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信托产品密集展期 投资人需警惕“维权陷阱”

信托产品密集展期 投资人需警惕“维权陷阱”
2022年08月30日 16:59

  《XX信托暴雷!》《30家地产公司宣告暴雷!明细如下》《急寻XX信托计划投资人入群维权》类似这样的标题充斥在一些资管自媒体的网络文章列表中,但实际上点开后发现都是对公开信息或者正规媒体报道的断章取义。

  动机不纯的“正义侠”和“维权群”

  “只说风险,不说风控和解决方案,对产品做不专业、不负责的分析,耸人听闻。”一位信托公司法务人员对此十分愤怒,他表示,因为外部环境及疫情反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整个信托以及资管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面对风险大家都在积极处置,这些人只顾口舌之快,抹黑行业,还增加了机构与投资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大了风险处置难度。”

  这些所谓的资管行业的“正义之师”,到底出于什么动机才会花心思攒文章?仔细观察,无一例外,这些文章后都会表示出于公义,建立投资人交流群,附上进群的二维码或者自己的联系方式。

  王女士就曾经因为进入过“XX财经”的投资人维权群,入群的时候,群主还要求她提供购买信托的合同扫描件。她表示入群后先是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群主会引导投资人们吐槽金融机构或者产品的缺陷。“投资失败大多都会很沮丧,还没法跟家人说。所以在群里大家都一起骂,一起分担负面情绪,一起商量向金融机构维权就有种归属感。”

  慢慢的群里就开始变味了,一些自称律师或者资深专业人士的人就陆续现身,比如号召大家去金融机构现场维权,“去不了的人要求负担一部分差旅费”,或者“雇人拉横幅、喊口号”,或者集资聘请律师进行咨询、集体诉讼。这个时候群里就会出现分化,一部分“投资人”会坚定支持,甚至带头付款,另一部分谨慎的投资人就会观望甚至质疑。

  “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还会给你推荐其他的金融产品,基本就是一些三流信托公司、券商或者基金的私募产品。收益率还都比较诱人。”王女士说,自己投资信托也有一段时间了,明白除了金融机构外,一般人并没有推介信托产品的资质。于是她就开始质疑群主及其运营自媒体的动机。

  果然有其他人告诉她,群主并非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而是将他们的信息及意向转交给朋友,从中可以挣到一定的“介绍费”。证实自己的猜测后,王女士果断退群。

  对此,上述信托公司法务人员也很无奈,他表示对于一些不实报道和夸张言论,甚至投资人的举报,公司也向微信、贴吧等平台进行了投诉,甚至给自媒体发送了律师函。但是这些网络平台的投诉环节冗长,标准认定不一,以至于成功率并不高。同时这些自媒体运营者并未公开身份,所以通过诉讼或向公安机关举报立案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展期信托,到底应该如何维权

  记者采访了一位资管行业的律师,他劝告投资人一旦遇到信托产品展期,一定要理性分析、维权。

  他建议,首先需要打破“刚兑”思维,也就是说并不是出现亏损,金融机构就需要负责兑付。一般说来,只有金融机构出现“不尽责”、“违规”、“重大失误”等法定或合同约定的问题,才需要承担管理人失职的责任。这就需要保留好当时投资时接收的推介材料、聊天记录以及签订的合同等文件,然后找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分析建议。

  在实践中,信托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大多数都有良好完备的风控合规审查机制,所以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都会经过层层审核,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并不多。在法律实践中,即便偶有不当之处,也不足以对抗整个合同或者信托关系的成立,或追究受托人失职的责任。

  另外,他对维权群里面倡导的“按闹分配”也持保留意见。他认为这只是在此前信托违约极少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为了维护声誉做的“权宜之计”的妥协。目前,信托展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展期原因大多是市场风险,这种情况下,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只要是合规展业、尽职尽责就不会承担兑付责任,或者退一万步说,信托公司也无力承担这么大规模的兑付责任。

  所以他建议,一旦遇到信托展期或者违约,首先是听取法律专业人士或者资深金融从业者的分析和意见,初步明确法律责任。如果信托公司存在失职情况,可以向监管投诉或者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如果只是合同约定的风险范围,那么就应该督促信托公司履行管理义务,配合信托公司积极处置风险,早日回款。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