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侠客岛
最近,岛妹接连参加几位前辈的荣休仪式,大家深情话别,依依不舍。回家跟父母一聊,才意识到爸妈过两年也该退了。
不少企事业单位正迎来新一波“退休潮”。上世纪60年代初“婴儿潮”中出生的一批老同志,正密集走向退休临界点,准备开启人生的“下半场”。
网上的讨论也挺火:“今后几年,身边的老同事要退一大批”“‘60后’群体陆续进入退休生活”“史上最大‘退休潮’将至”……这些话题,老中青三代都很关注。随着中国人口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退休潮”会不会带来明显的社会压力?
(图源:网络)
一
“退休潮”的说法咋来的?
要计算退休人口规模,出生人口数量是重要参考指标。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出生率和总人口推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3波人口出生高峰——
第一波是1950-1958年,其间有6个年份出生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第二波是1962-1975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2000万,1963年的峰值更是接近3000万;第三波是1981-1997年,每年出生人口均超2000万。
“按60岁的退休年龄往回推,今年对应的是1962年,也就是第二个出生高峰的起始年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说。按出生人口数简单推算,全国迈入60岁的人口数,去年不到1200万,今年超过2400万,明年接近3000万,这么一对比,“退休潮”就更明显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年就有这么多人同时退出工作岗位。目前中国执行的退休年龄标准,主要是男干部及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换言之,5年前或更早之前,相当一部分1962年左右出生的女性已经退休。此外,还有近5亿农村人口没有严格的退休制度。但60岁人群规模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图源:网络)
二
退休人口增加意味着“干活的人少了”,养老金还能不能撑得住?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也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年来,全国基本养老金持续上涨。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基本养老金仍然上调了4%。人社部也多次给出定心丸,“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没问题”。
那么劳动力呢?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解读,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仍较充沛;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依然“年富力强”。这是我们应对此轮“退休潮”挑战的基础。
另外,尽管退休人群规模在扩大,一些积极因素也不能忽视。比如,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迈过78岁门槛,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又占一多半。他们大多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受教育水平相比以往都有较大提升,有知识、经验、技能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有潜力。
又如,随着机械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不全是过去的“体力活”,就业对年龄的包容性更强;退休人群收入水平提高,老年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扩大,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图源:网络)
三
其实,老龄化不可怕,不适应才会出问题。与其担忧、纠结老龄化现象,不如扎实做好应对准备。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划线到2050年,“十四五”规划则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延迟退休等相关政策已出台或正在谋划中。
以大家关心的养老金为例,过去10年间,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2.5亿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确立。划拨国资充实社保基金、中央调剂金制度、全国统筹等举措也陆续实施。
8月25日,人社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亓涛表示,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收入4.4万亿元,支出4.1万亿元,当期收支总体平衡,略有结余;今年以来基金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上半年还调拨资金1240亿元,用于困难省份的养老金发放。中央划转1.68万亿元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后,社保基金还有超过2.6万亿元的战略储备。
中国多年发展积累的制度和物质储备,是我们迎接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的底气。中国将经历“边富边强边老”的进程,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正向因素。
文/欧阳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