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细腻的权利我们不能漠视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7:36 大众网-大众日报 |
几天前,一位摄影爱好者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了一组图片,题为“老外帮助国人提高素质”。这些图片因为详细地记录了北京街头一位骑自行车的外国老太要求驶入非机动车道的小汽车驶回机动车道,受到小车司机蛮横对待的过程,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据目击者称,这位外国老太因为看不惯一辆机动车驶上了非机动车道,微笑着将自己的自行车挡在了汽车前面,要求“越轨”汽车回到自己的车行道。怒气冲冲的司机将老太 的自行车“拎起来往边上一摔”,要求她“回你们家管闲事去,否则不客气”。即便如此,这位外国老太仍是不依不饶,终于使这辆失足的汽车“与秩序接轨”。短短几天,这组照片在网上迅速被转载,一些知名论坛的回帖超过数千条。如诸多留言所反映,这个小“冲突”激起了许多网民的反思;外国老太的出场,也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城市的出行文化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内部的治理,同样关乎人类文明的进程,关系到我们如何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建设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与此同时,外国老太的戏剧性出场,更像是一个象征与隐喻,它打破了国人关于交通违章的某种集体无意识式的麻木。透过外国老太的“日常的反抗”,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权利如此细腻,就在身旁,只是许多人习惯淡漠,即使失去了,也不曾觉得疼惜。 究其原因,可能一是因为维权成本过高,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一个人在自己权利被侵害时,其选择的不是迎难而上,而是占了便宜似的做了“逃兵”。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惯的放弃,使这位不守秩序的司机,可以在非机动车道上牛气冲天,几乎“顽抗到底”。 权利退一步,并不会海阔天空。在大街上,苦于交通堵塞的司机走非机动车道的“省力”,以及机动车道的使用者对此视而不见的“省心”,只会纵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继续存在。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生活,只要人们睁开权利之眼,一切丑行,都会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并得到纠正。这种见证与纠错,无论其浩大还是渺小,都将是一个社会得以成长与进步的源泉。 ——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