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的"三大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10:25 东方网

  陈燮君作品集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

命。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提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几次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上海博物馆新馆已走过十个春秋。十年来,上海博物馆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情怀,进一步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化、创新化与和谐化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塑造城市文化魂魄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赢得更为浓烈的文化真诚与倾情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馆50多年来始终以发展城市文化为己任,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为几代“上博人”的共同的追求。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以后,已日益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一个地标,成为上海城市精神风貌的一个象征,成为“上海都市胸膛上的一座艺术殿堂”。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到:正是因为博物馆的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才使参观博物馆成为观众的持续的向往;正是因为博物馆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厚爱和倾情,才使博物馆的发展赢得了永久的活力。

   1、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

  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先生说:“博物馆的发展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文物的问题,最根本的是队伍的问题”。长期以来,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的理念牢固地树立在上博几代馆长和领导班子的心中。上海博物馆以文化的自觉重视队伍建设,以人文的真诚提升队伍的学术境界。长期以来,马承源、汪庆正等老馆长和老一辈文博专家严格管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高风亮节感染人,以自己的学术睿智激励人,不断地提高队伍的文物鉴定和专业研究水平,培养了传承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在文物学术研究方面,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相继推出了《古埃及文物珍品》、《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半两考》、《福泉山发掘报告》、《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博物馆集刊期》第八期和第九期、《日本文物精华》、《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庄万里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两涂轩书画集粹》等研究著述和展览图录。上海博物馆以迎接50周年馆庆为契机,起动了“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的研究工程,已出版《中国古代封泥》和《中国古代纸钞》等。同时,组织了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合作与研讨活动,积极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研究功能。

  上海博物馆的发展与荡漾真诚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新馆建成以后,上海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有目共睹,软件管理也日趋强化,各项业务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是维持现状还是自我加压、再创辉煌,上博选择了后者。上博始终倡导在真诚执著的人文环境中“超越自我”。为此,上海博物馆的党政班子明确提出了弘扬“敬业、创新、一流、合作、务实”的“上博精神”。敬业就是忠于职守,这是“上博精神”的基础。在其背后支撑的是一种默默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创新是上博精神的灵魂,上海博物馆各项工作的不断创新是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流是目标,是对事业的高标准、严要求。上海博物馆的一流精神体现为一流的收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研究、一流的展示、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社会教育。合作是上海博物馆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通途。合作精神体现为党政班子的合作,上下关系的合作,部门之间的合作,还体现在馆与馆的合作,文博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合作,上博与国内、国际博物馆的合作等方面。务实是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对待工作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保证了上海博物馆各项工作的稳步发展。“敬业、创新、一流、合作、务实”的上博精神是上海博物馆努力做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动力,使人文环境真诚执著,又反哺了更为浓烈的文化真诚。

  2、贴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12万件。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牙器、玻璃器、雕塑、竹木漆器、甲骨、玺印、家具等21个门类,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这些文物蕴藏着中国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远古社会、夏、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令人瞩目。历朝历代,均有佳品,文物品类,一应俱全,体系之完整,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新馆设有中国古代青铜、陶瓷、书法、绘画、玺印、雕塑、玉器、明清家具、钱币、少数民族工艺和“暂得楼”藏瓷、“两塗轩”藏画等12个基本陈列和3个特别展览厅,计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观众服务设施3000平方米,陈列精品文物10000余件,同时每年引进国内外精品文物特别展10个左右。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托起了沉甸甸的中华文明史,集成着祖国的经典文化,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开设着面向大众的社会课堂,提供着贴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

  上海博物馆在公益性服务上开启了走向社会的新途径。1998年举办了新馆首届“中学生夏令营”,从2000年开始,围绕“博物馆与现代都市”、“博物馆与社区建设”、“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青少年”等主题,每年举办一次“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周”文博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包括组织全市性的中学生征文与文博夏令营、建立学校型文博基地、举办社区居民的收藏展览和专家陈列室讲解、策划专题新闻报道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的文化真诚。上博网站在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等主办的由第四届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调查评估活动中,作为文物类网站荣获优秀文化网站的奖项。

  

  3、慷慨捐赠的亲情关怀

  上海博物馆与捐赠者之间,有着异常亲密的友谊,相互倾诉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社会上收藏家以及他们后代的无私捐赠是上海博物馆得以具有丰富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50多年来,捐赠文物的有1000人次以上,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在上博的前厅有一面“金榜”,上面按年度排列着这些捐赠人的名字,上博以此铭记捐赠者。

  上博在对待捐赠者的工作中特别强调务实感人、以情动人。上博对捐赠者十分关心,经常看望捐赠者,当捐赠者有困难,总是热情帮助解决。上博没有忘记50多年前捐献国之瑰宝——大克鼎、大盂鼎给上海博物馆的百岁老人潘达于。上海博物馆长期和她保持着亲友般的关系,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她,平时也不忘问候,并为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老人没有生活来源,上博四处奔走,为老人谋得一份工作;看到老人的住房闷热,上博为她装了空调;一次,老人因病住院,上博立即让老人换到最好的病房,并支付了医疗费;两年前,上博为老人在苏州市中心购置了一套三居室住房。老人过百岁生日,上博举办大克鼎、大盂鼎联袂展出的特别展览,举办隆重的百岁寿庆,令老人十分感动。正是这种亲切关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上海博物馆的朋友越来越多,捐赠活动持续进展,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上博以灼热的真情赢得社会对于上博的更为浓烈的真诚与倾情。1996年美国华人许骧夫人捐赠“明代文徵明行书扇面”等古字画文物;1998年庄贵仑先生捐赠明清家具;2000年菲律宾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代表庄氏家族捐赠庄万里先生“两塗轩”书画珍品233件。为表彰庄氏家族挚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支持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真诚精神,2002年6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家族的代表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同日,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塗轩珍藏书画精品展”的开幕仪式。2002年5月,张永珍博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高价拍得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件粉彩蝠桃纹橄榄瓶。2003年10月,她毅然决定把这件罕见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4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张永珍博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举办了“张永珍博士捐赠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特展”,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从此不再飘零。

  二、以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以文化养育文化,以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是博物馆文化的新的思维落点。

  1、博物馆文化的新概念与新的社会功能

  作为城市历史的记录者和展现者,同时是城市文化重要承载者的博物馆,它决不仅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并联系和展示历史与现实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博物馆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将是城市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作用也不仅仅表现在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和文物陈列,还表现在为引领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等起着特有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瞩目的公共文化机构,以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方式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构成了独特的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文化解读历史,吸纳经典,展示文明,拒绝浮躁。博物馆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历史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以其文明渗透力,寻觅着人类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城市生命的精神家园、民族自豪。博物馆文化以藏品等文博资源为基础,与当地城市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努力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博物馆文化的每一次新创意和新举措都将丰富和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含量。当今社会是一个交往普遍化和紧密化的全球化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类文化因素的多元社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要求博物馆文化有新的创意。这种创意标志着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意味着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功能、研究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重视人的需求,正成为博物馆文化新的思考点。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构筑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博物馆文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博物馆文化应强调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体现外向的、多维的、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和文化精神。博物馆要用自己的文化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举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各类讲座和观众向往的各种活动,努力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交流的重任,发挥着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博物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滋润着城市文化,养育着城市风骨,弘扬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人类文明。

  2、上海博物馆以充满创意的文化情怀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上海博物馆在新馆建成的十年中,举办了数十个成系列的大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对弘扬上海城市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博物馆大展的定位与功能、大展的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大展的社会互动与城市文化精神的激励等新课题和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其理论思考和概括又指导了新的实践。

  近年来,上博大展对城市文化生活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其中,还有“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乙酉年末,“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办,以一种具有文化含量的特殊庆典方式庆贺故宫博物院的八十华诞。从晋唐宋元书画发展史的整体着眼,观赏、研究、探索103件国之瑰宝,更见其经典性。经典的历史巡礼,是历史的经典聚焦,也是经典的历史诠释。这次“经典展”所选书画作品的时间跨度逾千年,悉心挑选的经典之作托起了后人瞩目的晋唐宋元书画发展历史,历史地再现了中国书画演变的辉煌时段、精彩华章。晋唐宋元书画艺术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显示了艺术创造力。书法领域崇尚创造,晋唐宋元一路璀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绘画领域注重原创,晋唐宋元倡导在继承中创新,在师承中突破,在传承中崛起,在起承中成林。这次“经典展”选择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示了书画大家的创造性的艺术轨迹,整体凸显了晋唐宋元书画的创造力。晋唐宋元书画驾驭水墨色,融汇精气神,有傲立不屈之韵,无畏缩颓唐之像,历经风雨沧桑,仍见气魄风度。书画家在为书画提神的创作过程中,树魂立根,心灵升华,进入状态,有序传承。

  丙戌伊始,大地回春,上海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联合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办。这是书法发展史的整体审视、综合览读,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艺术佳话、文化盛事。一枝双葩的中日书法艺术绵延舒展。中日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品汇聚申城,喜遇书艺故乡之知音,颇有法书“归家”之心情。书法艺术,源出中国,晋韵悠远,唐法谨严,宋意淋漓,元明尚态,各具特色,文脉绵延。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书艺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展文物共102件,日方展品34件来自包括日本宫内厅在内的十多家公私藏家收藏的珍品;中方展品68件是上海博物馆的珍藏。此展规模之大、文物级别之高,在书法展览史上可谓史无前例。此展具有经典性、系统性、学术性和观赏性的特点。经典性表现在展品均属极其珍贵的文物,它们在汉字书法的各个阶段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系统性即展览系统展示数千年间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突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行、楷等诸体演变至成熟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学术性体现在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具有学术探讨意义的作品作组合展出,让观众和学者零距离地观摩,以有助于展开深入研究。观赏性反映在所选展品都是艺术水准极高的精品,皆具观赏的魅力。中日书法珍品展的展品堪称既全又精,时间跨度从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到十九世纪的清代,几乎囊括了历代重要书法家,许多作品都是各家博物馆的珍宝重器。尤其是一些晋唐书法家与日本本土书法家的作品更加难得一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书法独特而强大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两个民族因为这种魅力而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

  在博物馆全球化进程中,上海博物馆积极参与和主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配合建馆50周年大庆,自2001年年底以来,上海博物馆结合大型展览先后举办了“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国际研讨会”、“山西晋侯墓出土文物国际研讨会”、“中国白瓷研究国际研讨会”、“2002博物馆文化商品研讨会”等。2002年10月21~24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上海博物馆承办的“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七次年会暨博物馆与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研讨会”有来自亚太地区26个国家、地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150多人参加,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上海宣言”。上海博物馆结合“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主办的“千年遗珍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中国书画研究领域的学术盛会。2005年举办的“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不仅展出了132件瓷器艺术精品,而且举办了同一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深入认识17世纪中国景德镇瓷器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大展与举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相结合,打造了上海博物馆的品牌,为上海博物馆赢得了荣誉。博物馆文化丰富和提升着城市文化的精、气、神。

  

  3、城市文化与博物馆文化的互动

  博物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化又与作为背景的城市文化互动互益。城市有了博物馆及其文化积累就显得和谐宁静,博物馆由于有了和谐宁静的城市环境就更添理性与深沉。当然,这种理性与深沉往往伴随着城市的文化轰动和人文震撼。上海博物馆近年来逐渐意识到展览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精品意识”、“特色功能”与“规模效应”日渐凸显的同时,展览的推陈出新呼唤着城市文化浪潮的激荡,凸显了城市文化的历史纵深感,赢得了城市的新的阅读视角和文化空间,坚守了城市文化的纯真与自觉。博物馆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的色彩,还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品位,凝聚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对博物馆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促进博物馆在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文化进程中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使博物馆更好地养育博物馆的文化品格、城市品位和时代品质。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博物馆为了应对新的社会需求,励精图治,踏实践行,积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探索科技支撑以面向现代社会发展,强化学术攻关以突出文化纵深认知,重视公众教育以拓展社会横向联合。博物馆以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方式为社会服务,构成了独特的博物馆文化形态。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特征促进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进一步转变。数字信息化建设在上海博物馆有序推进。自2001年全面展开的信息化工程为上海博物馆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建馆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从“上博网站”的开通,“藏品数据库”的建立,到“多媒体触摸屏”的设置和信息化博物馆的开通,上博的信息化建设在为博物馆开展文物保管、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有力地诠释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博物馆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征之一,从而使城市文化与博物馆文化有了更好的良性互动。


作者:陈燮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