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战三捷 站稳脚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05:50 华商网-华商报

  

三战三捷 站稳脚跟(图)

  60多岁的高俊智在劳山烈士陵守护了5年本报记者刘海宏文/图

  

三战三捷 站稳脚跟(图)

  193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四周年纪念日。

  延川县永坪镇西南角一个干部学校门前的操场上,红旗飘飘,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两侧,“两军亲密团结携手作战”、“迎接中央迎接毛主席”的大幅标语赫然醒目,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会,“刘志丹的部队要和从南边来的部队会合了!”老百姓奔走相告,徒步几十里来参加这场盛会。

  历时10个月,徐海东带领红二十五军从鄂豫陕根据地孤军北上,到达陕北苏区,战士们心情舒畅,“好像到了家一样!”徐海东回忆。第一次见到刘志丹,他觉得,这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沉静谦虚,怎么也看不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

  操场面积不大,但却“人山人海”。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一支7000余人的新队伍成立了。

  到家了,要和陕北红军并肩作战,长征战士们忘记了征程的疲劳,斗志昂扬。

  这支队伍一路南下,路过甘泉、富县,向陕甘交界的子午岭靠近,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将士们越战越勇,牵制敌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

  劳山战役

  一举歼灭敌军3000多人。初战告捷,红十五军团士气大增

  那是1935年9月,红十五军团刚刚成立,徐海东便接到密报:东北军7个师兵分两路,一路是王以哲率领的3个师,分别已在甘泉、洛川、富县一带活动;其余4个师在甘肃境内由军长董英斌带领,经合水准备向我军进攻。

  “这一仗一定要打响!”徐海东心想,红十五军团刚成立,士气需要胜仗来鼓舞。

  3天急行军后,红十五军团到达甘泉县附近。看到公路两边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间的公路倒像一个大口袋,徐海东和刘志丹都乐了,“如果把敌人放进来,真如同把狐狸装进口袋里。”

  30日,红军主力部队战士带了3天干粮,便埋伏在了劳山之中,不许点火、吸烟甚至大声说话,静静地等待敌人往口袋里钻。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上午仍然不见敌人的影子,战士们等得着急,“难道敌人发觉了我军的行动?”有战士开始怀疑。

  中午,敌军终于进入“口袋”,指挥部信号枪响了,伏击的士兵一起冲向敌军,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此时,掩藏在劳山附近的红十五军骑兵纷纷下马冲向山头,将敌人包围。

  已近黄昏,劳山里的枪炮声、厮杀声渐渐缩小,敌军3000多人被一举歼灭,缴获战马300多匹和大量武器弹药。

  初战告捷,红十五军团士气大增。……

  今年8月的一天,记者来到劳山烈士陵园。

  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空气中没了尘土的气息。从延安市区到甘泉县,沿途多为层峦叠嶂的群山,210国道夹在群山之间。搭乘一辆从延安开往宜川的长途汽车,半个小时路程,汽车在路边的劳山烈士陵园门前停下。背靠杏树峁,被大小劳山夹在中间,烈士陵园显得并不孤单。

  推开栅栏门进去,一个小亭子下,劳山战役纪念碑,叙述着71年前的那场战斗。背后,上几个台阶,紧靠杏树峁,34个烈士墓冢依次排开。记者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这些沉睡的英雄。

  一座墓冢旁,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拔草。老人名叫高俊智,是陵园的守护者,已经在这里守护5个年头了。“34个墓中,33个都是在劳山战役中牺牲的。”高俊智说。

  榆林桥战役

  在一片狂轰滥炸之中,敌机的炸弹扔在了他们自己的阵地上,敌人被打乱,红军趁机进攻

  从劳山烈士陵园出来,沿着210国道顺势南下,行至富县茶坊镇北,洛河边一块地势稍显平坦的地方,榆林桥村就坐落在那里。

  村口,富县县政府立的榆林桥战役纪念碑显示着,71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战役。

  1935年10月24日,初战劳山告捷的红十五军团继续南下,牵制敌军,在榆林桥再克敌人一个营。71年了,村里能记得那场战役的老人已经故去,一切都成了历史。

  56岁的村支书雷进怀打小就在这个村子住着。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村子里住着一个叫吴江海的老红军,早年跟着刘志丹闹革命,是在榆林桥战役中被打散的,就留在了村子里,直到去世。

  从吴江海那里,雷进怀了解了那场战役。“那时候,国民党高福源的部队在我们村住着,村里人见有部队驻扎,就都跑到山沟里躲起来了。那天,天不亮,一路红军从北边进攻,一路从南面进攻,另一路从洛河对面的刘家沟过来;起初,红军从正面进攻,没有攻下来,最后就从西沟门找了个向导,把红军从西沟门引进去,从山后攻击才把敌人消灭了。”

  “村后的山上,当年国民党部队修建的工事还在,不过,年代久了,已经不成样子了。”雷进怀说。

  敌人有坚固的工事和战壕,红军早就侦察到了,“要想打下榆林桥,必须采取攻坚战,而且必须首先攻占村后的山寨。”

  那天凌晨2时,红十五军团便从两个方向向敌人发起进攻,三团打先锋,骑兵团紧跟着也冲了上去,天亮便将村后的山寨攻克;接着,红军开始向榆林桥村发起进攻,在一片狂轰滥炸之中,敌机突然胡乱扔下几颗炸弹,炸弹扔在了敌人阵地上,敌人被打乱,红军趁机进攻。

  ……

  “敌军团长高福源在窑洞里被俘了。”雷进怀听吴江海说。随后,记者跟随雷进怀来到榆林桥5号一孔窑洞门前,“中间这孔窑洞,就是当年敌军的指挥部。”

  主人张贵英是榆林桥战役那年出生的。她从爷爷那里听到,当年母亲怀着她的时候,敌人占了她家的窑洞,作为指挥部,一家老小都躲到对面山里去了;后来,听说红军打胜仗了,又搬了回来,回来时发现窑洞外堆满敌人的尸体。

  直罗镇战役

  俘虏5300多人、缴获长短枪3500多支。为新的革命大本营奠基

  榆林桥战役后,红十五军团决定向张村驿———富县西南一个小镇开进时,徐海东突然接到消息:毛主席马上到苏区了,先头部队已抵达吴起。

  “天天盼,天天想,毛主席到底来了!”徐海东激动不已。

  11月6日,陕北高原飘起了雪花,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在甘泉县象鼻子湾胜利会师,会师队伍重新整编为红一方面军。寒冷难耐,红一方面军尚缺两千多套棉衣,很多战士因伤寒致病,战士们寄希望于打一场胜仗来解决棉衣等军需、给养问题。

  风雪中,首长动员战士们攻打直罗镇———会师后的第一仗。

  直罗镇位于富县西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地区,是陕北的“小江南”,历史上的直罗,在唐代曾经有9万人口居住,到了近代,历经战乱,直罗变得地广人稀,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86岁的庄生德老人,14岁时因家庭贫困、无路可走而参军,曾经是安塞当地独立团2营2排4班的一名战士。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北上抵达延安后,他就随部队南下,赶赴富县。

  11月20日,庄生德所在部队抵达直罗镇没几天,战斗便打响了。东北军组织了5个师,向陕北苏区进攻,企图合围红军于葫芦河与洛河之间。清晨,东北军五十七军的前锋一O九师从黑水寺出发,向直罗镇进犯,枪炮声由远及近;21日拂晓,东北军闯入直罗镇,红军发起总攻。

  一时间,直罗镇枪声响彻山谷,杀声震天动地。

  年纪大了,庄生德害了头疼的毛病,提起当年那场战役一着急,忘了自己曾经进攻的山名,“半夜,我们独立团从东面山头向上攻击,武器不够用,有的拿着马刀,有的拿长矛,我当时拿着一把蛇腰子枪,挺难使的,敌人火力很猛,我们走走停停,连长白明珠中弹倒下了。”庄生德有些伤感,“眼看着他倒下,也没办法,不能去扶,接着攻击……”

  据资料记载,激战3日,东北军一O九师被歼灭,师长牛元峰被击毙,俘虏5300多人、缴获长短枪3500多支、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无线电台2架,子弹22万多发,新会合的红一方面军大获全胜。

  11月30日,直罗镇东村的天主教堂里,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一番讲话令干部们振奋,“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直罗镇战役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北上,1935年12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军总部抵达瓦窑堡。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及候补委员刘少奇等10多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持续8天的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定广泛吸收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人民政权,保护民族工商业,不没收富农封建剥削以外的土地,优待知识分子,保护和欢迎国外华侨等政策,争取和团结他们抗日。

  从此刻开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旗帜已经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高高举起。dd__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胜利抵达延川,成为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在短短两个月内,先后取得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1935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在甘泉县胜利会师,继而取得直罗镇大捷,毛泽东称此战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资料链接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发动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而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淫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先后与日军签订了“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实际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了日本。

  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迫切要求对日本进攻以来的国内形势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为此,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彭德怀等10多人。

  会议主要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的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并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精神,于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辛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