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秋赏月:重温传统与提升自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06:00 光明网

  明天入夜,习习秋风中,一轮圆月将高挂天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美好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

  与去年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观察”中秋节前气氛,人们会发现:其商业氛围浓于文化。

  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所说: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新华社10月4日电)这也就是说,中秋节的文化意味越来越淡了。

  其实,不只是中秋节,我们其他的传统文化节日,甚至文化传统本身,也面临着由于传承危机,而发生断裂的危险。祁庆富教授就认为,今天我们经常提起的传统节日危机,事实上是我们自身文化传统断裂所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传统的断裂,自然而然波及传统文化节日,因为节日正是其符号象征之一。

  今天的时代,文化多样性蓬勃发展,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因此而丰富多彩,人们的眼界和胸怀也因此而天高海阔。这是历史赐予我们的黄金时代。然而,文化从来就不是无本之木,它有着源远流长的生命源头。历史证明,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优秀的民族传统与习俗,从来都是本民族文化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母乳。

  因此,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深层认识传统节日及习俗,就有特别的价值——只有不断汲取精神母乳,才能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才能保障文化的多样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重温传统是传承传统的重要一步。而在这一点上,中秋、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传承传统的重要契机。毕竟,它们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为社会和谐提供着重要的力量支持。

  如果中秋节过成了“月饼节”,就像端午过成了“粽子节”,春节过成了“饺子节”,其后果十分明显,那就是民族节日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了。于是,节日里,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旅游、娱乐、吃喝,片面追求“好玩”,却忘记了欢度佳节本身,也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努力从内在文化品位上提升自我的良机。

  以少数民族保留的更多“拜月”风俗为例,在这里,“拜”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就是祈福。中秋的“拜”,就是对花好月圆的期盼。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就指出,作为我国全民性的节日,中秋节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所以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重视。

  既然如此,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的文化意味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就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更需要社会各方采取实质性行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乌丙安强调,要想把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办得火爆热烈,古今中外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民间办会,政府支持,商家赞助;二是重大年节政府主办,普天同庆。为此,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有责任发掘、整理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群众会过中秋、过好中秋。

  乌丙安的建议,的确值得借鉴。但同时,在借民族节日重温传统与提升自我上,公民的主动、自觉、积极参与,也十分重要。作为具有浓情雅趣的节日,中秋节的美俗内涵丰富,因此,过好中秋节,从宏观上说,能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从微观上说,也可以融洽人际关系、增进人与自然的感情,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因此,在明天入夜时分,当圆月高挂天穹,我们不妨全家牵手,走进皎洁的月光里,从心底深处“拜”一“拜”月,一面重温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一面分享象征团圆幸福的月饼,一面感受精神母乳带给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这样,在阖家团圆、祭拜祖先、分享美食之外,将会收获更多惊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