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的开场视频,美不胜收的摄影作品,唯美灵动的影子秀,令人期待的新任生态环境公益大使……6月1日,第九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拉开序幕,12项线上公众参与活动相继启动。
今年的生态环境文化周以“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主题,围绕“减污降碳为美丽北京加油,绿色生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线,推出北京生态环境公益大使聘任、生态环保摄影大赛成果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线上访谈、环保观察团绿游记等12项线上主题活动,与广大市民共享绿色北京建设成果,分享生态环保生动故事。
走“新” 开幕式上纵览大美北京生态画卷
“北京的美,是千年古都、红墙绿瓦、雍容尔雅,是现代都市、双奥之城、欣欣向荣,更是天蓝水清地绿,生态和谐,幸福宜居。2021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值首次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6月1日上午,第9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开幕式上,振奋人心的声音,大气磅礴的画面,宽屏长卷展现北京生态底色。这是一个开场视频,用一组亮眼的数据讲述了北京市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效。
《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减污降碳,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4%左右,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绿色。
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持续和显著提升。“开窗见景,出门见绿”已成为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标配,“冬奥蓝”“北京蓝”被前来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各国运动员见证,成为与赛事并行的美丽话题。
美丽北京,映照在镜头下。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举起手中的镜头,定格每一帧场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生动记录着“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时代画卷。
“从奥运场馆建设到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施工,从北京亚投行工程项目到通州环球影城施工过程,我用镜头记录了北京一个个重大地标的诞生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 第18届“牵手蓝天 你我同行”生态环保摄影比赛获奖代表何慷民说,“1990年亚运会后到2018年,我参加了19个航次北京城区和近郊的航拍工作,从空中航拍的角度感受到了北京环境的巨大变化。”作为北京河清、天蓝、环境优美的见证者,何慷民讲述,在1998年的时候从空中看北京的绿化还不是那么稠密,2008年后再看,不仅绿色面积大大增加了,河流清澈还泛着淡淡的蓝色,住宅小区周边增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绿地和公园。从身边的小角度到空中的大视野,在40年的摄影路上,何慷民亲眼看见并切身感受到了北京的环境变化无处不在。
走“心” 公益大使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发声
每年的文化周开幕式上,聘任新任北京生态环境公益大使已是惯例。今年,演员沈腾、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李杨薇获聘成为新任大使。
台前的沈腾给大家带来欢乐,幕后的他关爱自然生态,崇尚绿色生活。在真人秀《麻花特开心》节目中,他带领麻花家族发出节水号召,普及垃圾分类。在为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积极助力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世界,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播环保正能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沈腾说,“我会继续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做绿色生活的宣传者、引领者、践行者,与大家一起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为美丽北京加油。”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外出采访是我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频繁的采访工作中,我看到北京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地越来越绿,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好。”李杨薇说,我想通过我们的报道,透过我们的镜头,不仅要让大家看到北京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也要向更多的人传递生态环保理念,动员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和建设我们共同拥有的家园。
“清洁美丽世界是每个人的愿望,而实现这个梦想的方法就是‘共建’,包括你、我、他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参与。”“我将不断努力,不辜负这个荣誉称号,和大家共同做好并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北京故事’。”两位新任大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也与今年文化周“共享绿色北京建设成果,分享生态环保生动故事,倡议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北京”的思路不谋而合。
自2013年北京生态环境公益大使聘任活动开启以来,已经有贺克斌、聂一菁等19位来自各个行业的优秀代表加入北京生态环境公益大使的行列。他们拍摄生态环保公益宣传片,参与生态环保公益活动,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公众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美丽北京加油,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走“深” 汇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蓬勃力量
创建“绿色啄木鸟”环保志愿服务组织,吸纳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美丽北京建设;策划成立“自然之子”环保学生社团,用一块小手帕传递绿色梦想;全程参与新凤河水域综合治理,一边“治水”一边开设环境教育课堂……6月5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线上访谈活动火热开展,志愿服务专家、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代表围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题,畅谈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心声,倡议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啄木鸟是森林的医生,我们‘绿色啄木鸟’不光要做城市的环保医生,我们还要为孩子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为成人营造环保习惯的养成氛围,为社会提供环境治理的有生力量。”2006年5月,王涛创立了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十多年来,已经有6000多人加入绿色啄木鸟的行列。他们活跃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街巷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生态环保公益讲座和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温度和力量。来自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地理老师董雁长期致力于在校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成立“自然之子”环保社团,发起“帕系自然”等环保实践活动,用手帕代替一次性纸巾使用,通过改变日常习惯的“小行动”,汇聚节约低碳的“大能量”。2020年,董雁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评选为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
牛奕娜是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她全程参与了大兴区新凤河的综合治理,亲眼见证了新凤河从原来的“蚊子河”蜕变为如今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她也成长为一名科普保水、护水知识的生态环境志愿者。“我做的志愿服务就是想通过环保的知识理念与互动实践相结合,让人们去重视环保,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共同爱护和维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超过449.3万,注册志愿团体超过8.1万个,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52.4万个。其中,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团体数量和志愿者数量逐年递增,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志愿者们最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域。
只有共治才能共享。建设美丽北京,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的改变也许是微小的,但是将两千多万人的改变汇聚起来则是巨大的,这种改变必将换来北京生态环境的更大改善,将使我们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更快地成为现实。”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张立新说。
走“实” 探访绿水青山背后的绿色故事
揭开“城市大脑”的神秘面纱、了解让枯枝烂叶过“桥”变宝的“生态桥”治理工程……第九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期间,环保观察团分别走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淀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平谷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了解优美环境背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城市大脑”带来了啥?
科技范儿十足的海淀,从城市治理领域入手,通过建设“城市大脑”,将不同治理行业、部门的数据信息集中在一起,实时共享,对区内公共安全、城市环境、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问题进行集中的跟踪与响应,及时处置、对症下药。解决了以往各自为战,城市基层治理长期依靠突击式、运动式执法,部门之间掌握的数据互不兼容等难题。
“生态环保平台是海淀区城市大脑重点建设的四大场景之一。”讲解员介绍,“在大气环境自动监测方面,海淀区在全市高密度监测站点布设的基础上,又科学布设了餐饮、道路、扬尘、重点汽修、边界传输等6大类198个固定监测设备和5台移动监测设备。简单说,只要是与监控设施有关的所有数据,系统都会自动进行跟踪与反馈。” 在水质监测方面,“污水溯源分析系统通过对前端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研判,可以快速发现超标突变的情况,而且借助系统演示溯源过程,可以提升排查污染源头的效率,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生态桥”让有“中国桃乡”之称的平谷区走上了一条绿意盈盈的发展之路呢?
北纬40度,京郊半山区,昼夜温差大,平谷区是大桃种植最适宜区域之一。在刘家店镇“生态桥”国桃基地,果园废枝叶、畜禽粪便粉碎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促进环境改善、土壤改良、水质改进、大气改优,在农业生产废料与可循环再利用资源之间架起了一座“生态桥”。
“简单来说,‘生态桥’就是生态循环利用之桥,它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同时还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刘家店镇副镇长孙亮介绍,“刘家店镇大桃种植面积2.3万亩,过去,大家伙儿都是把果树修剪下来的废弃枝条当成柴火烧了,造成空气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1月,平谷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区政府统筹政策、资源、技术、资金,出资建设有机肥生产厂房,购置生产设备,承担生产加工成本,以刘家店镇为试点,对企业生产出来的有机肥按每吨50元给予补贴,创新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如此一来,镇、企、村有序联动,建立起‘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
据了解,刘家店镇鼓励农民把果树枝条等农业废弃物统一收集,运到“生态桥”工厂,1吨废弃物可兑换1吨有机肥或是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这样一来,种桃成本减少了,蓝天渐渐变多了,“而且,自打用了这有机肥,大桃更甜了。”
“山更青啊水更绿,让中国更美丽,美丽的大自然是你我,共同的家园……”一首《让中国更美丽》唱出了人们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望,也唱出了每个人心中的美丽北京。
如今,守护碧水蓝天成为全民共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北京的热情之高,前所未有。2021年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显示,2021年,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指数为75.77,比2020年提高了1.02,公众的环境认知度及环保行为践行度均实现了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北京,重在全民参与、共同行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感慨,“人们已经认识到,将环保实践融入日常,点点滴滴的付出对环境的改变是有多么的重要”。
后记
一年接着一年干。2014年以来,每年的6月5日环境日前夕,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都会如约而来,开展为期一周的生态环境主题公众参与活动。
9年一以贯之,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不断探索创新、逐步走深走实;用一个个高光时刻、精彩瞬间,点燃全民环保互动的热情;让守护碧水蓝天成为全民共识,让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让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的梦想离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越来越近。
9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足以陪伴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奔跑翱翔;说长也不长,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仍然在路上。历史在前行,时代在召唤。全民参与、共建共享,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美丽北京必将铺展更加壮美的图景。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