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失败的立宪,以及新的政治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13:16  三联生活周刊
陈其美 陈其美

冯国璋 冯国璋

黄兴 黄兴

黎元洪 黎元洪

  湖北新军起义发难,总督逃亡,然后,辛亥革命成功。历史果真如此简明?当然不是。武昌起义,史称“首义”,即“率先举义”,它的结果得等到4个月后清帝逊位,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才宣告成功。

  这是一个既推翻旧王朝,又建立新的国家制度的时刻。所谓“民主政治”的肇始,即在这一时刻。细究这一历史时期,其方法论当是厘清各种政治力量,并研究他们的运作与互动。舍此,无可理解庞大的王朝何以顷刻间颠覆,也无法明白“民主政治”之艰难。

  回到武昌首义的那个历史现场,真问题便是:谁能帮助革命军稳定战争状况下的社会格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力量?

  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回到清末“立宪”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立宪派。

  一般史论,1904年的日俄战争,是促使清朝取“立宪”制度的关键。梁启超论日本之胜“君主立宪为救国强国特效药”,此论迅速而广泛流行。但是,如慈禧般强人,放权,在她的人生里,何曾有过?所以,她为什么会决定放权“立宪”,当是疑问。历史学家郭廷以的解释极具洞见:“迫使清内外当局不得不走向立宪法道路的最大原因,为不断增高的排满空气。满、汉的不睦,至维新运动而愈彰著。主张维新的尽为汉人,反对的多为旗人。政变后遭诛戮惩处的全为汉人,以满排汉之说,一时极盛。”由此而观,“立宪”选择,其动机实为缓和民族矛盾。此际,民族矛盾已臻极点,“立宪”制度不过为缓和与补救而已。循此而言,真正有洞见者实为能窥破民族矛盾的慈禧。可惜,爱新觉罗氏后人不肖,最后不仅未能缓和,反而激化民族矛盾,并断送大清江山。

  1908年,慈禧辞世。有罕见控制力的控制者消失了。在离世前,慈禧的清廷发布了“宪法大纲”,并规定在宪法生效以前有9年预备期。时间,还来得及吗?

  慈禧离世并没有中止“立宪”运动的运行。1909年开始选举“咨议局”,次年选举“资政院”——“在正式议会尚未成立之前,以咨议局及资政院作为人民练习议政的场所,是一种临时议会的性质。”若取“民主政治”来观察现代化的中国演进,这是重要环节,毕竟,票选议员的经验,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简而言之,这次选举是一种复选方式,即先由选民选出若干候选人,再由候选人互选而产生定额议员。比如,陕西的议员定额为66人,初选时选出10倍于此数的候选人660人,再由这660人互选出66名议员。当然,初选,也有省份定5倍于定额候选人的。这是各省咨议局的选举。而资政院200人的选举,则一半由咨议局选出,这是民选;另一半由皇帝指派,这算钦选。如今,更为认真记录的材料已经泯然。历史学家张朋园,查访各地方志,搜索集纳,统计这一选举:如果用人口总数来与之比较,便发现当年享有选举权利者之百分比为0.39%,也即1000人中仅有4人获有选举权,出人意料地低。

  即使如此,这一过程也在清朝内部产生了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后来,泛称的“立宪派”,即由此次选举而生成。按张朋园著作的注释所统计:清亡之前,士绅阶级一直存在。当时中国上层及下层士绅总数,约为145万人。政府机构中诸种官职及头衔所能容纳者,不过15万人,闲置无职位者,多至130万人。因为咨议局与资政院的成立,传统功名之外,“议员”,新的政治之途,似乎为中国传统士绅开辟了新的政治空间。由士绅演化而来的这一政治集团,显然是中国政治的基础性力量,而且带有“地方性”特征。

  观察政治之演变,若无政治集团之概念,从何谈起呢?

  新的政治集团一旦形成,利益诉求,无可阻挡。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在立宪的倡导者张謇(此时为江苏咨议局议长)的策动之下,进行了3次要求速开国会,并迅速组织责任内阁的请愿运动。请愿的结果,朝廷下诏,将立宪筹备期由9年缩短到6年……这一决议,未使立宪派满意,他们谋求第四次请愿。这次清廷极其严厉,将新来的东三省代表“解回原籍,并命各督抚开导弹压,如有违抗,查拿严办”,还将天津的温世霖发配新疆。

  体制内的进步,空间近无。《近代中国史纲》述论:“请愿不成,立宪派已无可再忍。高压政策,有如火上加油,密议相机反抗,遇有可以发难之事,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中国基础性的政治力量,已经背弃清朝。这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稍后,清廷宣布责任内阁人选,史称“皇族内阁”。当年为缓和民族矛盾的“立宪”选择,结果控制者的消失,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清朝倾覆,无可逆转。辛亥革命后,取“共和”制度,“立宪”自然烟消云散,但这支政治力量却未消失。

  同盟会,以及革命派的力量

  传统中国的现代政治路向,重回历史现场,实则有两种彼此竞争的路向选择。一个是源自清廷内部的“君主立宪”运动,另一个则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的目标是推翻清朝,实行“共和”制度。两种政治力量,清末年间,已经明朗。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宣告成立。稍后,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了同盟会纲领性文件《革命方略》,在其方略里,将革命成功后的治理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法之治”、“约法之治”——两个时期加起来为9年时间,然后进入与一般民主共和国家相同的“宪法之治”。这一时间,跟清廷决定准备立宪时期相去不远。后来,慈禧亦将宪法预备期定为9年,只是,慈禧的选择一般被指责为力保权力的延宕。两相比较,对真实中国国情的理解,是否也包含在双方都选择的9年的培育期里呢?历史人物,厚此薄彼,未必妥当。

  后世读史者容易释怀之处是,无论孙中山先生的9年“军法”与“约法”,还是慈禧的9年筹备,皆被历史之轮轻轻掠过,无影无形。或赞或抑,皆无可言。

  清朝预备立宪之诏颁布,兴奋莫过于梁启超,他放论:“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如此说辞,相当刻薄。只是,此时梁启超仍是清廷的罪臣,流亡日本,与革命派的争斗,不免明显而激烈。

  双方政争在日本演化成的拳脚相向,读史者阅之,实在趣味横生。1907年7月,梁启超在东京神田锦辉馆召开成立政闻社大会,这时,梁启超已预感革命党将与他为难,特意聘请日本“力士”保护,虽然如此,仍未免冲突。章炳麟记录会场:

  启超说国会议会院等等,且曰“今朝廷下诏,克期立宪,诸君子宜欢喜踊跃”,语未卒,张继以日本语厉声叱之,曰“马鹿!马鹿!”起立,又呼曰“打!”四百余人奔而前。启超跳自楼曲,旋转而坠。或以草履掷之,中颊。张继驰诣坛上,政闻社员持椅格之,金刚自后其肩,格者僵,继得上。众鼓掌欢呼,声殷天地。

  但是,真正的革命,却并不像在东京砸梁启超的场子那么容易。其艰难,异乎寻常。

  按郭廷以统计:1907~1908年,革命党至少8次起兵,均告失败。而此刻官方搜捕更加严厉,日本、越南与中国香港又不准孙中山居留;同盟会内部,章炳麟与陶成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日深,引发内讧。虽然革命党自成立同盟会后,有了统一的中心机关,但其活动越来越困难,内外交困,是当时的真实境况,“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如此气氛,清廷压迫自是关键,清廷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未来政治路向的竞争,也是原因。

  在这般压抑氛围下,革命党人最为激烈的选择,即为暗杀。汪精卫选择刺杀摄政王载沣,原因即为,“非再有激烈之举,不足以毁败伪立宪,昭雪对党人的诬诟,振起消沉的人心”。只是,汪精卫失败了。1911年4月,黄兴、胡汉兴再举广州起义,李剑农先生分析说:“这是革命党从艰难困苦到极点的境遇中振拔起来的。”结果,仍然失败。从正面的角度理解,汪精卫的暗杀虽未成功,其结果,“(清人)心理上已为革命党所摄伏”,证据是,汪精卫只被清廷处以永久监禁。而广州之役,其被广泛传播,郭廷以论,“久蛰的人心则因此次的壮烈牺牲而大为兴奋”。

  即有如此艰苦卓绝的奋斗,清廷仍可苟且,可见单以外部力量颠覆朝廷,并非易事。

  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当然是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他们未必直接受到孙中山及同盟会的领导与指挥。但论革命党人这一政治力量,真实的历史状况则是,同盟会之外,各地各种信奉或至少受孙中山先生思想影响的团体,集合而观,才可见整体。

  比之同盟会与梁启超“立宪”派的海外争斗,武昌首义后,新格局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张朋园在所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里描述:“武昌起义的第二天,革命党邀约咨议局人士共商大局,以汤化龙为首的湖北立宪派,正式与革命党发生了关系。汤氏表示:‘革命事业,鄙人素表赞成。’这样,双方起始合作,革命党负责军事,立宪派主持庶政,形势趋向稳定。”

  若取政治的角度观察,武昌革命,新军先发,咨议局附从;新军所恃的是实力,咨议局凭借的是政治社会声望。这种合作,才是湖北能够稳定,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政治保障”。

  武昌首义后,继之湖南、陕西同日起义,其革命党人与咨议局合作模式一如湖北;之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四川……相继独立或光复。李剑农在所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里说:“还有一件大可注意的事,就是各省的响应独立,虽由革命党人运动发难,而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无不加入革命动作。竟没有一省的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作敌对行动的。”如果没有立宪人士这种积极响应,弃对抗而选择合作,清末之格局将会如何?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