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亟待破局,先正达集团中国“共创”解法再加码

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亟待破局,先正达集团中国“共创”解法再加码
2022年09月13日 15:44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气候变化等叠加影响下,种源安全已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势在必行。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单产的增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国培育了一批玉米品种,新品种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得到提高;目前,我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已经由2010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但是看向细节,中国玉米产业、整体中国种业大而不精、大而不强现象普遍存在,受制于育种科技及产业化的代差,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时不我待,技术创新、推进先进育种科技产业化任重道远,“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期待行业有为,2022,变革之风正吹来。

  生物育种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行业生态呼唤专精特新

  中国作为世界排名前二的玉米种植大国和进口大国,尽管在种源上实现了基本自给,但与国外仍有差距。其一,关键育种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上的差距,目前我国现代育种技术集成应用少。

  其二,突破性品种缺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据相关报告调研,近20年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比世界平均单产高7.8%,仍与先进国家存在20%-40%不等的差距。

  其三,玉米种业具备品种选育生产推广综合能力的企业仅70家(TOP10市场份额仅18%),其他1627家玉米种企多数仅从事玉米种子生产或种子营销,同质化严重、行业集中度低。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聚势而为,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式,提高玉米单产,是种业未来的关键。 以玉米育种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正成为中国种业谋求产业突破的焦点,成为中国种业新一轮竞争的科技高地,也是中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的主战场。

  谁把握了生物育种产业的“金种子”,谁就把民生命脉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产学研亟待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突破口

  “中国种子”从缺位到归位,种业呼唤从育种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推进。

  为此,产业链布局全面、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农业科技全球化公司——先正达集团中国,于2021年筹备并提出了种业繁荣计划。同年,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3月24日科技部批复启动建设,成为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其以先正达集团为主体,联合国内领军科研院校及单位共同建设,打造以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源式创新平台。同年,坐落于陕西杨凌的先正达种业科技(中国)杨凌技术中心一期项目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先正达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种子研发中心之一,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生物育种高速性状整合平台、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分子育种高通量检测平台三大核心育种平台,聚集全球优势种质资源和创新育种技术版块。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向行业提供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创新成果,用高水准的科技能力与服务帮助中国种企突破技术壁垒,提高玉米单产,更好地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行业企盼。

  汇聚行业关注 见证种业发展,种业共创平台即将发布

  “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强中国生物育种产业非一日之功,呼唤行业同心协力,集百家之长。

  9月15日,在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种业国际大厦将举行“建芯平台·育中国种·强农业本——种业共创平台发布会暨杨凌技术中心二期启动仪式”。届时,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专家将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历史性时刻,共同寻路提升玉米产业方法,开辟中国种业的创新型发展路径。

  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虽道阻且长,但使命必达。我们期待一系列的创新行动,将为铸造协同创新平台,突破玉米单产瓶颈,共创中国种业繁荣写下新篇章。

  欢迎预约2022年9月15日13:30(先正达集团中国)视频号观看直播。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中国新冠肺炎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