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3日17:53 综合

  首都高校外迁真的好吗?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首都高校外迁的总体规划正在研究,相应的规划会配合北京产业转移和人口疏解。

  其实首都高校外迁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三次高校外迁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或仍深刻影响着当今的高校布局,或给新时期的高校外迁留下经验教训。

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一、 北大清华南开抗战时南迁组建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没有大楼,只有陋室,但却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师资,在短暂的历史中,西南联大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1949年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科学院院士154人,其中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等4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等成为国家领导人。

  无数文章总结过,西南联大取得的成就归因于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活跃,科学、民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二、文革时期十三所京校外迁

  1969年10月,中央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等地,史称“京校外迁”。

  这次高校外迁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全国的高校布局,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两地办学的格局,中科大则永久留在了安徽合肥。部分高校即使在文革后成功在北京复校,则也遭受了惨重损失,北京林业大学辗转云南多地在北京复校后,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批散失、损坏,人才严重流失,校园面积也大幅缩水。今日若去北林大校园,你会发现这所高校校园呈现奇怪的“凹”型布局,中间缺失的校园面积已被其他单位永久占用。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东方大学城图书馆

  三、东方大学城—大学城失败的典型样本

  1999年10月,东方大学城正式奠基。时隔一年,在2300亩土地上,57万平方米建筑拔地而起,次年9月,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二十五中学等北京院校首批入驻。非典之后曝出的财务黑洞及用地问题,成为压倒东方大学城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如今东方大学城只剩7所院校,当初“10万学子,20万人口,牛津模式职教新城的宏伟愿景”并未达成。

  有媒体报道称,如今的大学城被房地产围城,老师宿舍变别墅。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直指上世纪末所建的廊坊大学城并不成功,“大学外迁,不像把一棵树刨起来栽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简单。”

  高校外迁四问

  历史上的三次京校外迁每次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但其留下的历史教训也无不对今日多有裨益。有人会问,高校外迁对平衡教育资源不是很好吗,欧美高校不也是很多在小城市以至于小镇上吗?

  1、外迁让教师很累学生很辛苦?

  “尊师重教”不是口号,首先应表现在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最大便利,北京的条件无需多说,当前北京高校外迁的最大难题也是教职人员不愿意去外地。假设强制搬迁,为了子女的未来,教师们多也会安家在京,徒增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现实的案例就是部分北京高校在郊区建设了分校区,高校教师每日乘坐班车去郊区上课,下课即走,学生在课外难觅老师。中青报在一篇报道中就提到,重庆大学城一位教授就称不住在大学城里的老师,一下课就得赶路,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同城尚且如此,异地又何堪?

  同样,学术研究是一个需要交流思想的活动,老师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才能激出智慧的火花,就算互联网已经消弭了空间距离,但是这怎么比得了“北大教授抬腿就去找隔壁清华教授商榷商榷呢?”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2、考生会报考“河北北京大学”吗?

  固然北京大学不大可能会搬到河北,但是其他高校外迁将会导致生源大受影响。每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时,很多学生对学校高度认可之余,却对合肥这个地方犹豫。参考所有两地办学的高校招生分数也不难发现,在京高校分数线也远高于外地高校。对于地域选择,考生是会用脚投票的。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高质量的生源,不知外迁到河北的高校如果再吸引到高质量的生源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中国石油大学部分院系从山东东营迁移至青岛黄岛。

  3、教育规律能违背吗?

  “人往高处走”,高校同人一样,也是向往更优越条件的地区。北外党委书记就认为,智力生产也有规律的,智力生产处在分散状态以后不会产生效益,恰恰是相对集中以后在这个平台上更产生它的碰撞效益,智力也是需要碰撞的,视野得相互拓展才能开阔,这需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激励。

  2011年经济观察报一篇报道就曾提到,近年来,中国高校继合并潮、分校潮之后,开始出现搬迁潮。记者分析原因,大学从地级市搬迁到中心城市的动因主要有:一是摆脱人才流失的困境;二是缓解学校发展资金的压力;三是解决招生难题。综合来看最根本原因还是教育和科研有自身的规律,违背规律的搬迁终不得长久。新浪网上就有网友留言,“没有区位优势,分出去也是没落。强行平均没有好下场。看看经济学的书吧,不要异想天开了,多读书,慎言”。

  4、核心功能没教育就得搬迁高校?

  有市政协委员称首都核心功能中没有教育,因此需要疏解。这就是极大的误解,首都核心功能没有教育,但是首都核心功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哪一项不需要教育和人才来支撑呢?

  即使部分高校外迁至河北,学生毕业能去哪呢,无非还是回流到北京,因为北京才有他们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强行平衡下导致的只能是资源的浪费和无谓的消耗,到时谁又能体会外地毕业生来北京找工作的艰辛呢?

  综合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华夏时报、经济观察报、新浪财经等媒体报道。

编辑:SN064

相关阅读

谁是外滩最委屈的人

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有点无辜?——是啊,他们又不是外滩上的那群人“选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要为那些人负责呢?

媒体札记:深圳,晚报

如果没有这一波回应,也许,过完明天这事就真正淡去了,但是,可能深圳晚报咽不下这口气,明明自己被冤枉了,为什么要负重前行?也好,能说清楚的,该说清楚的,一并拿出在舆论场上晾晒晾晒吧。

习近平与云南的六年之约

六年之前,习大大说,云南,我们约。六年之后,习近平新年首次离京便赴“彩云之南”。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但探访的脚步、关切的目光、期许的话语未变。

你无法说服骂赵雅芝的网喷

只要是赞许政府、表达爱国、支持官方的声音,无论是谁在表达,无论是基于理性还是出于本能情感,都会被贴上脑残的标签,似乎越骂越代表着正义。赵雅芝挨骂就发生在这种网络背景下,一个艺人本能的爱国表达在这种极端语境中被当成了一次站队。

  • 陈赫回应隐瞒离婚:我错了
  • 中国不再为俄吞并克里米亚背书
  • 北魏杨氏为何能出几十位公卿
  • 沈睿:余秀华这个人和她的诗
  • 北京国际电影节神级片单曝光
  • 毛利:想整容老公死活不同意咋办
  • 俄风荡漾的边境城市满洲里(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