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拜登:若真证明中国是对的,美国将承受不起后果

拜登:若真证明中国是对的,美国将承受不起后果
2021年04月08日 19:18 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拜登:若真证明中国是对的,美国将承受不起后果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撰稿 | 记者 周安娜

  当地时间4月7日,美国总统拜登就“美国就业计划”发表讲话,在强烈呼吁商界支持其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的同时发出警告,称若不及时行动,美国将很快在投资(基建)方面落后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

  拜登在一周前提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引发共和党、大型企业以及部分同党人士的反对,他们认为这项方案范围过于庞大,多数内容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定义没有任何关系。

  路透社7日报道称,拜登在当天的讲话中表示,自己无法接受税赋和基础建设的支出毫无改变,他愿意与国会议员们就公司加税进行协商,但美国必须对基建采取大胆行动,这对于美国保持对中国的竞争力十分重要。

  拜登说,“你觉得中国在数字基建、研发方面的投资会拖拖拉拉的吗?我向你们保证,他们没在等。但他们正指望美国民主制度会动作太慢、太受限、太分裂,导致美国赶不上他们。”

  他还补充说,若真的证明中国是对的,美国将承受不起后果。

  拜登基建计划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美国企业税率从21%上调至28%。在表态“愿意协商”后,华府官员与商界预估,双方最终可能同意把企业税加幅限制在25%。

  上周拜登在宣布这项计划时也多次提到中国。他当时就表示,基建计划目标就是要让美国赢得与中国的竞争。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上,美国不应该以中国为参照物。

  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预算问题研究员戴维·迪奇认为,以高铁为例就可看出,美中两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侧重点应该不同。

  作为“火车迷”的拜登在他的基建计划中不仅提出修建新的铁路,还专门拨款800亿美元用于对“美铁”(Amtrak)进行维修和现代化改造。“美铁”随后也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铁路扩张图,以“2035年愿景”回应拜登的计划。

  但迪奇认为,这种做法“没有必要”。他指出,中国人口密度大,城市间距近,所以将高铁作为中国基建投资的重点之一很正常。但美国在铁路交通建设上追赶中国没有意义,因为美国地广人稀,只有不到10%的人口依靠轨道交通出行,90%的人口每天都要使用道路和桥梁,对后者的投资才更符合美国的环境。

  “我们不应该把我们要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相比,因为其他国家发展基础设施是基于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地理环境。”迪奇说。

  迪奇的观点在美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面临质疑。一些人认为,美国在基建问题上只重视短时效益,缺乏长线思维和大局观。

  全球经济独立研究机构佳富龙洲的董事葛艺豪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衡量高铁的价值时,会着眼于对工业效率的提升,这是美国应该学习的。他说:“计算基础设施的成本时应该考虑到它所能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预测收入。”

  康奈尔大学城市规划研究的一名历史学家也对《华尔街日报》提出了美国在推动基建项目时的不足。他说:“我们对直接受到影响的居民过分重视,而没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考量。”

  拜登的基建计划为期八年,不过在它付诸实施之前还要先通过国会的审核、修改,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拜登最初的愿景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施还是个未知数。

  在被问及拜登计划的具体路线时,白宫官员含糊其辞称,该计划的公布是“进程的开始”,计划的全部细节将于晚些时候公布。

  这位官员暗示,拜登政府将寻求通过立法机构的途径,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程序,需要国会共和党人的支持。然而,由于共和党对该投资计划的反对十分强烈,因此该计划中极有可能只有部分条例能够获得国会通过。

  “我们已经开始向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进行广泛的宣传,倾听、征求意见,确保我们的计划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前推进。”白宫方面这样说。

  对于拜登的“推动基建计划与中国竞争”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上周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推出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是美国的内政,我们不予以评论,但是我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恐怕都应该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的福祉。

  华春莹表示,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超越自我,成就彼此,让世界其他国家能够更好地、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责任编辑:张申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