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红书骑行潮流后,VC又开始投自行车了

小红书骑行潮流后,VC又开始投自行车了
2022年12月05日 15:16

  或许你也注意到了,VC又开始投自行车了:

  · 11月,青山资本领投欧洲 E-Bike「LEMO」

  · 11月,腾讯、钟鼎资本、高瓴创投华映资本、高鹄资本等投了深圳 E-Bike「TENWAYS」

  · 7月,杭州长江创投投资了 E-Bike「AVENTON」

  · 3月,高榕资本投了E-Bike「SURPANDA」

  · 2月,光速中国和DCM共同领投 E-Bike「URTOPIA」

  · 1月,中金汇融、普华资本等投了E-Bike「OKAI」

  2022年还没过去,公开记录里的VC投自行车的次数就 6 起,去年一整年的数字则为 4。拿到融资的自行车品牌都有两个特性,是 E-Bike,而且都是出海的。

  E-Bike,又称电助力自行车——不是电动车哦,是在自行车的基础上添加动力辅助系统(Power Assist System),目的是让骑自行车变得更为轻松。不过,它仍然需要在踩踏的条件下进行辅助,这也是它和国内理解的“电动车”(E- bike)最大的区别。

  电助力自行车在国内并不常见,但如今正在海外风行,是最潮流的通勤工具之一。“这绝对是2022年消费领域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专注投融资报道的机构投中网如是写道。

  上次自行车受VC青睐,还要追溯到2015年。在共享单车的浪潮下,诸如700bike、野兽骑行等号称互联网+自行车智能硬件的品牌,都在那年开始拿到了不少融资。怎么证明2015年自行车多受欢迎呢——还属于资本运作大佬贾跃亭的乐视,那一年也出自行车了。不过,智能硬件在自行车这套打法没几年似乎就失效了。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自行车现在又火了?

  这要从今年小红书上的骑行潮流说起。

  小红书上,爱好骑行的运动健将们骑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穿梭在城市间、在郊区、在环山、在绕湖……

  一、骑行热了

  9月「WILL未来品牌」发布骑行潮流报告。我们看到,骑行是今年又一个备受欢迎的户外项目。

  骑行带来运动的快乐、带来了社交,还带了进步感,新骑手们相继加入飞驰。根据WILL骑行潮流报告调研结果显示,骑手们愿意在骑行上花费,让自己的骑行体验更快更好,也让自己更潮流。

  根据WILL骑行潮流报告,2022年前8个月小红书上搜索骑行相关的用户频次同比增长了253%(*该搜索数据剔除了摩托骑行的数据),数量庞大的骑行大军中,超过 50.8% 的人都是在最近半年才刚刚加入这一热潮。

  截至11月末,小红书上与骑行有关的内容笔记超过了152万篇。诸如“秋日最美骑行路线”、“骑行一夏,去追逐一场落日吧”、“骑行100公里后,才发现生活可以如此美好”这类笔记更是广受好评,“骑友们”在小红书上呼朋唤友,分享着生活、健康与快乐。

  这类消费者群体的扩大也为骑行市场带来了更为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自行车即使涨价也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另一方面,自行车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模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除去越来越丰富的销售模式,如共享单车、市政单车、“体育+旅游”等形式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自行车产品也在悄悄地发展着,它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最近备受瞩目的电助力自行车。

  电助力自行车是什么?

  今天它还没有在中国市场流行开来,但它已经是资本市场上新兴的香饽饽。

  二、E-Bike是什么?

  电助力自行车,也即是 E-bike。其英文是“Pedelec”,由pedal(脚踏)和electric(电动的)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特指需要使用脚踏驱动的装有电动机的自行车。

  简言之,电助力自行车是在自行车的基础上添加动力辅助系统(Power Assist System,简称PAS)而来,目的是让骑自行车变得更为轻松。

  不过,电助力自行车的助力系统仍然需要在踩踏的条件下进行辅助,并不是完全独立运行的。所以,你不能简单理解它是电动车。

  实际上,电助力自行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产品。

  早在1993年,世界上第一辆电助力自行车就已经上市销售,随着近年来自行车成为流行的休闲生活方式,它变得更加流行起来。

  目前,电助力自行车的市场仍然主要在欧美。根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NPD数据,美国2021年销售了约90万辆电助力自行车,预计到2025年销量将突破480万辆,年增速超过50%。

  而即使是在自行车销量日渐消减的欧洲市场,电助力自行车仍然逆势生长。2020年,欧洲电助力自行车销售达到470万辆,同比增长38%,预计2025年欧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0万辆/年。

  在国际市场如火如荼的同时,其国内市场热度也在不断上升。

  未来智库提供的《2021年中国运动自行车调查报告》中提到,2021上半年,电助力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1620.2万辆,同比增长33.6%;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20.8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现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9.3%。虽然目前国内的电助力自行车仍然以出口为主,但这已经为电助力自行车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质量基础。

  同时,国内自行车主要车型占比中电助力自行车也在不断上升,其数据从2017年时的1.42%,到2019年的1.78%,再到2021年骤然翻番升至2.96%,电助力自行车企业富足的实力、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利润空间不容忽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现有的市场对电助力自行车并不算太熟悉,但它在市场上的低渗透率恰恰也使得这一空间的可操作性大大提升,成为了其优势和潜力之所在。

  电助力自行车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电助力自行车市场,其价格已经进一步向更为亲民的方向发展,而近年来对电助力自行车的宣传也拓展了大众对其的熟悉度,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开拓和潜在受众的扩张。

  而「WILL未来品牌」在此前的调研报告中了解到,基于不同消费需求,骑行者们乐于为自己选择专属车辆,有的是为了更好看的外观,有的则是追求更好的性能,他们对自行车价钱并不那么敏感,特别是骑行超过1年以上的骑手们,在骑行上愿意花费1万元以上,而骑行3年的人有60%的花费已超过5万元。

  必须要提及的一点是,近年来的国家政策也对电助力自行车进军国内市场十分有利。

  一方面,提倡低碳减排的趋势下,电助力自行车相较于其他交通方式几乎天然地拥有优势;另一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地为电助力自行车“开便车”。

  以北京为例,2020年北京刚刚推出了改善非机动车出行的《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在补充了更多更宽的自行车道的同时也提升了市民对骑车出行的热情。在众多城市建设的加持下,电助力自行车推广的难度大大降低。

  资本流入自然是嗅到了电助力自行车庞大的潜力,而这当然也包括消费者侧对其进一步攀升的需求。

  三、E-Bike什么时候会在中国市场火起来?

  电助力自行车会在国内火起来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小红书中,电助力自行车的相关话题已经有近500万流量,词条下除去品牌推荐之外,通勤便利、时尚潮流、性价比高等好处也常常被大家提起。

  而骑行里最常被提及的小布,Brompton也推出了电助力自行车。就在几个月前,小布推出了Electric P Line,这款包括电池在内,仅重34.4磅(约15.6kg),是该品牌有史以来最轻的电助力车型。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而国产品牌里,永久、捷安特、千里达、爱玛、雅迪、大行、金轮、八方、安乃达、零贝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这几年都推出了电助力自行车产品。「WILL未来品牌」所在的骑行群里,不乏骑行老手们电改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在这个圈子里,已经非常流行。

  “电助力车有很多款式,有老年的旅行车——前面有一个大框可以放很多东西,后面有行李架,旁边可以放很多东西。看上去是一个自行车,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三大件:一个智能的电机、一个智能的控制器、很小的一部分的电池。电助力自行车即可以让人舒服地骑完100公里,也可以起到健身娱乐休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时尚。“一位在行业里深耕至少30年的自行车老兵告诉「WILL未来品牌」。

  捷安特REIGN 1 E+ Pro 全避震电动助力越野车  捷安特REIGN 1 E+ Pro 全避震电动助力越野车

  综合电助力自行车的特点,「WILL未来品牌」总结了其三大优势:

  1、是更广泛安全潮流的运动方式

  在助力系统的辅助之下,电助力自行车比传统的自行车要更易于上手和使用。在上坡等难度较大的路段,电助力自行车的安全性也相对更高,而相对省力的使用方式也使得它对老少群体更为友好,使用人群较传统自行车更为广大。只要有路就可以骑,随时随地易于出发。

  2、方便高效的通勤助力

  相对于卷生卷死的公共交通和门槛相对较高的机动车来说,电助力自行车在价格相对较低的同时也兼顾了便利和高效,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堵车和人流量大带来的困扰,也通过助力系统提升通勤速率,对于上班族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3、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

  谁不想在周末和亲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游玩呢?电助力自行车不仅提供了出行的手段,还赋予了出行以“共同”的意义,减省了单纯通勤对时间的浪费,让我们得以和亲友摆脱车水马龙的窒息感,一起出发、一起玩闹。加上商家、消费者和市场的相互助力、共同作用下,电助力自行车终将迎来在国内的一片天地。

  在此前的报告里,「WILL未来品牌」曾表达,从潮流到生活方式,到骑行文化,中国自行车的市场其实才开始。是的,在骑行潮流的推动下,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加上资本再次卷入这个市场,中国的自行车市场必然会诞生属于自己的未来品牌。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电动车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