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22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发布:视觉设计蝉联最热岗位

2022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发布:视觉设计蝉联最热岗位
2022年12月13日 18:28

  12月13日,腾讯发布《2022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着眼于新兴设计人才的工作现状、岗位需求以及教育培养三大方面,致力于为设计人才体系培养提供参考,助力设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设计行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洗礼。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腾讯CDC)总经理陈妍表示,数字经济方兴未艾,设计的职能和领域正不断拓展,持续为产业数字化升级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视觉设计蝉联最热岗位,资深设计人才缺口大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兴设计也在逐步从互联网领域,向其他细分行业领域渗透,新兴设计的价值正被广泛接受。

  实体行业对新兴设计岗位的招聘需求不断增加。《白皮书》指出,2022年有近12%的人才需求来自实体行业。同时,百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发布的岗位需求占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岗位分布来看,视觉设计类岗位的招聘需求最为旺盛,连续三年需求占比均超过三成,当前企业的设计需求仍以平面设计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体验设计岗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如今,企业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产品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过半企业开设独立用户体验部门或团队,其中,大型企业更加充实用户体验团队建设,希望能够通过专业化团队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可用”、“好用”、“易用”的产品。

  此外,《白皮书》指出,企业更倾向招聘具备3-5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深入实践是设计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近半数的企业管理者也表示,目前招聘过程中最重要的痛点在于符合预期的简历较少,资深设计人才在招聘市场的缺口较大。

  与此同时,“自由职业设计师”已经成为就业新形态,工作时间、地点相对自由成为最大优势。10年以上的资深从业者与工作不足一年的行业新人中,自由职业占比均超过企业内设计师。65%的设计专业应届生表示,之后会考虑成为自由职业者。

  跨岗位协同成为重点,体验设计工具助力工作提效

  新兴设计人才的职能扩大,工作内容延伸至全流程用户体验工作,跨岗位协作沟通成为共识。据《白皮书》显示,98.5%的从业者日常工作中均存在与他人协作的情况。协作对象主要为其他设计类岗位、产品类岗位和开发类岗位。为了提升协同效率,大多数团队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沟通。

  同时,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推进了设计工具的不断进化,为新兴设计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进一步提升设计工作效率。

  以用户研究岗位为例,与调研和数据打交道是大部分用研从业者的工作常态。《白皮书》表示,以腾讯问卷为代表的问卷调研工具是用研从业者最常用的工具类型。此外,数据分析工具、脑图/流程图工具、报告获取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资产管理是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四成用研从业者选择将研究报告公开发布至互联网。据了解,以腾讯调研云为代表的调研分析平台,能够更好保护用研团队的资产安全,搭建团队主页,为公司吸引潜在客户,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

  此外,设计资产开源同样是行业提效的新路径。通过开源的方式,能够使得设计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将设计师从重复劳动中释放出来,实现开源协同、共建共赢。

  《白皮书》指出,已有近三成的企业或团队将部分设计资产进行开源。此前,腾讯就已开源其企业级设计体系 TDesign,汇集众多腾讯优秀组件库能力和设计研发经验,拥有较高的从业者口碑和体验反馈。但也有近三成企业暂无意愿,设计开源之路任重道远。

  重视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缺乏实践仍为教育痛点

  随着行业需求不断变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作为设计教育大国,国内有超过2100所高校开设设计学及其他相关专业。

  《白皮书》指出,近五年来,全国高校针对设计学类增设最多的专业为“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更重视将传统设计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新兴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设计人才的数字化素养。

  针对就业竞争力,设计专业的师生均认可“美学与艺术素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半数的学生表示,合作沟通已成为就业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和当前招聘市场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

  面对当前招聘企业对人才工作经验的高要求,缺乏实践和实习机会成为目前设计专业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最大痛点。学生也希望能够学习更为前沿的设计技术,并有更多偏向实践类的课程设计。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新兴设计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善用。腾讯表示,未来将持续对设计行业进行关注与洞察,并结合自身在用户研究及体验设计领域的长期经验,助力建设坚实的新兴设计人才成长体系。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