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冠军团队访谈录

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冠军团队访谈录
2022年08月10日 11:30

  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已于7月24日在深圳市鹏城实验室顺利落下帷幕,经过4568名小伙伴、4163支参赛队伍长达半年的激烈角逐与漫长等待,大赛终于尘埃落定,20支优秀团队分别抱得大奖归。决战之巅的选手们都想说点什么呢?快一起来看看吧~

  大赛简介

  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llenge,简称NAIC)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鹏城实验室主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AITISA)联合承办。

  大赛以“AI赋能视界”为主题,设置“AI+无线通信”、“AI+视觉特征编码”两大赛道,奖金共396万元。大赛立足国际视野,面向全球征集“AI+”解决方案,积极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以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的理念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

  大赛亮点

  官方主办,赛事含金量高

  政府与国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主办,权威性与专业性并存,强强联合,共同助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选拔与相关产业发展。

  大咖汇聚,委员会专业保障

  由中国工程院的高文院士与于全院士领衔担任大赛竞赛委员会主席,竞赛委员会成员均为具有大赛赛题相关领域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前沿赛题,对标业界需求

  大赛发布“AI+无线通信”和“AI+视觉特征编码”2个赛道,对标社会和产业的最新需求,充分考虑了赛题的学术价值、落地价值、产业影响和数据规模等问题。

  高额激励,只为良才

  大赛总奖金396万元,每个赛道的一等奖团队独揽100万元奖金,更有绿色通道、云资源、政策资助、科研及创业支持等系列福利。

  “AI+无线通信”赛道

  冠军团队:Falcom Sound Team

  团队简介: 队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OPPO研究院,成员为郭嘉逸(队长)、郑旭飞、赵鑫、汪世鸿、左义新,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AI的微波遥感/无线通信研究。

  团队口号: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郭嘉逸所带领的“Falcom Sound Team”团队,是本届大赛“AI+无线通信”赛道中唯一一个连续两年进入决赛的团队。在去年第二届NAIC大赛中,他们团队获得了“AI+无线通信”赛道的三等奖。今年,他们团队再接再厉,通过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联合设计与优化最终达到了较优性能,成功坐上冠军宝座、拿下百万大奖。

  他们身上既有作为技术研究型人才的腼腆,也有身为专业人才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自信和健谈。从他们的团队口号“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里,我也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坚定昂扬的自信与澎湃汹涌的活力。当然,这一点他们好像不好意思承认得太过直白,开玩笑说:“没有没有,组委会希望我们口号喊得响亮一些、正能量一些,我们就搜到了这句话,主要是里面有生僻字,一般人不会读。”

  关于参赛该怎么选,单兵作战or组队成团?

  郭嘉逸:我之前有过单独参赛的经验,但得到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而且我本人的研究方向也并非无线通信专业。所以选择和其他成员组队参赛,这样一方面可以补充人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补齐自身专业知识上的短板,感觉在参赛上会更有竞争力一些。

  关于参赛过程中的分工?

  郭嘉逸:决赛任务是初赛任务和复赛任务的联合,所以我们要在初赛代码和复赛代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个工作是师弟(赵鑫)负责具体做的,我和旭飞想招儿,看看怎么把成绩提得更高,最后由我(郭嘉逸)负责系统打通的部分。

  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很关键,大家协作分工可以让我们迅速出分。如果没有分工,我们可能会出现晚交之类的情况,这就会影响成绩了。整体来说,我们三个都比较努力,都充当了主力角色,实力还是比较均衡的。

  有些队员的学校管控比较严格,所以无法到场,但他们也给了一些远程支持。

  关于比赛中遇到的困难?

  郑旭飞:这个比赛比较困难的一点是时间跨度长。同赛道中还有个全员OPPO的团队,但我作为OPPO的员工却没有和那几个同事组队,这是因为比赛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入职。这也说明打比赛是一个持久战,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如果中途坚持不下去了,可能就前功尽弃,什么都没有了。另外,疫情期间来深圳也是需要克服一些困难的。

  在决赛阶段,主办方组织了这样一个线下环境,这个环境伴随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毕竟线下的编程环境没有丰富的开发界面和个性化的开发环境。当然这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可以把团队成员聚到一起,讨论问题很高效,验证和激发了很多想法,让我们自己也得到一些比较大的收获。而且,大赛还提供了大量算力,我们在决赛中不会出现算力短缺问题,大家都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中PK。

  关于对大赛的评价?

  郭嘉逸:本届大赛的赛事规格和赛事水平都很高,奖金非常吸引人。我们参加的这个赛道有2400多支队伍,竞争非常激烈。大赛的强度也很大,我们团队是为数不多的晚上按时离开赛场、按时睡觉和按时吃饭的团队。其他团队都特别“卷”,基本都是等到提交后才会去吃饭的。包括晚上我们走的时候,基本上大家也都还在,我感觉强度还是挺大的。其实去年我们也这样,一开始都是加班加点,但后面强度太大,就有点吃不消了。但今年我们心态比较放松,来的时候想着把去年没做完的赛题做完就好。总之,希望明年有机会再来吧~

  “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

  冠军团队:姜尚

  团队简介: 福州市姜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初创公司。在GAN对抗生成网络,强化学习,集成学习,时间序列建模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姜尚科技积极拥抱国产Al软硬件平台,探索自主可控的AI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业化落地。团队成员有胡宗清(队长)、史嘉伟、陈福立、吴祥。

  团队口号: 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胡宗清所带领的“姜尚”团队,在本届大赛的决赛过程中,通过传统图像处理技术与深度学习技术的融合,实现了视觉特征压缩编码的较大提升,一直在“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中遥遥领先,始终保持高于第二名约20分的成绩稳坐冠军宝座,抱得百万大奖归。

  22日当晚10点交卷后,作为大赛工作人员,我看到出题老师在现场和“AI+视觉特征编码”的选手们聊天,听到有些选手说自己“和第一名的姜尚团队明显差了一个档次,高出第二名20多分”,如果有机会,非常希望能跟第一名有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当我向“姜尚”团队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都很果断地给了我回答——“可以啊,没问题”“疫情形势比较严重,所以我们明天下午就出发回去了。但后面我们可能会和主办方进行协商,因为我们的代码其实做了两套方案,其中一套是基于国产框架MindSpore,后续我们可能会考虑开源问题”。

  关于团队配合?

  吴祥:我们团队的整体分工非常明确,队长胡哥(胡宗清)为我们提供方向和思路上的指导;陈哥(陈福立)主要解决我们的各种工作环境包括计算资源上的问题,给我们提供各种支持;我们在做算法的同时还要做很多数据分析,需要用到一些数据分析的软件和工具,这些工具由史嘉伟同学来提供;我(吴祥)就专心负责算法的研发和实现。

  关于本次比赛最大的困难?

  吴祥:困难是肯定遇到过的。复赛初期,其实我们的重建分数也是0分。当时我们非常困惑,后来一方面是从官方沟通群里获得了主办方的答疑,另一方面是我们积极分析赛题的实际意义。任何压缩算法其实都是希望假定数据分布的,然而数据的分布是无法人为锁定的。既受到实际应用中五花八门图片的影响,也受到特征提取网络任务目标的影响,同时这二者是也是无法穷尽的,在训练和实用之间必然是存在跨域问题。我们的思路是考虑把多任务联合优化做好,提取的特征能够同时应对多种视觉任务。其次是压缩的时候借鉴JPEG和H264的架构,把传统压缩算法和深度方法融合起来考虑。最后就是因为多任务联合优化比单任务时候会掉一些分,然后压缩之后又掉一些分,所以想实用的话必须设法让网络感知到这些损失,做一些补偿。在比赛中我们也体会到,除了深度方法,传统算法也能起很多作用,主要困难是很多传统算法是不可微的,如何找到近似可微的方法然后融合进深度方法里,或者反过来把深度方法嵌入到传统方法里,应该是让这个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的办法。

  关于对大赛的评价?

  陈福立:题目研究的内容是世界最前沿的课题,而且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算法、经典算法、工程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非常贴近实战要求,我们认为这绝对是世界顶级水平的赛事。赛制的设计也很科学,从初赛复赛到决赛,既引导大家步步深入,又一直在提高要求,驱动大家追求更高的极限。用比较直观的描述说明的话:初赛像是本科时候做的课程设计,复赛就像研究生时候的毕业设计了,决赛就得拿出博士毕业的水平了。

  —End—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