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倾听感动街巷的小人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1:03 华夏时报

  和谐社区区县行第1期

  和谐社区靠每一个居民去建设建设者永不孤独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社区是否和谐,与每位成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着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

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社区”建设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两会召开前夕,本报推出“和谐社区区县行”系列报道,每周将开辟专版报道各区县社区里的小人物、小故事,欢迎诸位读者就当天刊发的这些社区小事为构建和谐社区提出您的上策良言。

  

倾听感动街巷的小人物(图)

  86岁的黄汝楠(右一)从张仲琴手中接过热腾腾的八宝粥。■本报记者王禁/摄影

  1、大兴区·兴华园社区

  “粥”到,七旬夫妇照看八旬老人

  “自从2004年黄老爱人去世后,邻居张大妈就把给黄老熬粥的活揽了下来,这一揽就是两年。”

  上周五,像往常一样,70多岁的张仲琴准时端着一碗八宝粥来到86岁的空巢老人黄汝楠家中,为黄老送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黄老接过碗,认真地喝了起来……

  这是发生在大兴区兴华园社区的一幕。70多岁的张仲琴和李慎宽老两口退休几十年了,2003年作为宣武区拆迁户搬到了大兴区兴华园社区6号楼,因为种花草的缘故,认识了隔壁住户86岁的黄汝楠。

  “自从2004年黄老爱人去世后,邻居张大妈就把给黄老熬粥的活揽了下来,这一揽就是两年。”兴华园居委会主任栗淑平告诉记者,风里来,雨里去,张大妈家里炖了排骨、包了饺子、下了面条,每次都少不了黄老那一份儿。而每天晚7点,送一碗粥,更是必不可少。李大爷由于腿脚不方便,每次送粥都是张大妈去。

  “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晚上喝点粥容易消化,我看黄老一个人,就顺带把他的那份儿也熬了,其实就是多放点米和水的事。”张大妈淡淡地说。

  备受呵护的黄老谈起这事,可不像张大妈这么淡定。“自从2004年起,每天给我送一碗粥,而且经常换样,小米粥、八宝粥、玉米粥……”黄老哽咽地说着,儿子们都在城里过来也不方便,多亏了老两口和社区里的人帮忙。

  “有一回,本来说好晚上7点去(张大妈)家里取粥的,但我临时来了客人,就没顾上去。老李打电话过来说‘粥给你留着’,到了晚上7点半,我去他家拿粥,却看到满满一锅粥根本没动,粥都热了两次了,老两口就等着我一块喝。”

  黄老刚刚退休的二儿子原来在故宫养花,听说社区里的人这么照顾老父亲,就送了左邻右舍60多盆花,还专门为小区居民义务讲解养花知识。

  目前,兴华园社区居委会还成立了“助老服务队”,由党员带头结成帮扶对子,专门服务于辖区内住着的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

  2、崇文区·板厂南里社区

  “铃”听,救助线那头是“亲戚”家

  “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一直是板南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

  “我们这个社区,老人家很多。”板南社区居委会书记马长友这样对记者介绍。板厂南里社区是崇文区的一个老旧小区,毗邻护城河,常住居民3500余人。板南社区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800多人,加上军人和军属,老年人达到1000人以上,且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马长友说:“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一直是板南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

  居委会的刘金铃主要负责老年人工作。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帮老人填写“崇文区老年人生活需求调查问卷”。问卷上不仅填写了社区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而且有没有社会医疗保险、是否一个人居住等也清楚地记录在案。

  “多亏了小刘,这么多年了,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身体怎么样,需要什么,一有需要马上就能到。”社区居民陈喜珍老人微笑着对记者说,“最近,居委会还给我家安装了救助门铃。门铃一头在我家,一头在小刘家,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一按我家的门铃,即使是夜里小刘也能知道,像个亲戚一样,特别放心。”

  据了解,现在安装了救助门铃的老人已经有8位,社区还启动了“健康送空巢”工程,成立了空巢老人保健指导小组,指定保健指导员,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组织空巢老人到公园、社区健身场进行晨练,提供日常身体检查。

  不仅是对空巢老人,社区还为所有老人修建了640平方米的室内、外活动场所,书法、象棋、舞蹈、歌咏、英语室等样样俱全。记者采访当天,4位老人拉着记者说起社区的好处时滔滔不绝,临走时还不忘叮嘱一句“好好给我们写写,他们确实为我们做了很多”。

  3、东城区·南池子社区

  “发”结,老人义务理发34年

  “我现在年岁大了,大事干不了,为大家做小事、好事,也能发挥自己最后一点光热。”

  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有一位年过七旬的李伯臣老人,13载岁月中,风雨无阻地给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并且在34年里,不间断地替社区百姓义务理发。“他十分宽宏大量、谦虚忍让,这么多年的社区邻居,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什么不满的话。”菖蒲河社区的居委会主任陈大椿这样向记者介绍。

  见到李伯臣老人时,他正在院子检修家里的水管,见有客人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将我们领进他简陋的居室。这是间上世纪50年代的房子,墙壁斑驳,墙缝裂开一道又长又深的大口子,蔓延到屋顶。墙角的床上躺着他不会说话的妻子,自从6年前脑血栓中风发作后,便一病不起。

  记者从陈大椿口中得知,李伯臣原是航天工业部634所的工人,40岁时,李伯臣还在航空公司上班,就开始为单位的同志们义务理发。这些年的习惯让他养成了“职业病”,就是看到头发长一点的老同志,他便毛遂自荐,主动要求给他们理发。

  很多勤俭节约却又注意仪表的老同志都很感激他,所以大伙一有理发的念头,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伯臣。

  退休后他主动找到社区,提出要为大家服务。因为年纪大了,社区工作人员不忍让他过于操劳,便安排他给一位叫赵学会的瘫痪老人义务理发。这一理,就是13年,每个月一次的理发,李伯臣一次都没落下过。

  有一次,李伯臣的剃头用具被小偷给偷了,这下他可急坏了,囊中羞涩的他急得团团转,而转眼又到该给赵学会老人理发的时间了。最后,他竟将家中的用具当废品卖了,跑到十多里外的一个天桥下买了一副新的工具。

  现在,他的理发用具已经很全了。逢年过节,李伯臣都要到文化宫或者社区里帮助老人义务理发,他说:“我现在年岁大了,大事干不了,为大家做小事、好事,也能发挥自己最后一点光热。”

  而这位邻居眼中的“好人”却有着自己的无奈,李伯臣无奈地看着床上躺着的老伴喃喃地说:“看病太贵啊,7天的时间就要花上一万块,得了这样的‘富贵病’,哪经得起折腾啊……”

  ■和谐声音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我们希望把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先在一部分试点社区当中首先试行。有了这个标准,有了这个路子,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谭庆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全是最重要的和谐,现在老百姓在安全方面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李国(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社区各群体加入社区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条件……通过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培养居民社区归属感,将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张明(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