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边陲之地到繁华之都 2万张照片记录珠海变迁

从边陲之地到繁华之都 2万张照片记录珠海变迁
2018年06月05日 02:00 时代周报
原标题:从边陲之地到繁华之都 2万张照片记录珠海变迁

[摘要] “这些照片没有大人物,也不是重大活动的精彩瞬间,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李志均很谦虚。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物和瞬间,凝聚了珠海改革开放40年的精华。

李志均老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讲述拍摄故事。

时代周报记者 潘展虹 发自珠海

出生于中山石岐的李志均,是2015年珠海“城市记忆致敬奖”的获奖者。这位年届八旬的老人,已经在珠海生活了近60年,“变化太大了,我庆幸能亲眼见证这个好时代”。

1954年,年仅20岁的李志均从香港回乡支持国家建设,随后来到珠海。从那时起,他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脚下这片土地的变化。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横空出世,李志均踏入了自己的摄影黄金期:他拍下了2万多张照片,以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2013年,珠海市博物馆为李志均办了一场以《岁月留痕》为名的老照片摄影展,精选的150张老照片展示了珠海踏上改革开放道路后的喜悦:市民骑车穿梭往来、渔民采蚝满载归来、工人在车间认真劳作、九洲港码头开放投用的热闹场面……

“这些照片没有大人物,也不是重大活动的精彩瞬间,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李志均很谦虚。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物和瞬间,凝聚了珠海改革开放40年的精华。

2000年的九洲港客运码头。

1982年,刚建成的珠海渔女雕塑。

1990年11月28日,珠海市板樟山隧道通车典礼。

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新

2万张照片,生动记录了珠海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进阶过程。

从无到有,指的是珠海引进的第一家也是国内第一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这可是当时珠海的明星企业。”李志均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道。

香洲毛纺厂打破了当时国内不能开办私人企业的限制。据《珠海外商》记载,1978年5月,香港永新公司创始人曹光彪提出,愿意自行出资在国内兴建现代化毛纺厂,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并提供原料加工毛纱,产品包销到澳门和香港。待收回投资后,工厂归国家所有。大胆的想法得到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官方肯定,是年11月,香洲毛纺厂在珠海破土动工。

1979年,珠海建市。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毛纺厂的建设热火朝天。“将来珠海肯定要大变样。”彼时,李志均在珠海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化馆)美工组工作。他借来相机跑到建筑工地,记录下了这座工厂的从无到有。仅3个月时间,6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建成了。1979年11月,香洲毛纺厂正式投产的消息,登上了几十个国家的报纸。

在香洲毛纺厂的车间里,李志均拍下了当时工人忙碌工作的情景。“我就想让外面的人看看这家企业,看看珠海有多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从此,香洲毛纺厂成了珠海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1984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来珠海的第一站,就是视察香洲毛纺厂。

香洲船厂则是珠海产业从有到新的见证。1958年,珠海筹建香洲船厂。香洲船厂很快发展为珠海规模最大、待遇最好的国有企业。1980–1990年十年间,船厂的工业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税利和职工年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当时很多人都愿意去船厂打工啊。”李志均回忆道。

正是香洲船厂、香洲毛纺厂这样的的明星企业,为珠海成立经济特区赚到了第一桶金。不仅满足了钱袋子,还展示了政府包容、开放的姿态,收获了金口碑。

越来越多的项目选择在珠海落地,珠海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亦在强势领域实现了从有到新。2016年,国内首家研发、制造无人船艇的云洲智能落户珠海,建设中国首个无人船测试基地;创建于 1985年的丽珠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7年后耗资12亿元完成整体搬迁,将旗下的丽珠制药厂打造成为一座智能工厂……

如今,珠海拥有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共培育、引进60个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研制生产上百种智能装备。珠海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47亿元、增长12.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434.17亿元、增长13.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306.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8%,发展动能得以转换提速。

交通:一个港口盘活一座城

开放,是珠海成立经济特区后的发展关键词之一。

地处珠江口的珠海占尽对外交通和海上要道的地理优势,但落后的交通设施让这样的地利无处发挥。“过去从珠海去香港,不是易事。”李志均说,珠海虽临海但无海港,去香港须经过澳门。一来一回,耗费多时。陆路交通也有限,“从珠海到广州要经过四个渡口,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到达。”李志均还因此失去了到广州学习摄影的机会。

对外开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港口建设由此成为珠海基建的重点。1981年8月,珠海启动九洲港建设。沿着海岸线,踏过海滩乱石,李志均通过镜头看到了正在施工的港口码头和联检大楼,“当时我就想,有了新的港口,水上运输便捷了,肯定能增加珠港两地的往来。”

他的希望没有落空。1982年6月,九洲港通航剪彩。这天,九洲港迎来了第一批香港旅客。至此,香港飞翼船在两地通航,每天3班共6个航次,打通了珠海至香港的海上黄金航道,极大缩短了两地往来的时间。当年,九洲港客运量达到4万人次,绝大部分都是港澳和外籍游客。

一个港口盘活了一座城。九洲港通航后,珠海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外资循着码头进入,借助技术、管理、资金等助力珠海发展,李志均镜头下的珠海,渐渐有了时髦都市的味道:农村实现机械化养殖,生产车间从织网布、造农具、做罐头变为陶瓷生产、集成线路板生产,泥泞小道成了柏油路,穿山跨海的隧道、大桥越来越多……

从港口、机场到口岸,从公路、铁路到桥梁,珠海的交通设施被纳入整体谋划。以轨道交通为例,2005年连接广州、佛山、中山、珠海的广珠城际动工建设,历经6年建设实现全线通车。经过多个渡口才到广州成为历史,现在,从珠海到广州最快只需56分钟。“一小时交通圈”便捷了珠三角地区的往来,开通一年半后,月均客流量达到150万人次。

不仅是周边交通得以改善,目前,从珠海始发的跨线列车共有9条(跨省线路为8条),可通达全国47个城市,形成了辐射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和粤东各区域的快速铁路网。2017年,从珠海乘坐高铁和城际轨道出行的人数达1792.87万人次,同比增长32%。

“现在从珠海出发,到哪儿都很方便啦。”李志均一边翻阅当年刊登过自己照片的报刊,一边感慨珠海的交通发展速度。

宜居:一带九湾的浪漫风情

拿相机拍了半辈子照片的李志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向外展示珠海。“我要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珠海,愿意来到珠海发展,愿意建设珠海。”

为了拍摄珠海城貌,李志均曾爬上凤凰山顶。无奈当时乌云密布,他唯有耐着性子期盼乌云散去。四五个小时过去了,李志均饥渴难忍,只有随手摘几片树叶咀嚼止渴。熬过了饥渴,山雨真的来了,李志均慌忙下山。之后,趁着天气晴好,他再次登上凤凰山顶,终于拍下香洲全貌。这些年来,李志均的照片被陆续刊登在《文汇报》《中国日报》《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向外界展示着珠海风貌的改变。

 珠海有了自己的标志物:渔女石雕像。雕像落成不久后,李志均来到了海边。“当时没有马路,只能踩着沙石走到沙滩边。”趁着夕阳,他赶紧对着雕像按了几下快门。数年后,渔女雕像旁陆续有了第一栋带电梯的高层楼房,拱北宾馆热火朝天地建设起来,海滨公园、香炉湾海滨公园等景点陆续建成开放。

近年来,珠海借鉴新加坡等国际宜居城市的经验,从交通体系、水陆融合、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升情侣路海岸,塑造“一带九湾”的总体空间格局,以建成具滨海特色的浪漫风情海岸带。2013–2017年,珠海连续五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去年更成为“全球十佳宜居城市”,与奥地利维也纳、瑞士苏黎世同列一榜。除了在居住环境和市政设施水平两个维度方面得分居全国第一外,珠海还有多个分项指标表现优异,其中每万人餐饮场所指数、人均道路面积领跑全国,表现抢眼。

如今,提升后的情侣路为珠海的“宜居指数”再添一笔。每位首次来珠海的游客都会先到情侣路逛逛,欣赏夕阳感受海风拂面,远眺渔女雕像呼吸新鲜空气。“住在珠海,挺好的。”进入耄耋之年,李志均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相机。他说,余下的人生时光,他要用眼睛来看这座城市的繁盛,用心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珠海正满怀信心再出发,回馈像李志均一样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热爱的普通人。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香洲珠海500px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