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又一张千万元级别罚单来了,这次领罚者是民生银行。
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山西银保监局近日向民生银行太原分行开出一张1710万元的罚单,剑指该分行理财、贷款业务中存在违规兜底或隐性担保等行为。此外,该分行原行长、副行长等7名相关责任人一同被罚。
券商中国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年内已有4家银行收到千万元级别的大额罚单。在民生银行之前,东亚银行、青农商行、网商银行分别收到1674万元、4410万元、2236.5万元罚单。除贷款业务外,银行的信息收集与管理成为新的监管重点。
又见千万元罚单
3月19日,银保监会网站披露的罚单显示,民生银行太原分行因存在6项违法违规问题,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1710万元。山西银保监局于2022年3月16日作出前述处罚决定。
具体来看,6项违法违规事实主要包括:未经总行授权开展兜底承诺业务、未按照会计原则进行财务核算、公章使用登记簿记载不真实、未按照“穿透”原则计提拨备、发放实际承担风险的委托贷款、在理财业务投资运作过程中提供隐性担保。
与此同时,7名相关负责人一同被罚。其中,民生银行太原分行原行长朱晓鹏被取消5年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民生银行太原分行原副行长罗平被取消3年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此外,刘洋、杨柳被禁止3年从事银行业工作;郑毅、赵根牛、袁志虹分别被警告。
近两年来,民生银行是罚单“大户”。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该行都收到了当年银行业单张罚款金额最高的罚单,而房地产贷款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一直是该行“屡罚屡犯”的“重灾区”。
2020年7月,民生银行因违规为房地产企业缴纳土地出让金提供融资、为“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违规转让不良资产、同业投资他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审查不到位、理财业务风险隔离不充分等违规行为,收到银保监会开出的1.049亿元巨额罚单。
这张罚单也在去年6月民生银行申请发行可转债时,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点问询,要求该行逐一列示整改情况。民生银行彼时表示,针对房地产融资方面的违规行为,该行已加强房地产企业授信管理,制定年度风险政策, 将房地产放款中落实授信条件和要求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针对理财业务问题,已对理财产品间资产交易参考市场估值以公允价格进行,对问题资产及有可能出现风险的资产进行专户管理等。
但2021年7月,民生银行再次收到一张高达1.145亿元的巨额罚单,并成为去年收到罚单总金额最高的银行。银保监会公告显示,民生银行的同业、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存在31项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包括:前期检查发现的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整改不到位,甚至屡查屡犯;风险隔离不到位,理财产品之间、理财产品与自营业务之间的不当交易仍时有发生;资金投向不合规,为房地产市场或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的情形依然存在等。
对于这张罚单,民生银行彼时回应称,银保监会处罚相关事项源自2019年银保监会对民生银行此前年度的业务专项检查,目前该行已按照检查意见落实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
深陷淖泥中
据了解,此前民生银行内部组织架构较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过于追求短期利益的组织文化。这也成为近一年多来,民生银行内部改革的重点之一。
去年股东大会上,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曾表示,该行正在改变对分行的业绩考核方式,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在过去只考核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指标增长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长期因素的考核,一是客户基础,获客量、成长性如何,二是核心存款,它不是一种高成本的存款,而是一般性存款,我们认为这种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郑万春说。
过去一年,民生银行业绩滑坡造成该行股价步入2015年以来的至暗时刻。截至3月18日,民生银行A股股价报收3.73元/股,市净率0.34,在42家A股上市银行垫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民生银行业绩下滑是新一届领导层“挤干泡沫”、消化历史包袱的长期利好之举,但这一番“刮骨疗伤”的疗效几何,还没有得到财务数据的验证。去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净利润降幅虽然不断收窄,但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基础,该行始终未能实现正增长。
民生银行2021年三季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54.87亿元,同比减少4.93%;实现营业收入1306.35亿元,同比减少8.85%。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资产负债表出现一定程度的“缩表”倾向。截至去年9月末,该行资产总额7.02万亿元,较2021年6月末减少0.71%,较2020年末增加0.94%;负债总额6.42万亿,较2021年6月末减少0.93%,较2020年末增加0.54%。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去年9月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722.20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21.71亿元;不良贷款率1.79%,较2020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6.43%,比2020年末上升7.0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62%,比2020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此外,民生银行股东问题也令市场高度关注。3月17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因与前海人寿保险的债券交易纠纷,该行股东泛海集团持有的近18亿股A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占该行总股本的4.11%,占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该行股份比例为70.46%。
尽管民生银行方面表示,此次“泛海系”持有的股份被冻结不会导致该行第一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发生变更,不会对该行日常经营管理、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影响。但“泛海系”迟迟难以解决债务问题,而其在民生银行仍保持着高达216亿元的关联授信。
监管高压延续
今年以来,金融监管延续高压态势。券商中国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在民生银行之前,年内已有至少3家银行领超千万元的大额罚单,其中2张来自央行,1张来自银保监会。
开年收到首张千万级罚单的是一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中国)。据人民银行上海分行1月10日披露,东亚银行(中国)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被罚款1674万元,并责令限期改正。
随后不久,青农商行于1月26日被青岛银保监局处以罚款4410万元。主要是因为: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投资业务投后风险管控不到位、员工行为管控不力、贷款转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数据治理有效性缺失、流动性资金贷款被挪用、房地产贷款管理严重不审慎、信用卡透支资金流入非消费领域等。
1月29日,网商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管理相关规定、违反征信管理相关规定等多项原因收下央行开出的2236.5万元大额罚单,同时,网商银行产品创新部、合规部等部门的9名高管作为直接责任人,合计被罚49万元。
“罚单的金额和违规事由是监管部门关注重点的直接体现。”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从今年的巨额罚单可以看出,除了信贷流向管控这个常规的事项外,对信用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已成为新的监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