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拐点明年会出现吗?(焦点报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3: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李雪松摄最近,一些媒体报道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经达到顶峰,而向下的拐点最早可能在明年就会出现。本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 正确理解“经济拐点”涵义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拐点”? 汪同三:拐点从学术上说是指,第一年有一个经济增长速度,第二年还有一个经济增长速度,不管第二年的速度是上升还是下降,关键是看第三年的速度,如果第二年的经济速度上升,第三年速度继续上升,这不是拐点。如果第二年速度上升,第三年的速度下降了,这就是所谓的一个拐点。同样,第一年、第二年的速度下降,第三年的速度上升了,这就是拐点。如果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拐点,中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0.3%,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是10.5%,如果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是10.5%以下,这就是一个拐点。 但是出现拐点并不能简单地说经济状况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理解拐点应该从两种角度:一种是正常的经济波动,这两年稍微高一点,那两年稍微低一点,这种正常的经济波动也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严格定义的拐点。另一种拐点是经济的整个运行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所谓质的变化有两种表现:一是变动得比较激烈,百分点会差一个半或两个甚至更多,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起大落;还有一种情况,虽然变动不是太激烈,但是它预示着一种趋势,发生拐点以后会连续数年延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不会出现质变的拐点 问:明年中国会出现经济拐点吗? 汪同三:我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运行状况发生质变的拐点。目前多数人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存在着一些偏快的倾向,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也已经逐渐产生了效果。到了明年,宏观调控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可以预期明年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10%左右,会低于2006年的增长速度10.5%。这是正常意义上的拐点,不是表现经济运行状况发生质变的拐点。 中国经济目前不具备出现运行状况发生质变拐点的条件,因为出现这种拐点,通常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发生战争,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外部的冲击比如亚洲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等。而这些情况中国现在是不存在的。 除了战争,其他外部因素我们已经有经验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目前,我国国力不断壮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主要是要防止我国宏观调控工作出现问题,防止政策上搞不好。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对于宏观调控,目前理论认识已不断深刻,实际执行技巧也不断成熟。从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波动图上来看,现在经济波动的幅度是越来越小,不像20世纪80、90年代,会出现连续两年经济波动5个点的情况。 三个动力表现非常强劲 问: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是什么? 汪同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就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个动力目前表现都非常强劲。第一,投资现在是规模偏大,增长速度偏快。到目前为止,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还是相当强劲的,我们宏观调控的任务不是说把投资推上去,而是要把投资控制一下,不要太快了,特别是要调整投资的结构,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二,消费的增长速度在加快,如果我们用社会商品零售额这个指标来分析消费状况,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在逐年加快。今年前三个季度明显地比过去的两年三年都加快了,说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好。 第三,现在净出口的顺差太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问题,所以现在中央提出来,调整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这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个战略要求。而调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争取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就是说不能有太多的贸易顺差。去年我国的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今年的贸易顺差多数人预测会达到15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50%,从短期的经济增长来说,它是一个很强的推动力,但从其他方面综合来看,它还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要注意克服的。 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 问: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还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汪同三:经济运行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到怎样保持综合平衡,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两个原则。 在具体的工作上,更多的是要做好如何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做好消费需求的关键是注意收入分配政策。现在很多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新出现的矛盾都是和收入分配政策相关的。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要立足内需,做好投资和消费的工作。投资工作主要是提高投资的质量,调整投资的结构,加强投资的效率,同时注意防止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而引发的经济过热问题。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促进消费,使消费真正的和投资平起平坐,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报记者 赵 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