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创新中国非遗食品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创新中国非遗食品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2021年10月15日 20:48 西部经济网

  原标题:创新中国非遗食品 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非遗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年轻人大多选择去城市闯荡,非遗技法掌握在老手艺人手里,渐渐失去了年青一代的传承。为了更好的将非遗传承下去,只有将传统非遗技艺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才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非遗技艺永久的传承下去。

  谈到非遗技艺的现代化创新,就不得不提刘卫红,她是中国非遗食品现代化传承第一人,对众多的非遗食品技艺进行了创新融合,在实践上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众多知名餐厅、餐饮企业、知名国际酒店都纷纷与她达成合作。通过和餐厅、酒店等的合作,大力推动了非遗食品的创新发展,传承和发扬了中国非遗文化。

  刘卫红创新改良的非遗美食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传统稷山面点。2011年,山西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入围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面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稷山麻花,便是稷山面点中最出名的一种。

  稷山麻花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十分复杂讲究的,用料考究,色泽金黄,但是随着现代饮食的不断推陈出新,稷山麻花渐渐被遗忘。刘卫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特地将现代人喜欢的口味注入到稷山麻花的制作中。

  传统稷山麻花的制作要经过培养酵块、按比例分接面、掺水和面与掺油和面、面节擦油、搓条上劲、分板打畦、扭股成形、出锅淋油、定型摆放、化熬糖汁、翻拨整形等十八道重要工序。这些程序非常复杂,很难靠人工全部掌握,只有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师傅,才可以凭借经验完成上面的全部步骤;但如果将这些工序编写成机器程序,利用工业化的手段进行制作,生产出来的麻花味道、口感都不如手工制作的香甜可口,缺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

  刘卫红为了更好的传承稷山面点制作技艺,决定对稷山面点的制作流程进行简化,她先深入研究了稷山面点原本的制作技法,对有些制作工序进行了合并,并且在制作的时候,将鸡蛋、小苏打和高筋粉加入到稷山面粉中,这样就会使得稷山麻花更加的酥脆,也更加的健康。除此之外,她丰富了稷山麻花的口味,调配出了椒盐味、甜辣味等多种多样口味的麻花,更受现代人的喜欢,也打破了稷山麻花只生产甜味麻花的僵局。

  值得一提的是,刘卫红在改良传统稷山麻花的时候,还使用了桂花油,以此来代替传统的花生油,桂花本身就有缓解牙疼、胃疼、痛经等的功效,还可以起到舒缓情绪、安神助眠的效果。桂花油的加入使得稷山麻花更兼健康的功效,也彻底改变了一些人对稷山麻花是油炸食品不健康的不好看法。

  经过刘卫红改良后的稷山麻花,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又将现代化的技法和流行的口味注入到麻花制作中。现如今的稷山麻花形成了几大特点:一是具有领先的品质优势,体现了独特的配方和加工工艺;二是有极大的品牌优势,成为中华名吃;三是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同时,稷山麻花实现了由产品单调向数十种新型系列品种、造型发展。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色糕点,也可以占领一席之地。经刘卫红改良的稷山麻花也在全国各地进行销售,经济效益比之前翻了几番,也更加推动了中华非遗的现代化传承永久不衰。

  非遗要想要长久的传承下去,就要积极主动的寻找融入人们生活,这样才能让人们惯非遗的社会价值。刘卫红正是推动非遗食品走向现代化,走进人们生活的第一人,她让非遗食品融合了当代流行的风味,更是赋予了非遗食品当代社会价值。刘卫红让非遗食品打上了当下时代的烙印,让非遗不再是单纯的古老遗产,让非遗继续传承下去。

  刘卫红改良非遗食品制作技艺,不仅传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带动了餐饮行业的创新发展,非遗文化与行业的相互融合,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永远的传承,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刘卫红让中国文化、非遗技艺走向辉煌,也将迈向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消费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麻花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