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线固收大厂打造 天弘永利优享8月8日起发行

一线固收大厂打造 天弘永利优享8月8日起发行
2022年07月27日 15:52

  今年以来,在市场整体先抑后扬的背景下,固收+基金下跌守得住,上涨跟得上的优势进一步彰显,绩优固收+产品依旧是投资者理财的“压舱石”。近期,一线固收大厂天弘基金将于8月8日起发行天弘永利优享债券型基金(A类:016161,C类:016162),力争复制旗舰固收+产品天弘永利债券的突出业绩。

  对标连续10年正收益的优秀“前辈”

  提起天弘永利债券,许多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不陌生。该基金成立于2008年4月,据最新的基金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基金各份额总计规模超338亿份。业绩方面以B份额为例,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139.62%,对比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实现了60.44%的超额收益。

  同时据海通证券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天弘永利B近 7年排名同类4%(8/166),近5年排名同类前6%(19/297),近3年和近1年也都排名前10%左右(分别为42/403和63/591)。同时从分年度来看,天弘永利B份额自2012年以来连续10个年度实现正收益,年化回报超7.8%,最大回撤仅-5.42%。天弘永利债券基金历经不同市场考验,穿越牛熊,并且在2017、2019和2020三次获得“金牛奖”,备受认可。

  此次发行的新基金天弘永利优享与“前辈”天弘永利债券一样,也是二级债基产品,在天弘固收+产品序列中,同属于较低风险产品。天弘永利优享将以股债的长期收益作为组合投资收益的基础来源,充分考察股债投资胜率和赔率的变化,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力争为组合带来收益上明显优于债券、风险上明显小于股票的长期稳健收益。

  天弘基金位居固收大型公司近1年业绩榜第一

  在管理团队方面,天弘永利优享也与天弘永利债券高度重叠,拟任基金经理为姜晓丽和张寓,延续了天弘固收+产品线中多基金经理“协同作战”的传统。

  姜晓丽为天弘基金固定收益业务总监,拥有13年证券从业经验,10年基金经理投资经验,期间管理的天弘永利债券、天弘安康颐养曾先后五度拿下“金牛奖”。她既是宏观派,推崇以研究驱动投资的理念,能较好把握宏观线索驱动的投资交易机会,从而创造较好的历史投资回报,同时又是实战派,善于把握微观市场结构的变迁,对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博弈行为有深刻理解,善于识别市场风险并控制下行回撤。此外,张寓是兼具清华北大教育背景的学霸,擅长成长股挖掘,是天弘固收+团队中的资深权益猎手,也是天弘永利债券的现任基金经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天弘固收+产品不仅通过多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覆盖股票、可转债、纯债等多类别资产,形成合力,而且还制定了科学的研判流程,通过团队内不同视角下的深度讨论、群策群力形成集体智慧,共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保持灵活调整的空间,以根据不同市场环境调整各类资产配置,以便更好的把握机会、控制风险。

  持有天弘稳健型固收+超1年盈利比例较高

  除了做好产品业绩,为持有人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也成为目前许多基金公司的新课题。在A股常态化震荡环境下,天弘基金敏锐捕捉到投资者求稳的需求。

  根据《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投资基金过程中,亏损少于10%时会焦虑的投资者仅占7.9%。可见,如果亏损幅度有限(比如10%以内)的话,超过9成的投资者不会出现明显焦虑。

  天弘基金认为,打造回撤相对可控、持有体验比较好的产品,一方面可以助力投资者更容易做到长期投资,不再因为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在低点下车;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减轻市场波动带来的心理负担,更好地享受生活。

  过往实际数据显示,中长期持有天弘稳健型固收+,盈利比例较高。今年以来,尽管权益市场下跌整体拖累了固收+产品表现,但不少投资者却选择了逆势加仓。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0日,天弘固收+今年以来老客户加仓的比例达到22%,同期新入场用户超过248万。

  据了解,天弘永利优享将于8月8日起发行,即日起上平安银行App参与永利优享新发活动,完成任务有机会领取iPhone13等大奖!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来源:新视线)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