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高中有选修 高考也要选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08:05 新京报

    作者:薛涌

  如今北京高中的课改,将逼着大学改革。希望国家在政策上,要适当把经费从大学中抽出来,支持高中这样的改革,为下一代“创造”而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新的学年中,北京市高中将全面进行课改;已经习惯被别人安排学习的学生要学会规划和发展自己的未来。用北京九中郝校长的话来说,“选修课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课改增置的选修课,分为国家课程中的选修和校本选修两大部分,学生至少要在选修课上拿到28学分,自选课占总课时的1/3。

  这一课改,未必一步成功。但是,中国如果想从“中国制造”转向一个“中国创造”的国家,此步则不能不走。过去那种全是必修课的教育,是典型的“中国制造”:学生被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按一个模式批量生产出来,批量投放市场。学生并不参与设计自己的未来。

  我一位朋友,好不容易考进清华,学了五年锅炉,结果毕业时,他学的那种锅炉被淘汰了。而我们现行的许多教育方式,把他和他的同学们当成这种锅炉的一个部件,结果不得不跟着过时的锅炉一同被淘汰。在如今创新型的知识经济中,这种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会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美国一位企业总裁曾说:“在当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环境中,你每五年都要有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很难预料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我们最需要的与其说是专业人才,不如说是能够应变的创新式人才。”

  批量生产的教育哲学,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课程。在计划经济中,这种“需要”是比较好预测的。反正国家规定每年生产一定数量、一定型号的锅炉,学校每年按这样的数量和型号造就若干锅炉人才,这是错不了的。市场经济则不同,“需要”很难预测。而下一代人的兴趣,则塑造着未来市场的“需要”。学生参与设计未来,其实就是参与设计未来的市场。举例而言,一些孩子泡在网上,令老师和家长担心。但是,这件事情本身说明了一个问题:网络是未来经济的一个主要动力。孩子对网络的走向,也许比一般的家长老师更有直觉。让他们在一定的指导下合理发展这方面的爱好,长大后甚至可能创造一个产业出来。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创造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动地被人“制造”。培养人才从“制造”走向“创造”,我们才能迎来“中国创造”的时代。

  当然,道理固然好讲,面对“国情”,这种理想也许要打折扣。比如,许多家长担心:孩子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折腾选修课,高考怎么办?越是临近高考,学生就越要被迫回到现实。不过,“国情”还有另一面:那就是许多人,特别是学生,对传统的高考模式并不满意。当选修课在北京一些高中推广时,靠传统的高考就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高考固然还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但是,高中教育也并非不能逼着高考改革。

  针对高中的选修,高考应该如何对应?那就是“选考”。我曾多次推荐美国大学入学学术能力测验(SAT)的模式。这种考试,非常基本,主要课目就是语文(英文)和数学。不过除此以外,还有二十门专业考试,包括文学、数学、生物、化学、美国史、世界史以及各种外国语等等。另外,还有三十多门高级课程考试(AP TEST),通过后有资格免修有关大学课程。这样的结构,事实上就是“必考”和“选考”结合。“必考”保证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选考”则给学生自由发展、自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今北京高中的课改,将逼着大学改革。希望国家在政策上,要适当把经费从大学中抽出来,支持高中这样的改革,为下一代“创造”而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薛涌(旅美学者)

    来源:

新京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