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伤口”潜伏致命危险 消毒防感染是大事

“小伤口”潜伏致命危险 消毒防感染是大事
2022年05月30日 12:14

  作者:陈琳 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中心脑外科(神经外科)主任

  20世纪初,雅典的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因被猴子挠伤未及时处置伤口,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后,这位国王就因这次创伤而暴毙。可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身体“小伤口”,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小伤口就有可能引发致命危害。有数据统计:

  海鲜扎破手若不及处理,48小时内的致死率达到50%;破伤风在全球死亡率高达30%~50%……“小伤口”诱发的致命危险屡见不鲜。

  “小伤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危害?根本原因还是人体皮肤破损后,病原微生物通过“小伤口”进入体内,造成人体感染,引发疾病所致。

  一、伤口感染及其危害

  伤口感染(wound infection)是指皮肤完整性被破坏,微生物在其中侵入、破坏、增殖、繁衍,以致伤口愈合困难,出现的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1]。

  2017年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报告:全球慢性伤口感染率为78.2%[2]。

  1、感染原因

  病原微生物、伤口环境和宿主免疫功能是决定伤口是否感染的三个要素,三者保持相对平衡时,伤口发生感染的几率较低。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增加、伤口环境适合病原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三者的平衡被破坏,伤口发生感染风险将会增加[3]。所以,伤口感染的核心原因就是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侵入人体造成的。

  1)细菌

  ① 需氧菌:这类细菌的生存繁殖需要氧气,因此常发生在较浅的伤口处,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② 兼性厌氧菌:这类细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可以生存,但有氧时繁殖更快,常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

  ③ 厌氧菌:这类细菌只能在无氧的环境中生存繁殖,因此常发生在较深的伤口处,常见病原菌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无芽孢厌氧菌等。

  2)真菌

  少数真菌也会在伤口处定居繁殖,严重时可扩散至全身多个器官,常见真菌包括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等。

  3)病毒

  伤口很少发生病毒感染,多数是由共用静脉注射器或医疗操作不当等医源性因素引起的,病毒经伤口进入机体后会迅速随血液传播到全身,常见病毒包括HIV病毒、肝炎病毒、人类疱疹病毒HHV等。

  2、伤口感染过程

  皮肤是人体的一套非常巧妙的“外衣”,能拦阻细菌入侵,当体表伤口不及时处理,就会有感染的风险,通常而言,伤口感染一般要经过:

  ① 皮肤受伤,细菌乘虚而入,释放出有害物质,引起人体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皮肤局部发红;

  ② 随着血管扩张,血浆从血管内渗出,流入周围组织内造成组织肿胀;

  ③ 局部血液供应量增加出现热感;

  ④ 局部肿胀又会压迫和刺激周围的末梢神经,引起疼痛。

  3、伤口感染的危害

  伤口感染是关系伤口愈合全过程,具体表现在损坏残留的组织细胞而延迟愈合時间。

  就本质而言,伤口感染是人体和细菌斗争的表现 。感染导致炎症时,血管扩张不仅能使免疫细胞快速赶来围攻细菌,渗出的液体还能冲淡有害的毒性物质,使局部血液凝聚成块,限制细菌和毒性物质进入血流而扩散。因此,可以把伤口感染发炎看作人体对入侵细菌奋起防御的信号。

  若伤口感染处理不当,感染引起的炎症会发展成脓肿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二、防感染的现实困境

  伤口感染患者应以早期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为主,同时注意伤口的清洁,远离可能诱发或加重感染的因素。

  现实情况下,应对伤口感染问题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1、一般性消毒。通过消毒手段实现防感染,包括用酒精、碘伏、生理盐水、双氧水(过氧化氢)等消毒液对伤口进行喷涂,其目的是杀灭伤口上的病原微生物。

  2、抗菌药治疗。采取一般性消毒手段后,或者,当伤口感染较为严重,如大面积伤口、深度伤口等会通过使用抗生素来防感染。比如用罗红霉素、红霉素或者青霉素类对抗化脓菌感染。如果是真菌感染,可以使用伊曲康唑或者是特比萘芬进行治疗。如果是非化脓型,可以使用克林霉素或者口服多西环素进行治疗等等。

  防感染的现实困境:

  一般性消毒行为无法真正实现防感染。消毒只是手段,防感染才是目的 。乙醇类具有刺激性,无法用于破损皮肤和较大面积的伤口感染消毒,含氯类、过氧化类消毒液因其毒性、刺激性、腐蚀性而不适合用于皮肤等的喷洒使用。再次,包括乙醇类、碘类在内的消毒产品又因其挥发快,在实际使用中对细菌、病毒作用的瞬时性而无法彻底灭活细菌病毒,因此无法实现切断、杀灭、消灭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更无法实现防感染的功效。

  抗菌药(抗生素使用最多)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服用抗生素将使未来无药可用!抗生素一方面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但当一些强劲又“狡猾”的病原微生物没有杀死时,它们就会产生耐药基因, 这种基因在这个细菌的下一代会继续被保留,于是出现耐药性越来越高的新一代细菌,被称为“超级耐药菌”(superbugs)[4]。人体一旦感染了这样的耐药性细菌,就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境况。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来看,一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会有一批耐药菌株相应地出现。而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引起细菌感染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大。

  三、9930为何能实现防感染?

  1、国家核准与权威认可

  9930消毒剂符合国家标准《GB/T 26367-2020 胍类消毒剂卫生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核准适用于皮肤、黏膜、外科手、卫生手、物表、织物、泳池、食饮具、瓜果蔬菜、室内空气、食品加工工具和设备的消毒。

  双胍PHMB列入卫生部《食品用消毒剂原料名单》,双胍类消毒剂是21世纪公认的绿色环保无残留、无毒、无刺激性、无腐蚀、无致微核突变(致癌)、安全的消毒剂,灭活变异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单纯疱疹、天花病毒等,不产生抗药性,杀菌广谱,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男女私处、织物等,对病毒、细菌、真菌有效杀灭率 99.999%

  9930消毒剂符合以下中国国家标准:

  1)《胍类消毒剂卫生要求》(GB/T26367-2020)

  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GB27952-2020)

  3)《黏膜消毒剂通用要求》(GB27954)

  4)《手消毒剂通用要求》(GB27950-20205)

  5)《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GB27951-2021)

  6)《空气消毒剂卫生要求》(GB27948-2020)

  7)《消毒技术规范》(2002)

  8)《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WS628-2018)

  9)通过中国民航CCAR-53适航认证用于客舱消毒

  1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WS/T774-2021)

  9930消毒灭菌产品还通过以下权威认证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关村国际医药检验科技、中国民航总局CCAR-53适航认证关于客舱使用。美国FDA认可的实验室、德国TUV、瑞士SGS等10多个国家的认证与检测。

  2、权威检测机构检验认证

  9930消毒防感染产品通过了大量权威检测机构检验验证,具有无毒、无刺激性、无残留、无致微核致突变(无致癌)、无腐蚀、母婴适用、医疗级、食品级的产品特征。

  下表为9930消毒防感染产品权威机构的检验报告通过国家卫健委审核备案并公布在国家卫健委网站上

  #FormatImgID_2#

  #FormatImgID_3#

  #FormatImgID_4#

  3、9930 消毒防感染产品的核心功能

  切断 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

  杀灭 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

  将其消灭 于进入人体之前

  一次使用超过30天长效消毒防感染

  9930以24小时不间断99.999%灭菌强度实现防感染。

  4、9930 核心价值与核心优势

  1)30天长效防感染。使用后30天杀灭率下降低于0.1% ;

  2)广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灭活种类广;

  3)高灭活率。对新冠等病原微生物灭活率大于99.9999% ;

  4)解决了 全球医院重症监护室ICU 手术室 耐药菌难以杀灭的困境对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灭活率达到最高标准99.9999% ;

  5)医疗级、食品级、安全、对皮肤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无刺激性母婴适用、无致微核致突变(无致癌)、无腐蚀、无残留;

  6)灭活变异病毒;

  7)不产生耐药性;

  8)新冠病毒传播媒介全覆盖且高灭活率。

  四、使用9930的 消毒防感染案例

  1、缝合术后 消毒防感染

  2、猫眼睛 消毒防感染

  3、术后感染,使用9930 消毒防感染

  4、激光灼伤的 消毒防感染

  5、医院临床顽固头皮真菌 消毒防感染

  -END-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 伤口感染  .腾讯医典

  [2] Cohen FA,Haroche J,Emile J Fet al.Rosai-Dorfman dise ase: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J]. La Revue demedecine interne,201839(8):635-640

  [3] 蒋琪霞,王建东,徐元玲,etal.慢性伤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2):19-23

  [4] 百度健康医典

  [5] 微信公众号【大健康生活圈】

  [6] Swanson TKeast D.Clinical innovation: 2016 wound infection consensus document[J].WoundsInt2017.8(2):19-21.

  [7] 蒋建新.《创伤感染学》第1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8] 无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孙田杰.《外科护理学》第2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0] 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1] 孟超,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感染细菌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