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拨云见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17:50  国际先驱导报

  【1989年5月】

  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拨云见日

  本报记者 于冬 发自北京

  那一次握手长达1分30秒,以此作为对“相互仇视”的告别

  “国宾来访,铺红地毯欢迎已经成为国际上很流行的礼仪。可是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的正式访问,戈氏却没有享受到红地毯的待遇。”时隔20年,时任外交部礼宾司主管处负责人的马保奉仍深感遗憾。

  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手握在了一起。交恶20余年后,中苏相逢一笑泯恩仇。

  迎宾式没有红地毯

  “尽管21响礼炮轰鸣惊心动魄,国歌演奏雄壮有力,仪仗队员个个精神饱满,但缺少了醒目的红地毯,欢迎仪式显得有点逊色。”戈尔巴乔夫那次非同寻常的访问,恰巧碰上了天安门广场的政治风波。因此,中央临时决定:把欢迎仪式地点由原定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改到老首都机场举行。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机场没有储备红地毯,而又无法从人民大会堂运出。“一来是地毯那么大那么重,搬动运输困难,再说,天安门广场上聚集那么多人,要想搬出红地毯也是不可能的。”马保奉介绍说,从1980年9月1日起,中国实行礼宾改革,把国宾欢迎仪式由机场(车站),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当时,还特制了欢迎国宾用的红地毯,都存放在了大会堂的地下室。

  无奈之下,只能一切从简。于是,全世界通过电视看到了那罕见的一幕——不铺红地毯的国宾欢迎仪式。

  1989年5月15日中午12时整,戈尔巴乔夫的专机准时降落在老首都机场(专机机场)。戈尔巴乔夫走下飞机时,只有舷梯上延伸下来的长约3米的红地毯。欢迎仪式就在停机坪的水泥地上举行。国家主席杨尚昆陪同戈氏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也自始至终走在水泥地上。

  “只握手,不拥抱”

  1989年5月1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厅内悬挂着中苏两国国旗,古铜色茶几上摆放的一束束鲜花给庄严的气氛带来了几分温馨与热烈的色彩。厅内100余名中外记者翘首以待,厅外1200多名记者忐忑不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即将举行历史性的会见,这是30年来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第一次晤面。

  中苏关系非比寻常,两国既有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的同盟关系,也遗留着沙俄时代留下的领土纷争以及赫鲁晓夫时代的意见分歧,多年来就像厚重的浓云迷雾成为两国关系的层峦叠嶂,拨不开,驱不散。

  “是冷目相向,还是热情拥抱?是纠缠旧账,还是重归旧好?”场内外的等待的记者不禁想像起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面时的情景。

  10时零5分,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出现在东大厅门口。作为东道主的邓小平身着整洁、朴素的深灰色中山装,迈着稳健的步子,微笑着走上前问候:“怎么样,过得愉快吗?”戈尔巴乔夫则精神焕发地笑道:“在北京一切都好。”

  邓小平握住戈尔巴乔夫的手说:“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中苏关系能够得到改善。我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

  戈尔巴乔夫笑容满面地点头回应,那一握长达1分30秒——这一幕早有安排。之前,邓小平在具体礼宾安排上明确指出,“在接待戈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等安排上不要太热,要适度,只握手,不拥抱”。

  筹备七年的会面

  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中苏两国领导人和外交人员却准备了七年之久。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对此分析认为,由于当时苏联入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的争夺日趋紧张,苏联已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实行战略调整,而缓解对华关系正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尤其“中美八·一七公报”的签署更刺激了苏联的冷战神经。

  1985年3月,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机,中苏两国外交也展开了一场友好的“攻防战”。

  次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远东重镇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宣布从蒙古撤走部分军队后,阐述了苏联的亚洲政策。“苏联准备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上同中国最认真地讨论关于创造睦邻气氛的补充措施问题。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我们隔开的边界,变成和平与友好的地带。”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演讲,邓小平作出了独特的回应。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在谈及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时,邓小平表示,“我们对他的新的带有积极性的东西表示谨慎的欢迎。要越南从柬埔寨全部撤军,对这个问题,苏联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因为如果苏联不帮助越南,越南一天仗都打不了。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一直回避这个问题。所以我说,苏联在消除中苏关系三大障碍上迈的步子并不大。而且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后不久,苏联外交部官员也讲了一篇话,调子同戈尔巴乔夫的不一样,这说明苏联内部对中国的政策怎样还要观察。”

  9月7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这一重大新闻传遍了全世界。经过中苏双方七年多的不懈努力,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终于见面了。

  从此告别对立

  在1989年5月16日的那场中苏会谈上,邓小平以中苏最敏感问题为开场白,客观冷静地批评了过去“中苏论战”中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为会谈定下了实事求是的基调。邓小平还郑重地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中国在列强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他毫不客气地历数沙俄时代及斯大林时期侵害中国权益的历史事实,“从鸦片战争起,列强侵略中国得利最大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

  邓小平谈的第二个问题是近30年苏联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加强军事设施,不断增加导弹,包括派军到蒙古,总数达到100万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此,比邓小平小27岁的戈尔巴乔夫只能神情专注地听着,“我的年龄比你小,那场争论我们不想对此作出评价,而是指望你来作出评价,我同意你的基本想法。对于不太遥远的往事,我们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

  自此,中苏关系拨云见日,实现了正常化。

  那时候·美国声音

  各国电视网积极准备报道中苏高层会晤

  (美国合众国际社1989年5月16日)

  丹·拉瑟本周将从中国末代皇帝内宫的书房里进行广播。伯纳德·肖将在一个环境优雅的公园里布置的一间有高技术设备的电视广播室进行工作。美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早安,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将变成《晚安,中国》节目。

  这在电视领域将是个重大的时刻,美国电视网正在准备苏联主席戈尔巴乔夫15日抵达北京同中国进行自1959年以来的首次首脑会谈。历史在发展中,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画面也在发展中。

  富有魅力的戈尔巴乔夫将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握手言欢,从而结束两个共产党大国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敌对。

  美国4家广播网都派出了大名鼎鼎的记者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作了最大的努力,配备了60名工作人员,架设了它自己的卫星转播截抛物面天线,以广播它晚上的新闻和早上广播的专门节目。技术人员不得不把发电机带进紫禁城以保证电力供应。美国广播公司也准备了一个“随时待命”的班子,主要报道这次首脑会议和中国的消息。

  那时候·香港评论

  化戾气为生意 经致祥和大家发财

  (香港《信报》1989年5月16日)

  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忧惧,除了经济理由,亦因在政治上,中美和美苏都有共同利益。美国对苏联在亚洲太平洋区的军事扩张,如芒在背,这种感觉,中国只会更强烈,因此,美国在日本、南韩和菲律宾遍设军事基地,以阻遏苏联“南进”,对中国同样有利。在这种互相牵制的情形下,中苏不可能再恢复五十年代初期密切结盟的关系,是彰彰明甚的;中苏的修好,充其量只会像一般有邦交国家,在彼此有利条件下进行商业交往文化交流,这种发展趋势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利无害。

  苏联为求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不惜无条件答应中国的三项要求,可见戈尔巴乔夫的经贸政策,已从传统的东欧路线,改为以亚太区为重心,而开拓亚太贸易,与中国恢复友好,是为先决条件;苏联这种经贸动向显然是正确的,因为亚太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繁荣之所系。这种发展趋势,应该额手称庆。看来港商与苏联及其卫星国展开全面商贸,随着中苏关系的正常化,相信短期内即可实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中国外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