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事访问欢迎仪式的变与不变:取消万人欢迎仪式

国事访问欢迎仪式的变与不变:取消万人欢迎仪式
2018年06月07日 22:30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国事访问欢迎仪式的变与不变

  昨天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所谓国事访问,就是国家元首应他国元首邀请进行的访问,接待规格最高。

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热恩别科夫举行欢迎仪式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热恩别科夫举行欢迎仪式

  《新闻联播》的热心观众是不是有这么一种感觉,这场国事访问的欢迎仪式有些不同,但到底是哪里不同又说不太明白。

  这可是国事访问欢迎仪式改革之后的首次启用,调整了包括外宾主车抵达路线并在沿途增加持旗仪仗兵、增加吹奏小号次数、改进仪仗队、改进军乐团队列行进吹奏表演等流程。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给大家一一说道说道。

  变化一:外国元首抵达变换路线

  国事访问欢迎仪式改革之后,外宾主车沿天安门广场西侧路进入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摩托车护卫队护卫主车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东北口。

  在外宾主车抵达沿途还增设了80名手持红旗的仪仗兵旗阵。

  外交部礼宾司介绍,新路线途经天安门广场这一重要地标,可以更充分展现北京的古都魅力和时代气息。持旗仪仗兵则可以使欢迎氛围更加热烈。

  多解释一下,摩托车护卫是多数国家给予到访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政要的一种高级礼遇,也是一项严格安全保卫措施。

  早在1954年6月,我国就在迎送外国元首仪式中增设了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由当时的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大队挑选了4名交通民警,组成了我国第一支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队。

  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在1954年10月,为访华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行开道护卫。

  变化二:主席出场有号角

  改革之前,在外国元首抵达现场时,将有3名号手吹奏迎宾号角。

  改革之后,在我国国家主席(夫妇)出大会堂东门时,新增1名小号手和1名军鼓手演奏仪式号角。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现场仪式感,更加庄严大气。

  变化三:仪仗队首次增加女兵方阵

  这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我国三军仪仗队组建已有60多年,队员一直是清一色的男兵。直到2014年,仪仗队中出现了女兵的身影。

  2014年5月12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来访,三军仪仗队队伍中,英姿飒爽的13名女兵正式亮相。

  此后,仪仗队变成了13名女兵与男兵混合编队的陆、海、空军三个方阵。

  这次国事访问欢迎仪式改革,大幅增加了女兵人数,将陆、海、空军55名女兵单独编成方阵,排在三个男兵方阵之后。解放军仪仗队大队长韩捷介绍,与男兵每个方阵为单一军种不同,女兵方阵中陆、海、空军三个军种各占三分之一,“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女兵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

  这也让仪仗队总人数大幅增加,由此前最大规模时的151人增加到224人。“规模更大,气势更足。”韩捷说,改革之后的仪仗队队形由之前的每列4人、每方阵11列改为了每列6人、每方阵9列。

  除了增加人数、调整队列,仪仗队的动作也有变化。

  改革前,分列式踢腿高度为30厘米,改革后踢腿高度提高到了35厘米。这样一来,分列式踏地声音会更加响亮,气势也更加雄壮。

  此外,仪仗队的旗队为25人,全部为手持红旗,执行队长行简单的持刀礼。改革之后,旗队增至26人,其中中间6人分持中国国旗和来访国国旗,持刀礼动作也更加丰富。

  变化四:吹奏表演队形重新编排

  2014年5月12日,土库曼斯坦总统访华,除了首次增加女兵仪仗队,军乐团也首次增加了行进吹奏表演。

  这次改革,军乐团也做了多处重大调整。

  最明显的是服装变化,从原来红色上衣、白色长裤、金色腰带改为藏蓝色上衣、白色长裤、白色皮鞋、白色腰带和佩章。这样在视觉上会显得更加庄重、沉稳。

  表演人员也进行了调整。改革前,总人数为43人,平均身高174厘米,平均年龄42岁;改革后,总人数增加到61人,平均身高增高至180厘米,平均年龄则降至27岁。

  相应的,表演队形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前的退场方式是继续往南行进走出仪式现场;改革后,乐队在检阅台前方立定结束,目送国家元首步入人民大会堂,表演中也减少了旋转、后退等步法。

  还有咱们非专业人士不太容易发现的变化,乐队指挥动作和《歌唱祖国》乐曲也进行了重新编配。

  解放军军乐团团长张海峰介绍说,乐队指挥减少了抛举指挥杖的动作,新编配的《歌唱祖国》则体现了时代感、仪式感和行进感,还新增了木管乐器、增加了大号的数量,同时重新编排了乐器位置,“由单声道变为立体声”,“确保乐队的演奏层次更丰富、声音更浑厚”。

  “配上重新编排的《歌唱祖国》和新的表演服装,让迎宾仪式更有律动、更富时代感。”张海峰说,“从视觉到听觉,都让人耳目一新,展现出新时代人民军队的蓬勃朝气和崭新风采。”

  多知道点:那些消失和“曾经消失”的欢迎仪式

  1、取消万人欢迎仪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事访问的欢迎仪式是在机场、车站举行的。

  当时,出于所处特殊国际环境的需要,对建交国派来的使节或来访国宾,我们均予以高规格、热情、周到的接待。

  比如1957年4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访,从南苑机场到中南海新华门,有数十万(也有说百万)群众夹道欢迎,接待部门准备了中苏国旗7万面,鲜花2万束,分发给群众欢迎队伍。

  1972年12月,群众欢迎外宾有了新规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组织3000至4000名群众去机场欢迎,在天安门广场组织4万至5万人夹道欢迎,规模比以前大幅减少。如果外宾来访恰好在寒冷的冬天,就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直到1978年9月,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从1980年9月起,欢迎仪式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冬季或遇到雨雪大风天气,则在人民大会堂室内举行。

  2、停止提供专机

  1967年6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及夫人应邀来访。应赞方的要求,中国派出专机,赴巴基斯坦接送卡翁达总统一行。

  这种提供专机的做法,在国际上比较少见,不但花费多还要承担安全责任,比如在70年代,我国去非洲一架专机,至少要花费60-70万元外汇人民币。

  所以,在1978年12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了外交部的报告,停止提供专机。

  此外,还对国宾访华的起数,和在华食宿交通免费招待人数和天数做了限定。

  自1999年2月起,按外交部规定,每年接待外国元首国事访问不超过10起,政府首脑的正式访问不超过6起。

  1999年7月1日,中国规定,在对等基础上招待外国贵宾5天,外国元首级限18人,政府首脑级12人,超出者自费。

  3、恢复鸣礼炮环节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起源于英国,从1730年开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以21响礼炮作为向王室致敬的礼仪。

  在国际上,鸣放21响礼炮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

  1961年起,中国遵照国际惯例,在国宾的欢迎仪式上设立鸣放礼炮环节。1966年,“文革”开始之初,鸣放礼炮被停止。

  自1984年2月起,恢复了为来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鸣放礼炮礼仪。

  礼炮分别为21响、19响,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责任编辑:余鹏飞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