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植物标签:用「#」传递绿色能量,和Z世代一起「搞事情」

植物标签:用「#」传递绿色能量,和Z世代一起「搞事情」
2022年07月25日 12:38

  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环保、自然风味越来越重视,一种不同于牛奶的植物蛋白饮料,在年轻群体之间流行开来。*数据显示,近一年小红书植物奶笔记发布量提升了50%,2022年5月植物奶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125%。豆奶、燕麦奶、杏仁奶、椰子奶......多种风味的植物奶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植物奶+咖啡」更是成为爆火搭配。

  在植物饮的火热趋势下,新兴植物基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新生代植物营养品牌——植物标签,就在努力探寻着未来饮品的方向。他们直言「我们和牛奶不熟」,只想与消费者做朋友;他们以「环保」和「健康」作为理念,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写下新的注解。*品牌成立1年,就完成了近2亿元的A轮融资,产品上线全国近3000家全家便利店,打造出「现象级爆款」。

  植物标签的走红并非一日之功。创始人为何选择「植物基」这条赛道?品牌又是如何借助小红书洞察潮流,从用户需求出发迅速打响品牌声量,成为备受瞩目的植物奶「新宠」?本期小红书灵感营销《未来消费·品牌力》专栏,邀请到植物标签创始人张自豪,一起回顾植物标签的出圈之路。

  01融合消费与健康基因,做属于中国的植物奶品牌

  「紧俏、突破、兴奋」,植物标签创始人张自豪用这三个词评价自己。

  回顾张自豪的人生经历,他一直在紧俏的时间中丰富着自我的不同侧面:既是品牌创始人,也是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从出国留学到回国读研、工作,创造价值的兴奋感驱使着他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张自豪表示,在国外留学时他就对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学时,他观察到在国外兴起了刮起了一阵「植物奶风」,而在国内这一赛道仍存在着一定的产品空白。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创立这样一个品牌,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2020年8月,张自豪决定开启创业,他结合团队经验和市场洞察,锚定了一条融合了新消费和健康趋势的潜力赛道——植物奶。

  “植物蛋白赛道近千亿,不仅规模大,且保持着稳定增长。*2007-2016年,植物蛋白饮料复合增速达24.5%,在整个饮料行业的占比上升8.79%。同时我们还发现两个市场信号:首先,传统大品牌增速在下跌,这意味着像我们这样的饮料新品牌有了崛起的机会;其次,国外植物基相关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率先培养了用户心智。我们想,我们应该抓住这两个信号,打造属于中国的「植物基」饮料品牌。”

  融合了消费和健康两者基因,植物标签由此诞生。然而品牌刚创立就面临了第一个难题:在众多消费品中如何做出差异化,被更多用户记住?

  植物标签团队决定从品牌名和品牌logo入手,他们发现「#」字标签,早已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视觉符号融入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它不仅是的网络热搜的符号,也是小红书中热门话题的符号。「#」既是话题,也是人们用来标记态度、表达观点的方式。

  “Z世代们用「#」表达个性化的态度,而我们则希望通过这一符号表达品牌健康环保的理念,并通过使用更多植物基的原料来践行这一理念,由此取名为植物标签”,在品牌名和品牌Logo中,植物标签充分的展现出对用户的理解与洞察。

  图片来源:植物标签官方  图片来源:植物标签官方

  作为品牌创始人,用户的需求驱使他不断推动品牌的升级,通过与用户的真诚沟通,打造出一个中国年轻消费者所喜爱的未来品牌。

  02在共创中寻找灵感,做「最会搞事」的植物品牌

  品牌名和品牌定位确立后,面对新鲜玩法花样百出的植物基市场,植物标签团队也开始思考,面对传统大品牌盘踞的饮料红海,如何打出自身的品牌优势?

  张自豪认为:“在产品这件事上,大家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产品受不受欢迎,是消费者说了算,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决策权交给消费者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产品力。”

  建立一支充满创意的团队,邀请消费者参与到产品测试中来,用内容思维做产品,是植物标签产品力得以保障的三大基因。

  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产品创新过程,植物标签提倡让「人人都成为产品经理」,让好创意在公司内平等竞争。

  张自豪提到,芝麻风味的创意其实来源元宵节的一次团队聚餐,开心果风味则来自消费者洞察,这些偶然的脑洞和发现在产品创意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做成了产品,并推向了市场。而正是这样一种「敢于把脑洞落到现实的执行力」,让植物标签能够在口味上做到不断地推陈出新,为用户提供兼顾风味与营养的好产品。

  图片来源:植物标签官方  图片来源:植物标签官方

  和传统品牌不同的是,植物标签秉持着「把每一位消费者都当成创业伙伴」的思路,积极地与年轻人们「玩」在一起。

  为了聆听更广泛年轻群体的声音,植物标签选择将90后用户超7成的小红书作为用户互动的主要阵地。在小红书中,植物标签发布「吃货专家」招募令,寻找对美食有想法的用户试喝新品,还发起上海探店活动,邀请用户进行线下打卡。

  小红书用户打卡「#地球COOL起来#」活动  小红书用户打卡「#地球COOL起来#」活动

  「懂生活、爱分享、爱尝鲜」的小红书用户通过内容互动,在站内形成了一股强大号召力,有效提升着品牌的在站内用户之间的影响力。植物标签首批招募笔记发布后,就收到了上千名用户的互动与反馈,探店活动更是在小红书掀起了线下打卡的热潮。

  植物标签在小红书发布「吃货专家」招募笔记  植物标签在小红书发布「吃货专家」招募笔记

  面对这一情形,张自豪表示自己对小红书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的品牌负责人多次告诉我,小红书对于植物标签的品牌营销十分重要。我就从内容创作的角度、也从品牌的角度去看小红书,结果我自己被圈粉了。作为一个用户,我在小红书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什么愿意去分享内容;作为品牌方,我看到了用户与品牌的良性互动,平台上真实的用户声音让品牌传播更加立体而生动。”

  提前在产品中预埋沟通触点和情绪锚点的方式,也让植物标签自带传播力和话题点,在无形中激发出用户的分享欲和表达欲,尤其在「人均自制力青年」的小红书,这一特点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放大。

  *在小红书,「自制饮品」的笔记超过122万篇,用户热衷解锁饮料的N种创新喝法。洞察到这一趋势的植物标签,也主动在小红书上发布饮品DIY的笔记,号召大家进行二次创作,而小红书上的用户也都纷纷响应,用植物标签产品创造出各类DIY饮品,在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中透传出品牌心智,实现产品的高效种草。

  图片来源:小红书官方  图片来源:小红书官方

  对话中,张自豪分享到,植物标签一直十分重视通过用户深度沟通完成品牌传播。这其中,如何找到目标用户「兴趣点」成为完成高效沟通的核心,也是植物标签期待与小红书持续挖掘的内容。接下来,小红书也将上线商业数据洞察平台「灵犀」,旨在用更系统的数据洞察工具,助力品牌挖掘未来趋势,点亮更多产品灵感。

  03从行业新秀到未来品牌,植物标签的「绿色能量」

  强大的产品力和用户沟通力,对植物标签的出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使着品牌在创立不久就迅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然而光环之下,植物标签并没有陷入「自嗨」,而是开始追求打造长期的品牌价值,并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可持续发展中贡献力量。

  凭借着不俗的线下活动策划,植物标签在「环保」这件事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也让这个行业新秀逐渐构建起更为稳定、恒久的品牌力基因。

  从去年7月开始,植物标签联合了上海100+家精品咖啡馆,率先发起「地球COOL起来」环保主题活动,以全球变暖为灵感,共同打造100+款环保主题的植物基饮品,从一杯小小的饮品开始,为地球「降温」,释放着「再小的行动,也能守护地球」的理念。

  植物标签充满创意的环保活动,与小红书里同样关爱地球的年轻人们一拍即合。2021年小红书上「可持续XX」相关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超5倍,「随手环保」更是成为小红书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之一。当植物标签的「绿色能量」遇见小红书热爱环保的年轻人,带来了一场“1+1>2”的化学反应。

  小红书2022十大生活趋势

  图片来源:小红书官方

  植物标签在小红书发布「地球COOL起来」活动笔记,和Z世代们一起「搞事情」,号召更多的用户一起实践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小红书用户们的积极响应。他们拿着一杯杯造型别致的「地球咖啡」,通过充满仪式感的拍照打卡和真诚的内容表达,为品牌环保的传播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品牌与用户的同频共振,带来别样的惊喜。植物标签对健康、环保、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不再只是一种口号,而成为了一种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植物标签也通过与年轻人的深度对话,续写着品牌的魅力与生机。

  图片来源:小红书官方  图片来源:小红书官方

  「通过植物的力量,让人们和地球更健康」,这是植物标签所秉承的理念。张自豪表示,“通过做这个品牌,我们想让大家认识到环保可持续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写在最后

  如何描绘「未来消费」的模样?植物标签以用户为灵感,用「#」号勾勒出品牌与Z世代深度链接的轮廓,将健康和环保的理念书写在新消费的大地上,在一笔一画间传递产品的创新力。

  小红书就像一间「画廊」,将未来品牌的「画作」一一陈列,让更多的年轻人在移步换景间感受品牌的魅力,在深度沟通中增进品牌与用户的双向联结。

  植物标签的故事还在继续。带着对消费者的真诚之心和对环保的使命担当,它正演绎着新消费时代植物奶的新流行,在成为国民植物基品牌的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

  *数据来源:小红书站内、植物标签官方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Z世代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