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键还是要看领导人给的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23 南方日报

  “奇才”曹聚仁之子、在全球华人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曹景行,谈国内正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关键还是要看领导人给的空间”

  本报记者张蜀梅实习生黄煜升

  核心提示

  他是“奇才”曹聚仁之子,但他凭借清秀儒雅的外形,以简练独到的“曹氏评论”,在凤凰卫视覆盖的全球华人圈获得了广泛影响力。

  他在凤凰的同事给他取了各种雅号,陈鲁豫叫他“师奶杀手”,因为他气质温和淡定;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因为他天下大事几乎无不知晓。

  尽管他有各种各样的荣誉,但他的名片上只有两个头衔:一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二是凤凰卫视评论员。这就是曹景行,一个优雅睿智的新闻工作者。

  27日,曹景行先生在中山抽出自己午餐的一个小时接受记者采访。采访完后,他又匆匆赶回广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继续给广东200名“新闻官”进行培训。

  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

  因为政府本身有需求,需要一种体制

  曹景行先生专程来中山,对广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200名“新闻官”进行培训,我们的采访就从新闻发言人制度聊起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中国国内最火的公关培训主题之一就是“新闻发言人”,为什么各个地区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曹景行(以下简称曹):无论是举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还是开新闻发布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强“沟通”。为什么大家感觉最近两年新闻发布制度不断完善,因为政府本身有需求,需要一种体制,能够通过媒体来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民众也有需求,对资讯公开有着强烈渴求。

  记:那新闻发言人在这种代言“沟通”中需要哪些技巧呢?

  曹:最重要的不是技巧。如果一个新闻发言人不好,机构可以把他换掉。关键还是要看领导人给的空间。

  记:对于“空间”的大小,有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或者相关规定?

  曹:据我了解,国内国外暂时都没有这样的法律制度和规定。

  记:哦。你觉得新闻发言人的职位应该由谁来担任最合适?

  曹:现在肯定是政府官员,但最好是有媒体经验的政府官员,或者是有比较多经验和媒体打交道的政府官员。这两种都行。

  记:那你觉得广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得怎样?

  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关键是媒体想要了解某些信息时能够找得到人,能知道谁来回应,能了解到这个部门的态度。我对广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不太了解。但我在香港时,很多香港记者想要知道广东的一些情况时,一打电话给广东这边,马上就能了解到,这说明广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还是相当不错的。

  记:几个月前,广州市卫生局出了个通知,称记者去医院采访需要先把要采访的问题传真给他们,得到批准才能去采访,批准的时间大致是两三天之内。有时候我打电话过去,接待记者的人出差了,要获得批准的时间就不能保证。广州卫生线的记者们,觉得采访越来越难了。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曹:这是违背新闻规律的,到最后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非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中国政府在非典之后才重视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因为吃了亏。哈尔滨水污染事件的原因一开始政府不讲,结果闹得人心惶惶,但最后一讲大家都安定了。我想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很多官员怕丢了乌纱帽。官员只有考虑到整体利益才会觉得应该跟群众好好沟通,但如果怕承担责任的话,还是不会想和民众沟通。

  记:中国的情况和西方不一样,那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会不会有中国特色呢?

  曹:当然有自己的特点。我也没有去比较,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一样,台湾和香港又不一样。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点。中国所有的媒体都在体制内,比起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媒体来说,应该还是比较容易和民众沟通的。

  关于暨南大学:

  父亲只读过中专就当上教授,体现出暨大的包容性

  作为暨大的客座教授,父亲曾经也是暨大的教授,曹景行先生对暨大自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感受。

  记:曹先生你是暨大的客座教授,暨大马上就要百年校庆了。您能不能评价一下暨大?

  曹:暨大是个很特别的学校。我自己对它有另外一种了解,我是通过我父亲了解暨大的。我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就是暨大的教授。只读过中专就能当上教授,这就能体现出暨大的包容性。

  记:是的,我接触过的暨大新闻系的学生也是相当不错的。

  曹:是,暨大里面确实是人才济济,从创办开始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刚创办时学生主要是以海外华侨为主。在当时这些华侨带出一种很清新的风气,这种风气更多的是一种朝气与活力。暨大的学生包括在抗日前线,都有很突出的表现。在抗战前就投入抗战运动。而且许多学生都是从海外回来,他们会开车,当时很多人都是开车上前线。如果暨大以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优良传统,那暨大应该会是一所很特别的大学。

  记: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办百年校庆,去年某所大学就花了五百万请《同一首歌》到学校办节目,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呢?

  曹:我觉得校庆可以办也可以不办。回顾一百年也好。五十年也好,关键还是要看效果。我们凤凰也办十年台庆,但我们办台庆是为了总结这10年自己走过的路,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继承。当然我们也需要形成一种品牌,让别人知道这个品牌。如果《同一首歌》能将某大学的名声唱响,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这种投入超过实际效果,而且只是为了面子,那这只是一种张扬,一种表面功夫。现在很多大学都喜欢做门面功夫,比如说把校门建得特别大。

  关于新闻工作者:

  新闻是一份挺好的工作,有点好玩,有点刺激

  在凤凰九年的工作,成就了曹景行的辉煌。虽然曹景行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但他更喜欢的,还是“新闻工作者”这个称号。

  记:曹老师,感觉你在凤凰卫视工作好多年。

  曹:9年了。

  记:这么多年来,你觉得你在凤凰有什么样的优势?

  曹:也不算优势,我只是年纪大点,做新闻久点。我进去以后,凤凰刚好从娱乐转向以新闻资讯为主体的新闻机构。我原来做媒体,从内地来的,后来又在香港呆过,在各地跑过,有些积累就可以派上用场。

  记:凤凰里流传一句话,说“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畜用”,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呢?

  曹:其实做媒体都蛮辛苦的。现在跟下乡差不多,也就是干活。男生女生都要干活,人和牲口都要干活。给你个空间,给你个机会,你就好好干。对得起自己的工资,也对得起给你的机会,那就行了。也不要讲得太残酷了。

  记:那你是很喜欢做新闻工作?

  曹:如果从打工这个角度来说,新闻是一份挺好的工作。有点好玩,有点刺激,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记:那你这份工作是最好的吧?

  曹:也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不打工,哈哈。

  记:你从一个时事评论专家到现在成为一个明星,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找您签名拍照,你对这样的转变有什么体会呢?

  曹:我不是专家,只是做新闻,就是打新闻工。纸质媒体可能还不那么容易出名,但从事电视新闻是不可避免的。电视就是让人家看,人家看了就会认识你。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成本,是必须付出的成本。

  记:你现在还喜欢一线采访吗?

  曹:我喜欢一线,有机会还是要去一线。但现在不可能再天天跑新闻。如果我去一线,跑的应该是重大新闻。我搬到北京后,希望能够亲眼看到中国发生的重大新闻,再去报道评论。特别是评论,评论不能脱离实际的感觉。

  关于生活与家庭:

  平时除了睡觉以外,就是阅读积累知识

  在镜头前虽然是许多人仰慕的学者,但在光环背后,曹景行先生的生活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想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喜欢看外国电影。

  记:你知识那么渊博,平时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曹:多花点时间碍。我平时除了睡觉以外,就是阅读积累知识。我现在和你们说话,也在吸收知识。时间长了,年纪活到60岁,自然也就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记:你这么忙,你家里人会习惯吗?

  曹:家里人应该习惯了。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子。我还是尽可能和家人在一起生活。比如说我妻子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就跟我来到北京生活。

  记:你女儿支持理解你的工作吗?

  曹:她理解,但现在我要反过来支持理解她的工作。

  记:你女儿会从事新闻行业吗?

  曹:她有自己的选择,但她不喜欢新闻行业,哈哈。

  记:你有个外号叫“碟王”,你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碟呢?

  曹:是的,我晚上有空余的时间就看碟。但我一般少看好莱坞大片,也比较少看香港电影。我喜欢看的电影一是欧洲片,包括北欧、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电影;二是拉丁美洲。现在中国处于最好的看碟时期,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一样能够看到各个国家的电影。

  记:你还有个外号叫“报纸杀手”,听说你随身还带着一把剪刀是吗?

  曹:对,我看到报纸就会剪。剪报纸是助手不能帮忙的,因为剪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你为什么要留这些东西?你整理的时候也在想。

  关于南方报业:

  在北京,遗憾不能每天看到《南方都市报》

  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曹景行先生对广东的报业评价相当高。

  记:最后,请曹老师评价一下广东的报业。

  曹:广东报纸在中国一直是最活跃的,开风气之先的就是广东。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对于广东的媒体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在北京,比较遗憾不能够每天看到《南方都市报》,不过我每个星期还是要看《南方周末》。《南方周末》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从《南方周末》到《南方都市报》再到《21世纪经济报道》,平面媒体三个比较重要的领域都是南方报业集团开拓的。不管别人的批评怎样,南方报业还是最活跃最有分量的。在中国内地言论最活跃、空间最大的省还是广东省。中国的媒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发行,都是产业化的第一代人。人家做了百年报纸才开始产业化,我们也不要太着急。

  记:好,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曹:不客气。

  图:

  曹景行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王亮曾强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