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溯洄从之 在水一方】典礼嘉宾邓铭江院士在河海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溯洄从之 在水一方】典礼嘉宾邓铭江院士在河海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20年09月18日 21:30 河海大学

  原标题:【溯洄从之 在水一方】典礼嘉宾邓铭江院士在河海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来源:河海大学

  典礼嘉宾:河海大学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副主席邓铭江 。

  邓铭江院士,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院士长期坚守西北边疆工程科技一线,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邓院士致力于边疆水利事业38年,集“理论研究、治水实践、工程建管”于一体,是新疆水利行业的技术“总把关”和学术带头人。

  邓院士建立了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解决了沙漠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创建了横坎儿井地下水库新技术,开展大尺度生态调度研究与创新实践,长期致力于西部跨界河流研究与开发建设。对于干旱区科学治水发挥了积极指导作用,在全国水利行业产生了极大影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九月金陵,暑气已收,初秋新凉,正是一年好时节。

  受母校之邀,参加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倍感荣幸。同学们,剑锋磨砺出,梅香苦寒来,你们历经层层选拔,来到这所百年学府继续深造。在此,我谨向各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看到济济一堂的青年才俊选择河海、选择水利事业,作为一个水利人我倍感欣慰,此乃河海之幸!水利之幸!

  今天,我选用诗经中《蒹葭》这首诗的两句作为发言的题目——“溯洄从之,在水一方”,以此鼓励同学们溯流而上,从向远方,追求理想,成就在水一方的美好人生。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河疏湖蓄水利兴,普下利物沐群生”,河海大学作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肇始学府和学术重镇,宗师云集,群星璀璨,来到河海,不由令人心存敬畏,高山仰止。毋庸置疑,在河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岁月,是我人生和事业旅途中最重要的“加油站”,为我攀登学术高峰,架起了一道高高的“云梯”,也为我后来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光流淌,岁月如歌。西康校区阳光静谧的林荫大道,严恺馆里热烈的学术讨论,友谊山上激情的思想碰撞,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它们伴随我逝去的青春,一道定格在记忆深处。

  水利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支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利”,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大禹治水,到秦国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再到隋唐京杭大运河,无不凝聚着古代先贤为顺应自然、改变环境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它们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的兴废与国家的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古就有“善为国者必先治水”之说。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历史上中国的经济就是王朝集权统治下的水利经济。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我国经济学家冀朝鼎先生的“基本经济区”理论。1936年,冀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这篇论文后来被称为中国经济史领域的经典著作。

  论文中他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经济结构,最初是由千百万个村落所组成的,这些村落一般都是为了行政管理与军事行动上的需要而编制形成的,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自给自足能力。由这些村落形成的地区被定义为“基本经济区”,也被看做是历代王朝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

  他认为,发展水利事业或者说建设水利工程,在中国,实质上是国家的一种职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增加农业产量和漕运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各个朝代都把水利当作重要的政治手段和有力的武器,把对基本经济区的控制,看成是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条件。只要控制了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基本经济区”,即可征服乃至统一全中国。

  他列举了历史上的四大“基本经济区”加以佐证:

  ——黄河流域是早期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治黄、引黄和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为“持久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使黄河中下游成为中国最早基本经济区;

  ——秦朝的郑国渠与关中和汉朝的兴起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秦朝灭亡之后,汉朝的创始者刘邦,全靠对关中的控制,才得以最终战胜强有力对手楚国的项羽;

  ——以都江堰为中心的灌溉系统,为川蜀和长江上游基本经济区的繁荣打下了重要基础。三国时期,成都平原成为了蜀汉立国之地,与魏国和吴国相持近五十年之久;

  ——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它竟成了连接北方政治权力所在地与南方新基本经济区的生命线。

  同学们,我之所以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来介绍冀朝鼎先生的观点,就是想让大家能够“跳出水利看水利”,更加充分认识水利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繁衍中的极端重要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与同学们分享我从事水利工作的感悟和心得。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这片中亚的干旱大陆,有水就有绿洲,无水皆为荒漠。我出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个小镇,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绿洲。绿洲的四周都是茫茫戈壁、漫漫黄沙,没有生命,没有色彩,只有无边的荒凉与死寂。但我所成长的地方却是稻麦如浪、五畜兴旺、炊烟袅袅、生命蓬勃,为什么?因为有水,这片生命的绿洲是水带来的,来自于水的力量。“上善若水,水生万物兴”,这是生存环境给予我人生最早、最深刻的启蒙,也是我义无所顾选择水利专业、并矢志不渝投身水利事业,尤其大西北水利事业的信念源泉。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许多次离开新疆的机会,即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也依然没有动摇坚守边疆的信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边疆事业乃国之大计、守土创业乃吾之天职。

  在投身边疆水利事业的38个春秋岁月中,我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情寄山河昆仑月,吹尽黄沙万里雪,苟利边疆苦亦荣,清心一片荡渠间”是我工作和心境的真实写照。“水利兴则新疆兴”,水对于干旱区有多重要,我们的工作和努力就有多重要。

  38年来,我始终工作在工程科技一线,将“理论研究、治水实践、工程建设”贯穿一体,在干旱区水循环调控理论与技术、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跨界河流开发与维权等三个方面,努力创新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技成果。我十分感激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给了我开拓创新的舞台,也非常感激母校精研求真的学术精神给了我科研创新的启迪,让我有幸步入中国工程院至高无上的荣誉殿堂。

  在新疆,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在我刚工作的年代,新疆的水利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也被大家视为趣谈:在野外踏勘时,带的干粮就是馕,携带多日后已干硬得咬不动了,所以吃饭时就把馕扔到水渠上游,人在下游等馕漂下来,捞起泡软的馕,舀起一缸渠水,就是一顿野餐。

  “浩瀚无边西域长,黄沙滚滚漫天扬”的豪迈与艰辛,是屯垦戍边的前辈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疆二代”的共同经历,但当看到万古荒原变为瓜果飘香的田园,内心的快乐与成就感也就最深刻而美妙,由此,也使我完成了从求学的“知之者”,到工作的“善之者”,再到沉醉于水之妙、水之道的“乐之者”这三个人生阶段的成长与蜕变。

  我希望同学们仔细品味这三个阶段:大学的培养教育,使我们成为了一名水利专业的“知之者”;走入工作岗位后,通过实践锻炼,加上自身的努力,使我们成为了一名“善之者”;多年的岗位历练,学识积累,家国情怀,使我们成为了一名“乐之者”。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若水”的人生是“上善”,“水利万物”则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与水为伍,与水相依,是何等的幸事。人的一生要像水一样,百折向前,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像水一样,“厚德载物”“润物无声”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同学们选择了水利,又有幸进入河海,意味着站立在了水利科技教育的潮头。《中庸》有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要学有所成,学有所精,学有所长,就必须潜心问道、笃学敦行,同时要视野高阔、唯实创新、锲而不舍、行稳致远,唯有此,才能真正培育起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凡治水治学者,皆有“术、学、理、道”四个层次。术者,技能技术,达于术者,为下乘;学者,学识学问,理者,法理法规,于术精通而升华为理学,复以理学而指导术之提升,达于学、理者为中乘。道者,人水和谐之道,兴国安邦之志,以道贯穿术、学、理而达人生,探求大道,复贯彻于通透之人生,此乃上乘。

  由此,我将之概括为:治水要学“治河之术”,治水要精“治河之学”,治水要明“治域之理”,治水要守“人水和谐之道”,并以此与各位同学共勉。

  同学们,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大河文明。尼罗河、恒河、黄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就是在对自然界,尤其对水的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一步步走向科学、成熟与文明。

  中国古代先哲们把治水的思想与智慧用之于治国经世之中。大禹“堵”与“疏”辩证的治水思想,都江堰以水治水“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成功范例,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夺目的文化精神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西汉末年的治黄战略家贾让,以“不与水争地”“宽河行洪”为治河决策的基本点,提出了著名的“贾让三策”。明代四次出任总理河道的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理论,成为治河防洪思想的一大转变,在中国和世界治河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些卓见成效的治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治水患、兴水利的历史文化宝库,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

  江山如轮,代递循环;王朝如烟,风流云散。但令人欣慰的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江山灰飞烟灭,但山河屹立永存。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发展相继经历了工程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等四个认识与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水利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完善,是与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观念相适应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统筹考虑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决心。

  如今,现代水利已经进入全视角、多维度、全过程的广义生态水利发展阶段,即:从流域生态系统的全视角、水循环调控-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维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调度的全过程,探索“三生空间”优化布局与“三生用水”合理配置,全面构建“变化环境下的水安全”体系。这些变化为新时代水利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赋予了新时代水利人更艰巨的使命。

  江山代有才人出,留名青史待后人。河海大学校歌中有句歌词,让我铭刻于心,时时以此自勉自励:“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驰;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溯洄从之,在水一方”。以此寄语,期待同学们:心存高远,成就美好。今日杨柳岸,明朝抵达水中央!

  

  最后,祝愿同学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祝福老师们:薪火相传,桃李芬芳!

   祝福母校:弦歌声声,再续华章!

  谢谢大家!

  邓铭江

  2020年9月18日

  图片:孟凯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赵瑾;柏蓉

  

邓铭江河海大学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