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宝作燚术 集瓷大成

宝作燚术 集瓷大成
2022年12月16日 16:33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精美的瓷器。这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国人在科学技术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集中体现。从而,我们为足茧手胝的制瓷先辈、为中华悠久且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而自豪!

  宝作瓷之——古往今来

  1985年,原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潘文锦先生在《浅谈名贵颜色釉的发展》中介绍,景德镇解放后,党和政府就极其重视名贵颜色釉的恢复和发展。但1953年开始生产时碰到“铜花、珠子、烧料、玉石、玛瑙”原料缺乏等问题,政府派专人到北京、山东等地购买这些高档釉料。

  珍宝入瓷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人对瓷釉配方的记载有:“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

  文献中关于珍宝入瓷的最早记载,是被称为诸窑之冠的“柴窑”,即五代时期柴世宗的御窑。《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历代官窑中珍宝入瓷的代表器有,宋汝瓷、钧瓷,明祭红釉,清胭脂釉等,均为玛瑙、孔雀石、黄金及有机类珠宝珊瑚、珍珠等宝材入釉,史称“宝烧瓷”。因诸多高等级的宫廷用瓷还涉及到瓷器金装、釦金银、金银平脱等非“烧制”工艺,如世界上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唐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进而唐人国瓷坊将以上宝材瓷工艺集纳,命名为“宝作瓷”。

  宝作瓷之——火的艺术

  宝作瓷中的代表之一“祭红釉”配制可谓不惜工本,祭红瓷百科显示:“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能恰到好处,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 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时,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问题,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好而已。”

  瓷器界有一共识,其制作的终极追求之一是“似玉”。文献载,景德镇在唐代的霍窑、陶窑制品是“莹缤如玉”“假玉器”。因此,不难想象古人为何以玛瑙玉石等名贵材料配制釉料。也正因古人的这些“盲测”实验,和历代官窑瓷坊不计成本的投入,加之历代瓷工的勤劳与智慧,才创造出历代官窑的经典作品秘色瓷、汝瓷、祭红等等名贵品种。2015年,《唐人国瓷坊:陶瓷与玉雕发展关系的汇总》发表,是唐人国瓷坊从中国“陶瓷技艺”向中国“陶瓷文化”探究的发端。

  宝作研究之——抛砖引玉

  中国历代官窑国瓷的抗鼎之作均与“宝作”脉脉相通,可谓是中国官窑瓷器的精髓。为此,唐人国瓷坊艺术发展中心抛砖引玉,以“宝作瓷”为切入点,探究这浩瀚无际的中国陶瓷史。深研传统宝材入瓷工艺,不仅仅是追求质坚色润,细腻如玉的瓷器质感,更为重要的是从历代中国顶级瓷作匠人那种追求极致、尽善尽美的创新态度与工匠精神中发现中国陶瓷的魂魄、根脉与文化内核。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传播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积蓄文化自信自强的宝藏,该研究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为唐人国瓷坊艺术发展中心题写“宝作燚术 集瓷大成”,以兹鼓励。

  瓷器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第一张名片,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代表了瓷器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中国人在海外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在全球文化中,瓷器、唐人都是中国的代称,这也是唐人国瓷坊品牌命名的由来。

  唐人国瓷坊凭借所属公司唐人控股自有珠宝产业的资源优势,得以专注于历代官窑国瓷中珍宝入瓷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至2010年,已在宝材入瓷及瓷器金装、金银漆装等高端御用贡瓷领域取得成果。唐人国瓷坊坚持守正创新,截至目前,已复原和改良了三大类宝材制瓷的相关工艺,即珍珠贝壳等有机类珠宝粉制胎的珠胎工;玛瑙玉石等天然原矿料粉入釉的玉釉工;金银入釉及瓷器金装、金银漆装、金银平脱等的金衣工,唐人国瓷坊将其正式命名为宝作,并于2015年申请商标,宝作已成为唐人国瓷坊的重点品牌之一。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瓷器玛瑙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