这里算是村里最差、最贫瘠的地,以前农民有的在这里种玉米,有的甚至荒废,收益非常低。而如今记者看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搭起了63个大棚,只差铺设薄膜、引水设施就完工了。
“从9月底开始酝酿,经过市工商局、农委等部门前前后后两个多月的调研、实地考察,合作社最终得以获得正式身份”。
王学永计划,用集中起来的土地发展大棚经济,如种植蘑菇、百合等,而大棚又享受国家政策每个4万元的农业补贴。“现在大棚几乎快订完了”,多数都是本村村民租来准备经营,也可以租给别的公司搞种植农业,这样农民既可以收取租金,又可以分红。
■ 算账 过去最多收500元 今后最少拿605元
村民王代忠家里现有3亩多口粮地,用来种植桃树。另有1.1亩承包地,此次都拿出来入社了,据他介绍,以前在承包地上种玉米,收成好时每年最多收入500多元,收成不好时就只有200多元收入。入社后,不用投入劳动力,他每年也可以拿到605元的保底收入,收益分红还另算。(本报记者 廖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