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案背后的市场缺失(财经记事本)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0:29 人民网-华东新闻 |
旷日持久的凯雷徐工并购案终于有了下文:根据10月25日双方签署的新《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凯雷亚洲投资基金对徐工机械的持股比例将由原先的85%下降为50%。而此时距双方提出原始方案已有整整一年。 凯雷徐工并购案之所以在这一年里激起业内业外的争论,因为它集中了经济转型过程中诸多“中国式命题”——国资的进退两难、对外资的爱恨交加与对民资的欲迎还拒;经 济全球化加速与民族主义回潮的博弈以及市场法则与行政权力之间的边界。对于凯雷徐工并购案的得失一时还难以下定论。从积极方面看,它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外资超国民待遇、民资市场准入不公和国资流动或者流失的思考,并促成管理层对产业安全和外资并购做出规范。然而,纵观整个过程,无论是地方政府部门对徐工机械数次改制的干预,还是国家六部委选择以行政审批方式结束争议,甚至是向文波以国家利益为旗的“搅局”,都不难发现对以行政权力解决市场纠纷的依赖。千言万语化成凯雷的一句不解:为何依照中国法律来办的收购案还要进行股权变化? 在行政力量依然是经济发展重要驱动的背景下,寄望于行政手段解决市场行为中的新问题亦在情理之中。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环境,让市场的事由市场说了算。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那么类似凯雷减持这样的暂时妥协,对中国产业追赶世界先进的步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深思。 并购案中对民资的排斥和国资的担忧,说到底还是市场发育不全,让人们不相信仅靠法律和市场规则就能保证交易的公正。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靠完善法律和市场规则,而不是回过头来抓住行政手段不放。 至于外资是否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恐怕总是要“呛了几口水才能学会游泳”,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如家电等,都经历了通过合资实现自我壮大,并最终走向国际的过程。在今年底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协议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对这一点保持头脑清醒尤其重要。 田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