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核能发展 核聚变研究成都进入"核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04:1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第21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源大会将于本月16日—21日在蓉举行,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卡特教授将在17日的大会上献上主题为“核能源如何影响世界未来”的精彩演讲。那么,成都借以成功申请到大会举办权的“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又有啥“十八般武艺”?在ITER(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等核能开发与利用方面,成都担当何种角色?昨

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接受了本报采访。

  核聚变能让海水变能源

  为什么要研究核聚变技术?它与市民生活有啥关系?“石油、煤能源探明储量有限,太阳能、水电等能源,会受到地域限制,核聚变能将是人类的‘最终能源’。”昨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负责人向记者解释,1升海水含有0.03克氘,通过聚变反应可释放出相当于300多升汽油的能量。

  据悉,在今年2月的核聚变实验中,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电流日前达到400千安,等离子体存在时间达到2960毫秒,实现了在等离子体电流350千安条件下连续12次左右的重复稳定放电。“这标志着实验首次达到了近堆芯条件,装置最高温度已经达到2000万摄氏度。”据悉,此举标志着该装置已经结束工程调试,核聚变研究真正进入了“核心”。

  ITER核部件10%中国造

  据悉,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ITER计划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周期约为十年,耗资50亿美元(1998年值),我国将为ITER提供总造价10%的核部件。“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将承担这项工程的设计研发,这对于推动我国核聚变工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10%的概念,可以让我们在核工业发展方面,与国际同领域技术同步“更新”。

  本报记者 缪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