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巴山秀才”原型 百年宗祠将重现光彩
□董雨晴 本报记者 吴晓铃
魏明伦的川剧《巴山秀才》,如今已是戏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鲜为人知的是,剧中秀才为民请命的背景,是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发生在东乡县(现宣汉县)的“东乡血案”。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当年带领乡民泣诉血案惨状、并毅然奏疏朝廷的翰林吴钲,其位于巴中市平昌县白衣古镇的宗祠等古建筑群,即将展开修复。未来,这位名震一方的“巴山秀才”,将借助白衣古镇的整体打造,为更多人熟悉。
“秀才”一族“门高王榭”
平昌县白衣古镇,悠悠巴河绕镇而过。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衣古镇古建筑群为依托,小镇在近年相继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木板房、石板路、牌坊、老井……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
省考古院古建石窟保护研究所所长姚军透露,白衣古镇能够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除了其始建于秦汉时期、是古柳州遗址之外,更在于清代时期,曾取样皇宫,动用通、巴两河13年河道税银并募集银两10万,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历时10年建成了规模宏大、气象非凡的六庙三宫和庞大的吴氏宅邸、家祠等建筑。雄伟的孝节牌坊与魁星点斗浑然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而吴氏一脉,当年在朝为官者多达40余人。
白衣镇文广站站长熊建安介绍,吴家世不过三代,竟出翰林2人,进士4人,举人8人,拔贡7人,另有监、增、廪生30余人,其中最为知名的是翰林吴钲。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东乡血案”发生,吴钲愤然亲领东乡县民袁廷蛟,向朝廷内阁中书肖宗禹等47名川籍官员泣诉血案,并奏疏朝廷揭露罪行,且提出了惩治办法。为以后的“东乡血案”昭雪,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另一位进士吴德潚,曾官任知县,是维新运动的中坚人物,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甚密,并与孙中山、张之洞、翁同龢等也有交往。
熊建安称,正是吴氏一族人才辈出,才屡获朝廷赏赐。在白衣古镇,朝廷曾先后敕建了6座节孝牌坊。四川总督丁宝桢也专门赞吴氏一族“门高王榭”。
宗祠将修旧如旧
记者看到,吴氏宗祠后来被征用作为粮站,现在外墙格局尚存,气派依然。在作为粮站库房的厢房处,可以看到精致的雕梁画栋,以及“忠孝廉洁”石碑、“第一山”木匾等。古镇街道上,仅存下额坊的一座节孝牌坊,仍能看出昔日的气派。石坊上的文字雕刻,介绍了牌坊修建的缘由,而石柱上还保存了各种构图精致的花鸟图案。
平昌县文管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吴氏府邸三大府第并列——南进士第、中大夫第、北太史第,每座府第曾为三重堂四合院建筑,檐下回廊相通,屋脊龙座,四周片砖围墙,墙檐垛上镂花大门处浮雕“进士第”、“大夫第”、“布政使第”的衔称,府前有一对高大华表和上、下马石。
姚军介绍,2012年,吴钲宗祠、节孝牌坊等6处文物点,便成功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这片文物点除了吴钲宗祠保存相对完整外,吴家永延乾钱庄也格局尚存;一口500多年的古井,到现在仍在供当地百姓用水。省考古院的古建人员详细测量了其中4处文物点的相关数据,按文物修复的原则设计了修复方案,并且已经通过省文物局批复。
遗憾的是,被纳入省保单位的文物点紫云宫与文昌宫,当年曾以建筑之庄严富丽而闻名西南,如今虽能从史料上一窥当日盛况,但现存的两面墙和厢房,不能作为殿宇修复的依据,文保人员迄今仍未能测得其建筑的准确数据。姚军说,工作人员还将继续开展调查工作,这片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殿宇也许将再现其辉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