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报:2013铭记这些逝去的传媒人

2014年01月02日13:12  中国新闻出版报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有人离开。2013年,我们身边也离开了很多人,他们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2013年。在这年终岁尾的日子,我们迎来新一年,同时也缅怀这些故去的人。

  石宗源 天堂有位“种花”人

  3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原书记、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去世。石宗源生于1946年7月,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林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2000年9月任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2001年3月任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

  在石宗源任署长期间,中国纸媒在市场化浪潮中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2003年年底,由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新京报》在北京创刊。那是中国第一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中宣部和原新闻出版总署也将《新京报》列为改革试点。

  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在石宗源去世当天便写了一篇题为《宗源人品永存》的悼念文章,他写道:“今日上午10时得知石宗源同志与世长辞,我正在海口,随即停止原来安排,向治丧办发去唁电:‘痛悉石宗源同志病逝,使我党失去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使我失去一位好战友,在万分悲痛之际,恭请宗源夫人及子女节哀,更祈祷宗源人品永存!’唁电是在悲痛与失序中写出的,而深入一想,这‘宗源人品’却是我久积于心的宗源为人做事形象的真实反映。”

  与石宗源接触过的一线记者也对他有良好印象。2005年8月6日,报业竞争力年会在京举办,石宗源前来参加并发表主题演讲。接受记者采访后,石宗源和在场的记者合影留念。在最后,他还不忘对《中国经营报》的摄影记者茅硕说:“摄影师你辛苦了,我跟你合个影。”

  轶事:石宗源生前曾经开通了微博,但一直在“潜水”,他的微博账号关注了上千人,还经常和身边的朋友谈起会关注大家的微博。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听到石宗源去世的消息感到难以置信,“我们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同事几年,去年调研文物法时他还与我们谈笑风生,年前见到我时还说天天潜水看我的微博,怎么说走就走了?”投资人简直在微博上说,石宗源关注着上千人,但自己仅发布了一条微博,就两个字:“种花”。

  雷抒雁以文字名义站在纸上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阴风却吹灭了星光;正是需要呐喊的荒野,真理的嘴却被封上。”1979年,为纪念张志新烈士而作的这首《小草在歌唱》是雷抒雁的成名作,这首诗被认为是新时期诗歌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2月14日,当代诗人、作家雷抒雁逝世,终年71岁,从此天堂那边应该可以听得到小草的歌声。

  雷抒雁出生于1942年,原名雷书彦,自己将名字改为了更诗情的“抒雁”。他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雷抒雁曾说:“草以花的名义站在原野,树以果的名义站在山冈,我这一生就是和文字打交道,写文字,读文字,编文字,教文字,讲文字。所以,我是以文字的名义站在纸上。”评论界评价雷抒雁是这个变革时代的抒情诗人。雷抒雁的诗歌每每关注现实,书写时代,而他自己也自称:“我的写作与改革开放同步。”

  1979年3月,女烈士张志新平反昭雪,雷抒雁不经意间得知了她的事迹后,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小草在歌唱》由此诞生。雷抒雁将诗寄给《诗刊》刊登,后来又经《光明日报》整版篇幅刊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有人将这首诗与巴金的《随想录》相提并论,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开篇”。这首诗让雷抒雁扬名诗坛。雷抒雁说:“他们与其说是关注我,不如说是被张志新的命运所震撼。”他赞同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上或制度上的有益改革的斗争中,诗人就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诗歌进入到黄金时代,而雷抒雁正是新时期用诗歌批判现实的开路者之一。

  2003年年底,雷抒雁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手术后雷抒雁却更加平静,并由此进入了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2007年,他又开始着手研究《诗经》,试图用民族文化的典籍为当代诗歌注入更多的养分,出版了《还原诗经》和《国风》两本著作,成为他晚年的另一道风景。

  轶事:老同事毕星星生动描绘他喜怒形于色:“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他也有正色危言的时刻。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先放到一边,毫不避讳:“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车辐 新闻界的“老顽童”走了

  1月22日,成都最老文化记者、文化名人车辐去世,终年99岁。车辐出生于1914年8月,笔名杨槐,车寿周、瘦舟、囊萤、黄恬、半之、苏东皮等。上世纪30年代,他创办文艺刊物《四川风景》,以记者、教书为职业;抗日战争时期,他成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会员,后被选为理事,曾在《四川日报》《民声报》《星艺报》等担任记者、编辑,后进入《华西晚报》,任采访部主任。他长期从事写作,除小说外,作品多为散文、杂文、文艺评论及戏曲研究。解放后在四川省文联、省曲协工作、写作。同时他也是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会员。

  著名作家何满子说过,在成都,不认识车辐,就如同没有真正认识成都一样。九旬笑翁、资深老报人、记者作家、美食家、老顽童、策划人……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名分。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称他是“成都的土地爷”。著名戏剧家魏明伦则说:“黄宗江是北京的老活宝,车辐是四川的老活宝。”

  轶事:除了写作,车辐的另一大爱好是吃,自称“除了钉子以外都能嚼”。在困难时期,酷好美食的车辐曾将郭沫若寄他的三封信卖给市文化局,获得300元,吃了几顿回锅肉,谓之“出卖郭老”。他当记者时,只要有朋友到成都来,他总是请人吃饭,几乎吃遍了成都的小吃。据说80岁的时候,车辐有一次生重病,被送进医院。当时他张嘴都有些困难。《成都晚报》的一位老友去看他,手里提了一些吃的东西。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的他忽然眼睛一亮,说:“兄弟,你提的啥子好吃的东西,莫藏到藏到的,拿点来吃嘛!”一句话,惹得看望他的众人大笑。老伴调侃丈夫:“我呀,也就是没他会写,没他能吃,除此之外,哪样都比他强,你说,他还绷啥子名人嘛!”

  赵长天 “80后”文学教父

  3月31日,著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新概念作文大赛创始人赵长天因白血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6岁。赵长天是1947年生人,浙江宁波人,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中。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担任《萌芽》杂志主编,提携了一代青年作家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

  赵长天曾说,“文学的前途在于年轻人。一代代年轻人,需要用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而不只是那种高考的、学校的标准。”1998年,赵长天任主编的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共同举办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为理念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从此,新概念作文大赛成为了“80后”一代难忘的记忆,这个名词带来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大批青年作家,很多年轻人通过“新概念”之门,走到了更为广阔、深邃的现实世界中。赵长天也因此多了一个“‘80后’文学教父”的名号。

  “我们就是想让那些具有文学天才的孩子,有机会走出来。他们可能数理化和英语成绩不够好,我们就想怎样让这些孩子也能进入名牌大学。”赵长天生前说。

  “赵长天老师的善良正直,温厚儒雅,对文学新人的提携和关爱,我永记在心。作为他万千学生之一,常想起陪伴我少年时光的《萌芽》和新概念,还有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故事。赵老师一路走好。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好人离去后未走完的路,必然会有更多人一起继续走下去。”在微博上,韩寒这样怀念有知遇之恩的赵长天。

  轶事:1998年,韩寒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方舟子质疑韩寒“代笔”。其中,方舟子的矛头还对准韩寒的出道平台——新概念作文大赛,认为其中有诈。而作为新概念主办杂志《萌芽》主编的赵长天,也对方舟子的质疑作出回应,引发社会关注。对于此事,赵长天的态度一直很坦然:“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弊是不存在的,没有为谁开绿灯。新概念并没有刻意‘包装’韩寒或者任何人。”关于韩寒是否代笔,赵长天也坚定地表示:“我基于这么多文章的判断,基于这么长时间没有人站出来说‘我代笔的’,我判断韩寒没有代笔。”

  程乃珊 “最会写老上海的女作家”

  4月22日,上海著名女作家、《蓝屋》作者程乃珊去世,享年67岁。《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罗曼史》……程乃珊生前写过很多关于上海题材的书,描绘了上海的形形色色,被读者称为“最会写老上海的女作家”。

  1946年,程乃珊出生在与南京西路近在咫尺的延安中路程家老宅。3年后,程乃珊举家迁往香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沪。程乃珊生前曾在微博里说:“对上海,对静安区深厚的感情已经渗透到我的血液中,我自豪于我是个静安人。真是写不完的静安人和事,光南京西路这条街,自五十年代起的各种变迁,真是写都写不完。”

  “她不但善写上海‘上只角’吃咖啡跳探戈,也能写上海‘下只角’衣裳拎马桶。上海的历史,上海的风土人情,上海的独特气味风韵,在她笔下自然而然地流淌,精致鲜活、温情脉脉,又余音袅袅、意味深长。她的丰富多彩的‘上海叙事’,标志着海派文学的延续和拓展,也标志着上海文化的多元。”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这样评价。

  轶事:程乃珊的丈夫严尔纯回忆说:“乃珊很勤奋,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来了,我也跟着起来,她洗漱完毕后就开始写稿,我则准备早餐,她吃完早餐继续写,写到吃中饭。下午会去采访一些上海特别的老人,她后来特别重视口述历史,她总说如果她再不采访这些老人,就来不及了。”那个时候程乃珊眼睛2200多度,聚焦不好容易跌跤,所以外出走路严尔纯一定要扶着她,到了采访的老人家中,严尔纯还会帮他们拍些照片,留下珍贵的记忆。

  安岗 活动家总编辑

  4月28日,《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安岗逝世,享年95岁。安岗1918年出生在天津,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高中期间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毛遂自荐到天津《益世报》当实习记者。后来相继在《晋冀豫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社等单位工作。1955年安岗领导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0年到1982年间领导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1982年年底安岗参与组建《经济日报》,在这里,他策划实施了重走长征路活动,影响了全国新闻界,在新闻史上赫赫有名。此后,安岗又先后策划实施了“西藏行”“丝绸之路接力采访报告”“长江行”“辽东半岛行”“珠江三角洲行”等一批贴近实际、生活、群众的好新闻。“总编辑不能坐办公室,必须是个社会活动家。”安岗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86年安岗退出了《经济日报》的领导岗位,并开始致力于中国公关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并一直继续为自己所热爱的新闻事业奋斗。

  轶事:1935年圣诞节过后,天津《益世报》的主编吴秋尘收到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写信人是天津市汇文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学生在信中说:“我现在急切需要的,不是死的书本,而是看看社会,与发现社会上各种人物的不同生活、经验及见解。”所以他希望可以到《益世报》做一名实习记者,体察社会。这位年轻的学生就是安正元,也就是后来的安岗。年方十八的他因为听了这位编辑的讲课而一心想到《益世报》当一位实习记者。后来,安岗就在《益世报》做起了实习生,期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造纸专家杨十三先生采访记》,也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

  梅娘 天堂有了南玲北梅

  5月7日,现代著名女作家梅娘去世,享年93岁。梅娘出生于1920年,原名孙嘉瑞。“梅娘”二字清丽婉约,其背后却是“没娘”的深深哀怨。在高中阶段,梅娘开始尝试写作。1936年,她进入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留学。1942年归国后,受聘于北平《妇女》杂志,在各大媒体发表小说、散文及翻译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篇《蚌》《蟹》,短篇《鱼》等。

  1942年年末,北平一家书店与上海《字宙风》杂志联合举办了一项名为“谁是最受欢迎的女作家”的读者调查。结果,上海的张爱玲与北平的梅娘并列第一,于是便有“南玲北梅”之说。这一年,梅娘22岁。

  从1936年《小姐集》问世,到2013年年初的随笔《企盼、渴望》,梅娘的文学创作生涯已经有7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梅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政治运动斗争的对象。2009年,为褒奖梅娘为新中国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作家协会颁与她“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和奖章。这一褒奖,她受之无愧。

  “梅娘先生,天堂再写,无拘无束,直抵阳光。”梅娘去世后,崔永元这样悼念。2008年5月,崔永元听说梅娘还健在,便安排了记者去采访,但是梅娘一直保持着戒备,坚决反对拍摄。于是,崔永元和同事们逢年过节就去梅娘家里看望老人,直到2010年10月,终于获得了梅娘的认可,完成了采访和拍摄。

  轶事:1942年,梅娘和张爱玲被称为“南玲北梅”,但梅娘坦言自己并不欣赏张爱玲。“我那时候年轻气盛,生生把自己同祖国、妇女的命运和解放捆在一起,觉得张爱玲只是风格独特值得钦佩,不够轰轰烈烈。”梅娘后来回忆此事时这样说。但张爱玲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梅娘却鲜为人知。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美国加州去世,终年75岁。暮年,梅娘对张爱玲有了另一番认识:“我俩并没有可比性,经过几十年人生阅历,我读懂了张爱玲。她表现的世界缠绕和我们民族的痼疾,而她的笔切入的正是应该下刀的地方,我禁不住为她的深邃叫好。如今只剩我独留人间,还没来得及和她说说姐妹的悄悄话。都是写女性的女作家,我这个‘北梅’最想告诉‘南玲’的是:如今中国女人的境况改善了,你放心吧!”

  ■印记

  翟树岩——3月21日晚,央视7套栏目《聚焦三农》摄影记者翟树岩在宜宾境内的高速路上车祸中受伤,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被救出小车前的最后一刻,翟树岩怀里仍然牢牢抱着摄像机。

  去世时,这位从事媒体工作40年、年近六旬的老记者正在四川采访旱情,正从内江前往眉山,在内宜高速上发生意外。据《聚焦三农》的制片人周祚介绍,眉山的采访是最后一站,原本计划采访两天就回北京,但翟树岩却再也没能回去。4月22日,中国记协追授翟树岩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张轶——5月22日,年仅28岁的《潇湘晨报》摄影记者张轶因肝癌去世,其作品《挟尸要价》获得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最佳新闻照片奖。

  张轶的摄影作品《挟尸要价》获得了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最佳新闻照片奖。2009年,这则新闻曾经轰动全国,一边是英雄逝去,一边是利益至上,张轶的镜头对比鲜明地捕捉了这个瞬间,也让他获得了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最佳新闻照片奖。张轶的英年早逝也引起人们对于记者生存境遇的关心。

  王晓东——11月19日上午,北京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副书记、台长兼北京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晓东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2岁。王晓东历任《北京日报》主任记者、正处级主任记者,北京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改革办主任、顺义区区长助理(挂职),北京北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移动电视公司董事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兼北京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等职。

  2009年,王晓东正式担任北京电视台台长,2010年5月31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成立,由原北京北广传媒集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整合组建而成。下属18家企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涵盖广播电视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影视制作和出版、文化设施运营以及新媒体开发等众多领域。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台资产总额达27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各项经营指标位居全国省级广电传媒机构前列。

  (原标题:2013,铭记这些逝去的生命)

(编辑:SN085)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湖南政协原副主席因贿选事件被双开
  • 体育英超托雷斯破门切尔西3-0 阿森纳胜保第1
  • 娱乐对话郭德纲:我不欺负人 欺负我也不行
  • 财经专家: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或超20万亿
  • 科技中兴战略架构高管调整:力求年轻化
  • 博客北京雾霾元凶查明:尾气贡献不足4%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搞怪创意:用西瓜皮烧火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