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艳子家的冬桃遭遇了一场“危机”。
本应饱满圆润的桃子,还没成熟就一茬茬掉落。切开一看,果肉已经腐烂,“全是虫”。
33岁的艳子是山东临沂人,沪漂10年后返乡创业种桃。当时,全村的几十亩桃林都遭了虫。果农们翻遍书籍都查不到解决方法。唯有艳子独辟蹊径,听取了一位网友的建议,保住了剩下的桃子。
这位网友名叫赵新会,也是山东人,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如今在家乡从事农业工作。
和艳子类似,赵新会的粉丝大多是生活在县城和乡村的种植户和农资店主,平均年龄超过50岁。但不管年纪多大,他们都叫他“赵老师”。
保住的桃子
艳子发现桃林的问题时,2021年国庆假期刚过。
按照惯例,10月是给冬桃“上色”的季节——套袋长大的桃子,摘掉纸袋后接受一周的光照,外表才会变成诱人的粉色。但这一次,摘袋才两三天,桃子就大片掉落,果肉里全是米粒大的白色肉虫。
“书上都没有见过”的虫子,难住了村里最有经验的老果农。艳子的姨父70多岁,种了一辈子果树,看着落了一地的桃子同样不知所措。
艳子说,这是她回乡创业后遇到的最大危机。2018年春节,在上海工作了10年的艳子返乡探亲,尝到了姨父家种的桃子。一口咬下去,桃香浓郁,满口脆甜,“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桃子”。几经思量,艳子决定回家创业。她辞去月薪七八千元的工作,回村里承包了15亩地,种下1300棵桃树。
老一辈果农种桃,倚赖口口相传的经验,可艳子不同,她在大城市打拼过,习惯上网学习种植知识。她经常浏览头条号@赵老师讲农技 的文章和视频,有问题还会发私信请教。
桃树遭遇虫害,艳子第一时间想到了“赵老师”。通过私信,赵老师回复称,虫子是南方常见的果实蝇,近年来大量南方水果运到北方,果实蝇也一起被带来了。一般情况下,临沂十月的气温在10度左右,不适合幼虫生长。凑巧去年秋天,当地连续阴雨,潮湿闷热,虫害就此爆发。
赵老师告诉艳子,摘袋后,桃子的香味会吸引果实蝇产卵;只有不摘袋,才能避免虫害。在艳子看来,不摘袋的桃子成熟后仍为白色,销路可能受影响,但好过“颗粒无收”。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艳子没有摘袋,剩下的桃子直到成熟都没再生虫、腐烂。经过测试,这批桃子的甜度比往年略低,但依然是所有品种中最甜的。“含糖量约为18%到20%。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平常吃的红富士苹果含糖量也就是10%左右。”艳子说。
当时,艳子把赵老师的建议告诉了姨父,但未被采纳。最终,村里的几十亩桃林因虫害几乎绝产,只有艳子保住了部分收益。
看到艳子家的桃子,姨夫的态度变了。他和村里的其他果农找到艳子,询问来年怎么预防果实蝇。艳子说,网上的老师说了,来年五六月,在桃林里铺上粘虫用的“黄板”,再在地面喷洒引诱剂,就能杀死大部分虫卵。到了今年10月,果实蝇果然没再“危害”桃林。
互联网上的“赵老师”
艳子口中的“赵老师”叫赵新会,今年34岁,山东临沂人。大学时,他就读植物保护专业,属于农学的分支,也学过植物习性、用药等基础知识。
大学毕业后,赵新会曾在某世界500强企业做过五年工程技术人员,后来返乡从事三农工作。他不仅要和田间地头的农人打交道,为他们解答种植困惑,还要持续关注三农政策。农业、农村、农民,成了他日常工作里最熟悉的事。工作之余,他会在头条号@赵老师讲农技 上写写文章 ,为网友普及农业知识。
2020年7月,赵新会撰写的一篇与桃树夏剪相关的文章引发关注。
他在文中写道,桃树的侧枝长得过于旺盛会影响光照,进而降低桃子的产量和品质,需要在夏天剪掉多余的侧枝。发布时,赵新会还配了几张照片:一把剪刀横在桃枝的第五片叶子旁边,示意剪枝的位置。很快,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了100万。
“桃树夏剪”的文章大火,赵新会完全没想到。他事后分析,这可能与桃树的种植范围广有关。相比柚子、龙眼等地域性极强的果树,全国基本都能种桃树。其次,许多农民或种植户可能不知道桃树夏剪的优势和方法,因此才格外关注。
那次经历后,赵新会把做三农科普当成了一件“正儿八经”的事,类似的实用小技巧成为他经常分享的内容。
作物的生长遵循着节气的规律,随着四季变换,赵新会会有针对性地分享知识。比如,每年寒露前后,他会分享一些大蒜种植的技巧——“种早了它烂,不发芽;种晚了,冬天它不抗冻”。他还在视频中建议种植户们在天晴时播种,浇两遍水后再覆膜,以保证大蒜在严寒来临前长出叶子,安全过冬。
为照顾粉丝们的阅读体验,赵新会还会有意识地配图,演示植物生长的不同状态和遭遇虫害时的情况。这也在无形中帮到了艳子们。刚种桃时,艳子会把赵老师的文章和照片通通截图存到手机里,到了地里就找出手机里的图片作对比,检查作物生长是否健康。
“大事情”和“小问题”
2015年至今,头条号@赵老师讲农技 共发布文章、视频等内容1.4万余条,总阅读量和播放量超过1.2亿。这些三农知识,为赵新会吸引了超过34万粉丝。他们大都是生活在县城和乡村的种植户、农资店主,平均年龄超过50岁。
从日常收到的私信里,赵新会感受到了粉丝们的差异。
最显著的差异和地域有关。比如,山东是蔬菜之乡,粉丝们的问题大都和蔬菜、水果相关;河南的粉丝们更关心玉米、小麦的种植;再往南走,比如湖南、湖北等地,适宜种植的作物更多,粉丝们的问题也越发多元和小众。
“像茶叶的问题,我就回答不了。”赵新会解释,大部分种植茶叶的地区在南方,自己长期生活在北方并不了解相关情况。还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名湖北粉丝询问橙子的问题,他只能告诉对方:“我在现实中都没见过橙子树,咱不能给你瞎说。”
另一些差异与粉丝的年龄有关。赵新会发现,年轻粉丝和年纪较大的粉丝关注的问题明显不同:前者更关心市场和一些较为宏观的“大事情”,但后者往往只想解决眼前的“小问题”。“比如一棵树出问题了,上了年龄的粉丝会拍张照片给我,让我判断一下是什么问题。但年轻人反而先关注作物能否卖出去。”
山东泰安一名老年果农曾告诉赵新会,在成为他的粉丝前,如果遇到种植上的问题,“基本是农资店让买什么就买什么”。作为延伸到村镇的商业末梢,农资店销售种子、肥料、农业工具等产品,也是农民们学习种植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出于商业原因或受限于知识水平,农资店推荐的方法未必奏效。
“像桃树得了细菌性穿孔病,农民习惯去农资店买药,打完没效果再换药。”赵新会说,一旦“试错”失败,作物很可能就错过了生长周期,最后的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如今,部分农资店主也成了赵新会的粉丝,安徽亳州的张伟就是其中之一。遇到来买东西的顾客,他会现场分享一些从赵新会那里学到的知识。“客户看你说得头头是道,回去实践一下,确实有效果,他们就觉得你懂行,生意自然好了。”
经验丰富的农民和农资店主都犯难的问题,为什么赵新会能解决?他觉得,这和自己在学校受过系统训练有关。
解决方法不外乎水、肥、阳光、空气和土壤,但每一项的细微差异,都能造成作物状态的改变。在赵新会看来,农民们拥有实战经验,他要做的是用科学知识弥补对方的不足。
一名网友曾私信赵新会,称近两年种的冬桃有七成都开裂了。浇水、喷钙肥、施磷肥,都试遍了,仍解决不了问题。对方在私信中吐槽,“裂果快要把我脑袋给闹裂了。”
赵新会说,这位网友明显是一个种植经验丰富的果农,但理论知识略有不足,“知道要用钙肥,但是他不知道钙肥要怎么喷、用什么钙、什么时间喷,桃树吸收得最快。”他解释,要想预防裂果,喷施钙肥的最佳施肥期是桃树开花前和桃子幼果期,“钙可以增加桃子细胞的韧性和弹性,降低裂果率”。
不止是种地
除了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赵新会还帮一些粉丝实现了“增收”。比如艳子家的桃子,在听取赵新会的建议后,农药可以少打一遍。这不仅省下了部分农药钱和人工费,少打了农药的白桃还更加绿色环保,具备了额外的商品价值,销路也更好了。
同样得益于赵新会的建议,49岁的云南果农龙哥成为当地把早熟春桃销往全国的第一人。
每年冬天,龙哥都会把桃树的枝桠修剪成三叉型,让养分更好地供给结果的树枝。但在“赵老师”的建议下,龙哥把桃树修剪成了Y字形。“Y字形的桃树虽然挂果数量少,但每颗桃子吸收的养分更多,果实的重量和糖分都会提升。”龙哥学着赵新会的口吻说道。
能给出精准、有效的建议,与赵新会熟悉果树的生长过程密不可分。此外,他还对消费者偏好和市场规律有着独到的观察。赵新会说,年轻粉丝对农产品的销路更为关注,但又缺少实际的种植经验,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因而时常向他请教。
比如最近两年大火的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前段时间,赵新会就和粉丝们讨论过。阳光玫瑰原是日本1988年培育的杂交品种,2006年引入中国。2016年前后,阳光玫瑰受到追捧,单串价格一度高达两三百元。但今年夏天,受异常天气和大范围种植的影响,各地阳光玫瑰的成熟期趋于一致,价格暴跌至十几元一斤,“有人说不能发展了,今年的价格都降了。”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赵新会就预估到了阳光玫瑰市场的混乱。当时,一名粉丝和他交流,说想种20亩阳光玫瑰。他告诉对方,此品种已无发展潜力,若真想种葡萄,可以换个品质高但“没有烂大街”的品种。
“阳光玫瑰要长足发展,先得把品质提上去。”他建议对方,降低投入,先少量种一点。最终,对方只种了5亩。在今年的环境下,这让对方减少了损失。
“葡萄是一种较精细的果树,管理很复杂,稍不注意就全烂了。”赵新会说,因虫害较多,很多种植户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势必会影响口感。当市面上的葡萄产量增多、质量下降时,价格必然也下降。赵新会希望,自己的分析能让粉丝们心里有底,不盲目发展。
不过,赵新会也不是“万能”的:从领域上分,他更擅长果树有关的内容;在地域上,他更了解北方的种植情况。为帮助更多果农,这两年,他创建了一个500人的粉丝群,对于那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群里天南海北的粉丝们有时可以提供建议。
一名来自重庆的粉丝是种李子的。有一段时间,他发现李子树叶忽然卷曲,始终找不到原因。等赵新会看到群消息时,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名有种植经验的四川粉丝告诉对方,这是虫子造成的,还分享了解决办法。
农资店店主张伟也在粉丝群里,他很喜欢群里的讨论氛围。“大家谁有问题了,都可以在群里交流、探讨。”也是因为粉丝群,生活在安徽的张伟掌握了诸多“有趣”的农业知识。
比如按照常识,春天应是移栽果树的季节,但在黄河以南,果树在冬天移栽的效果更好。张伟说,这些看似与常识相悖的知识,都藏着“很多的科学依据”,让他印象深刻。
作为涉农行业的从业者,在接触互联网前,张伟也曾付费请过专家讲解农业知识。如今,相隔千里的赵老师和网友们成了他日常交流和免费咨询的对象。在他看来,这些免费分享的知识和经验,就是互联网带给自己“最大的好处”。(除赵新会外,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