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网上同学录隐藏诈骗危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9:08 沈阳网-沈阳日报 | |||||||||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毕业后在网站注册班级网页,建立网络同学录,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程序。为沟通方便,许多人都会在同学录上留下详细的联系方式、工作单位。但10月29日,记者在互联网上浏览时发现:连日来,各网站的“同学录”都在声讨同一个内容———一些骗子利用“同学录”的有关信息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实际上,记者也曾险些被此类骗局蒙蔽。
“女同学”频设“车祸骗局” 今年8月15日,记者接到在南方某电视台工作的一位“女同学”电话,说她到大连采访,想利用这次机会到沈阳与大学同学聚一聚,结果在盖州发生车祸。由于身上现金不够,她请在沈同学给她的账号汇一万二千元现金。经过记者和同学核实,该骗局被揭穿:这位“女同学”是假冒的,只想骗钱而已。那么,骗子为何对记者的情况知道得如此详细?祸端就是网上“同学录”的“通讯录”。 无独有偶。9月9日一大早,李先生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在上海工作的一位大学女同学,双休日驾车到李某所在地旅游,并让他通知当地的其他同学,大家顺便聚一聚,并给她预定一间客房。没过多久,“上海女同学”又给李先生打来电话,说刚刚在路上出车祸,不慎把一位过路行人撞伤,要交两万元的住院押金,说想向李先生借1.2万元,并把她的银行卡号告诉李先生。 当时,李先生只想为同学解困,就按照“女同学”提供的银行卡号把1.2万元打到了她的卡上。等到下午再打“女同学”手机询问事故处理情况时,发现这位“女同学”已关机。后来又打了几次,一直关机。这时候,李先生开始怀疑,打电话到上海联系上真正的“上海同学”,这才发现上当受骗了。 骗子翻新手段来“杀熟” 就这类骗局屡屡发生并得逞的现象,记者请教了警方。民警分析,采取这种手段骗取钱物,是一种典型的“杀熟”现象,骗子利用的是同学间重视友谊的特点。诈骗分子从网上“同学录”里查到相关信息,通过聊天记录找出和其他同学联系较少的“同学”(往往是女同学),然后冒充“女同学”给其他同学打电话。从接到电话开始,受骗者已经陷入了诈骗分子精心布下的骗局之中。 民警提醒,网上个人信息泄密,是一种严重的个人隐私权遭到侵犯的行为。网络隐私权作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想避免受骗,“防”字为先。人们在上网聊天时尽量不要过多地透露诸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财务情况等个人信息,以防被有不良企图的人利用。本报记者伏桂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