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一锋:清华大二休学只为“八度阳光”
本报记者 丁菲菲《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10日10版)
刘一锋在比赛现场。
21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论文?实验?学生会?旅行?恋人?
他好像不记得自己今年多大了,要稍微计算一下才能给出一个“21岁”的答复。
白衬衫牛仔裤的刘一锋站在台上一板一眼地进行着项目路演,几个旁听的人忍不住地左顾右盼,有人甚至对着微信小声聊起语音。显然,他们并没有被台上的项目所吸引。
待投资者提到技术壁垒问题,他突然语调提高,话语变得急速,“这种柔性晶硅电池材料,我们是经过很多次反复实验做出来的,他们不可能通过获得的材料反推出来。”这个90后的清华“技术男”少见地使用了“不可能”这种在技术圈被视作“不规范”的词。
“就像一瓶水,你知道是矿泉水,但你不能通过分析物质来得出它是哪座山产出来的。”他晃着手中的水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道,一脸严肃。
“现在市场上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虽然效率高,但都是硬质的,封装在玻璃里,太易碎;非晶硅薄膜电池虽然是柔性的,但效率却不高。”担心矿泉水的比喻说不明白,刘一锋又开始比较自家太阳能材料的不同,“我们的柔性晶硅电池造价低,只有市场价格的50%;并且效率高,光电转换率达到了22%,是大多数普通光电板转换效率的3~4倍,还十分轻薄”。他一口气说完,中间没有任何停顿。
这段数据清晰、优劣对比完整的论述在PPT的展示中,则被团队的营销主管概括成了,“向太阳要电,让太阳‘随时可穿戴’”。
“不是都喜欢听这么多技术上的东西吧”,坐在清华同方大厦,北京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一锋笑了笑,衬衫上隐约可见几点油斑,应该来自中午那“看着油腻吃起来很香”的卤肉饭外卖,“卤肉饭”是他和他团队的标配。
在这座大厦的5层,四处走动的都是如今所谓的创客,“路演”“天使”“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提法回荡在走廊里。不单单这座大厦里创业者充溢,500米外的清华园,白杨树竖立冲突的主干道上,到处是创业者的宣传栏。再远处的中关村,被中国互联网创业者视为圣城的创业大街,至今年9月,在这条晃着白衬衫牛仔裤、充满着“CEO”的街上,与互联网完全无关的店还剩下4家,一家专门攥写中国人家族历史的族谱公司,一家菜品均单价为15元的牛肉面馆,一位四川老板开的文房四宝店和一家专门贩卖中小学教辅书的书店。
“这种火热并不奇怪,互联网技术的创业,本来就是快速迭代。一下子火一片,又死一批。”刘一锋拿起手机,自从去年他成立团队开始路演,微信上便增添了很多创业的朋友,其中很多都是互联网创业,“玩商业模式嘛,能创出市场来就赢了,再说投资者也喜欢这种有想象空间的项目。”他语速飞快地评价,30秒后,他又忍不住补充“其实也说不上哪种模式好,技术创新,就是周期长,可一旦实施,是某个领域的变革”。
刘一锋所提的“变革”技术,是一张跟两张纸差不多厚度的“金属片”,他称作“柔性晶硅电池板”,可这不起眼的薄薄的一片背后,却需要集成隐形栅线技术、稳压整流电路、封装技术、涂层工艺、表面绒化技术、减反射膜技术多项技术。
“就表面绒化这一环,一直到去年才确定下来,是湿法还是干法,是溶液浸泡还是气流通过几种液体,比例如何,浓度如何,哎呀,太复杂了,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讲到一半,从7年前的高一开始就研究太阳能材料的刘一锋突然停住,不再往下说。他并没有夸大这其中的复杂度,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强度,一种气流还是几种气流混合,是同时通气还是前后通气,混合比例多少……一一试过,是上千种的组合。
实验室外的白杨树,叶子绿了又黄了,同学们高一升高二,转眼又到大学。实验室里的刘一锋还在对着那块薄薄的晶硅片不停试着上千种组合里的某一种。实验、上课、吃饭、睡觉、实验……他的一天就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结束。唯一变化的是,他的实验室从西安的高中搬进了北京的清华大学,以及晶片一点一点开始出现的稳定性。
刘一锋埋头的实验室,是灰色的墙,陈旧的仪器,还在充溢在鼻端里实验楼那独特的沉闷的味道。楼外,是清华主干道上灿黄的银杏林,礼堂里正在上演的天鹅湖舞剧,紫操广场上歌声四起的校园歌手大赛,还有多个餐厅里一批又一批的新推美食。
“孤单?也没吧。就是想一点一点把东西做出来,这个急也急不来。”如今大二休学专心创业的刘一锋,常常到晚上10点多才会离开大厦。夜色中的他,骑着自行车穿梭过仍热闹非常的五道口,偷偷溜进宿舍“蹭住”,那个时候,他既不是台上路演的“CEO”,也不再是团队里的“Boss”,而只是一个努力不被宿管大叔发现的“蹭住人员”。
拿到天使投资那年的刘一锋19岁,开始太阳能充电研究的时候他14岁,而所有的创业初想,源自那场震惊世人的大地震后的阳光。彼时,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刘一锋家乡汉中亦震感强烈,受地震的破坏,全城停电。熬过了一个个蜡烛脱销后的漫漫黑夜,迎着正午的阳光,刘一锋想:如果用阳光来发电,该多方便啊。
于是,有了对太阳能材料的不停研究,有了对柔性晶硅电池的上千种测试。然而,这远远不够,技术性创业的难点不仅在于技术研发的成果,更在于技术成果如何走向市场化。
“最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是这技术怎么工厂化。”刘一锋到现在还记得,他一个工厂一个工厂地问,有的刚开了个头,就被撂了电话。碰到熟悉工厂工艺的前辈,他拉着对方不停地聊,聊到对方反感不再想说话。这个生长在陕西关中的青年,还记得去年的冬天极冷,五道口的风像极了朋友圈的“妖风”,他从工厂回学校时感觉都能被吹起来。
材料可以工厂化生产后,钱包式充电包是刘一锋用柔性晶硅材料制作的第一个民用应用。
“充电包打开后,里面的3块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通过数据线连接手机等电器完成充电。在阳光下,两小时可以把一部智能手机充满。”刘一锋在台上举着充电包跟评委详细地介绍,他没有详细说的是为了得出这个“2小时”的时间,他和队友在清华大学大礼堂的草坪上,试验了苹果iPhone6、苹果iPhone5s、三星、华为……为了防止雾霾天对充电时间的影响,他们还特意挑了雾霾天进行测试。
让刘一锋略感泄气的是,路演时技术创新的项目总是很难调动现场人的热情,“一五一十地说总是显得有些呆吧”。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刘一锋刚刚参加某场创业大赛中,另一个技术创新的项目,路演的题目长达20多个字,以致主持人要停顿3次才能报完这个项目名称。
说到底,创业不像在实验室里那么的纯粹和可控,总是要面对外界的风波和动向。有时,与投资人的分歧让他觉得卤肉饭都不香。
“我们生产第一代折叠充电包时成本150元,如果自己有生产线,成本可以控制在40~50元。”代工成本高使刘一锋有了建厂的想法。但意图给他投资的投资人陆伟不这么看:“工厂并不是他的核心价值所在,他们应该将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运用上。”
曾被20多个投资人哄抢过的充电包,对于刘一锋只是一个实体产品,“我们是原材料供应厂,我还要做家用太阳能系统,力争用太阳能每天为家庭提供8千瓦时生活用电,这也是项目取名‘八度阳光’的真正含义,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产品应用到军工、电动车厂商、房车厂商上去”。
“都说德国的发电机好,我们造不出来吗?不是,技术我们都懂,可这钢材两国用的不一样,成品怎么能一样!”他语速极快,似是不愿多谈,“制造业怎么可能不创新!”
回忆起参加的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节目,他呵呵一笑,“创业英雄,有点浮夸了。”他挠着头乐道,“都说站在风口,猪都能吹起来,问题是有多少风口对应多少头猪,风力够吗?”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