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党员如何因沉默而成了腐败的土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0:03 红网

  73岁的杨敏之,是中国监察学会原副会长、前湖南省纪委书记,在纪委系统中,他曾以胆识过人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日前,他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在纪委书记任上十年反腐败的艰难,援引了一句很沉重的话,以说明“监督缺位”的尴尬,叫“党员的沉默形成了腐败的黑色土壤”(10月26日《南方周末》)。

  党员在腐败面前沉默,理由不外有三。一是知情未必敢讲。腐败总是和权力连在一

起的。挑战腐败,就是挑战权力。挑战权力,是要付出代价的。付出的代价越多,敢讲的人就越少。几经惦量,即便是党员,也往往在权力面前选择了沉默。二是讲了未必有用。揭露腐败,是为了惩治腐败。冒着风险揭露了,却未必能达到惩治的目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放弃揭露。撇开打击报复不说,揭露的门槛也很高:光有迹象没有证据不行,说了未必有人信;光有证据没有路子不行,信了未必有人查;有了路子误了时机也不行,你这边还在担心打草惊蛇,他那边可能脚底抹油遛出了国门,讲了也白讲。三是有些地方的党内生活不正常。腐败往往发生在领导身上,但这些领导很可能执掌着普遍党员升迁沉浮的权力;对腐败事件是否查处与查处到什么地步,也往往是由某些领导说了算。党员要说什么,不仅要惦量后果,还要看领导脸色。虽然党章规定,党员有权“向党的任何机关直至中央提出建议和声明”,但这“提出”的渠道很可能不畅;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但这“批评”的后果往往很严重。此外,普通党员知情的程度也非常有限,纵然有志于监督也往往无从下手。

  选择沉默的人多了,即使个别人不沉默也往往没用;越是说了没用,选择沉默的人势必越多。党员一旦在腐败面前三缄其口,自然会使更多的群众选择沉默,势必会使更多的腐败分子肆无忌惮。三个原因,共生共存,相辅相成。凡是腐败,其实是不可能天衣无缝的,总不免有些蛛丝马迹;凡是腐败事件,其实是不可能无人知情的,事发东窗时,总会有不少人说:“这事我早就看出来了。”尤其是党员,一般来说,不仅有较强的水平与能力,有些党员还具有发现腐败的便利。但不少偷嘴的狐狸,即使满嘴鸡毛,依然可以安然无事,甚至照样提拔重用。这样一来,党员知情可能不报,纪检部门获情可能不查,最后,查出了问题也有可能不了了之。许多破绽百出的腐败事件,路人皆知了,依然滞留在街谈巷议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在人们眼里:有权腐败的有本事,有胆腐败的更有本事,腐败完了什么事也没有,则成了最有本事的人。不少腐败分子,腐败时如鱼得水,锒铛入狱了,出来后依然如鱼得水。对于腐败,人们开始变得既痛恨又钦慕。不仅默认形形色色的特权,譬如对于教育和就业上的代际差异,人们几乎习以为常;而且也承认寄生在权力上的既得利益,只求傍上一腿,插上一臂,能够分得一杯羹。这样的现实,无疑会使更多的党员在腐败面前选择腐败。

  反腐败,事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员因沉默而成了腐败的土壤,这当然需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要从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高度,提高党员反腐败的责任感。但更重要的是,反腐败必须实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注重以严格的制度限制权力,以有效的监督遏制腐败。不仅要形成反腐败的文化环境,更要形成反腐败的制度环境、监督环境。只有以反腐败的成效来增强党员反腐败的信心,党员才不会因沉默而成为腐败的土壤,腐败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得以防治。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